嫦娥六号成功着陆开启月背“挖宝”之旅

重庆80后博士讲述 嫦娥六号发射那些事儿

版次:001    2024年06月03日

嫦娥六号

晏政

6月2日,嫦娥六号成功着陆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开启了“挖宝”之旅。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的重庆80后博士、技术部总体系统高级工程师晏政得知这一消息后,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41岁的晏政,全过程参与执行了文昌发射场的所有航天发射任务,在我国首次火星探测、探月工程、空间站建造等重大任务中作出了重要贡献。6月2日,晏政接受记者采访,聊起了嫦娥六号发射任务以及他与航天结缘的故事。

参与建设文昌发射场

“条件差、困难大,没有一个人打退堂鼓”

晏政的航天梦始于1999年。那年,正在巴南区清华中学读高中的晏政,在《新闻联播》里看到了“神舟一号”成功发射的消息。“看着‘神舟一号’冉冉升空,我觉得特别激动,于是立下了学习航空航天知识,为我国航天事业作贡献的志向。”他说。

2001年高考,成绩优异的晏政放弃了清华、北大等名校,选择了一所大学的空间工程专业。带着航天梦,晏政一路求学,先后攻读了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专业硕士和博士。

2013年博士毕业后,晏政不顾父母反对,放弃了待遇更好的单位,毅然加入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为一名动力系统工程师。2013年底,他跟随单位技术部首批党员骨干先遣队转战海南,主要负责文昌航天发射场动力系统的技术总体工作。

刚到海南时,映入晏政眼帘的全是泥泞的工地,他和同事们吃住在刚建成主体结构的办公楼里。楼里没有配套设施、没有空调,虽然条件艰苦、困难巨大,但晏政和同事们没有一个人打退堂鼓。

聊起建设文昌发射场的日子,晏政如数家珍:总体系统工程师们一心扑在测试发射流程设计上,边干边学习、边干边探索、边干边论证,设计长征五号、长征七号两型火箭合练方案;低温加注系统工程师们奔波在设计所、工业部门,历时数年自主研制出某型软件,使发射场有了加注大火箭的能力;气象系统工程师们顶烈日沐风雨,研究海岛气候特征和天气演变规律,构建热带海洋气象保障体系,使发射场具备了滨海气象预报能力;数据处理系统工程师们把熬夜加班干成了常态,向某型自主可控软件研制的难关发起冲锋……“正是凭着这股理想信念,我们才如期完成了各项任务,使大火箭的测试发射从构想走向现实。”

面对失利和严峻考验

“改进技术、优化流程,把工作做到极致”

2016年和2020年,记者曾两度采访晏政,报道了他加班一个月瘦了10多斤,成功护航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升空;参与完成“长征七号首飞”“长征五号首飞”“天舟一号”“长征五号遥三复飞”“长征五号B首飞”等发射任务。

多年过去,晏政没有再提这些成绩,在他眼里只要能够圆满完成发射任务,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他跟记者聊起了一次失利的发射:2017年7月2日,长征五号遥二运载火箭发射失利,危急时刻,攻坚克难是系统工程师的责任,更是党员的担当。于是,在随后两年多的时间里,晏政和同事们严格飞行故障的归零审查、一次次改进关键技术、一项项完善方案预案、一轮轮优化测试流程,把技术总体工作做到了极致。

2019年12月27日,当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在文昌发射场顺利升空,晏政忍不住热泪盈眶。“908天的历练和洗礼,让我们面对困难和挫折有了更足的底气和信心。这不仅是‘胖五’的‘王者归来’,更是我们的逆风成长。”晏政说。

2021年,天舟二号发射任务,面对发射两次中止的严峻考验,晏政和同事们再次冲在了攻坚克难的第一线。他牵头排查异常,设计验证试验,第一时间将故障准确定位;火速拿出预案,为指挥部正确决策提供技术支撑;严格质量控制,设计增加补充测试项目,全程把脉火箭和发射场的健康状态,为最终成功打下基础……那段时间,晏政通宵达旦地战斗在岗位上。任务成功的那一刻,望着测发大厅屏幕上“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的标语,晏政幸福地笑了。

嫦娥六号月背“挖宝”

“祖国的航天事业如火如荼,赶上了好时代”

近年来,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任务愈发密集,晏政带领团队牵头开展了大量总体论证,解决了某类型风险隐患,研究制定了多项重要发射策略,在发射场低温燃料安全应用方面取得开创性成果,实现了火箭燃料并行加注的发射应用,显著提升了任务发射日效率,向着建设世界一流航天发射场的目标砥砺前行。

看到由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发射的嫦娥六号率先在月球背面开启“挖宝”之旅,晏政坦言:“我们赶上了最好的时代,祖国的航天事业如火如荼,让我这个从巴南木洞走出来的重庆人,也有机会站上这么高的平台,去实现自己的航天梦想。期待更多的有志青年加入中国航天,共同踏上探索星辰大海的征程。”

新重庆-上游新闻记者 赵映骥 通讯员 黄国畅 受访者供图

嫦娥六号月背“挖宝”相关报道请看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