蟳埔之歌

版次:008    2024年06月03日

沙坪坝区名校联合中学校初中二年级8班 万梓西

指导老师:李苗苗

“半城烟火半城山”,几年前的一个夏天我到达泉州,置身于微微湿热的海潮咸气息中。到的第三天我乘车前往一个距泉州市区10公里的小渔村——蟳埔村,一个千年古村落。

汽车疾驰过两侧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一拐进入了一个小巷子,几分钟后两侧就只剩下了低矮的平房。小巷子好像就是一道城市与乡村的分界线。

在这些趋于现代化的平房群之内,不时冒出来几间与众不同的房屋,它们在阳光的铺陈之下闪出了颗颗点点的光。我问起司机,他自豪地介绍:“这叫蚵壳厝,你们这些外地人肯定没见过。这些房子都是拿牡蛎壳做的。”我勉强从闽南话中听懂了司机的意思。

下了车,我直奔蚵壳厝。一块块坑坑洼洼又晶莹的牡蛎壳摞成一层层,筑成墙壁,筑成传承百年的老屋。远远看去,每三个牡蛎壳的头相接,是在不规律中的规律,形成了一块块独特的暗纹。每一块壳都向下微倾,妈妈猜这是为了排水。这些旧壳聚在一起散发出几百年的海味,未见海而先闻海味,淡淡的咸和着淡淡的腥,在骄热的空气中被搅匀。这是百年前的闽南人结合生活的智慧,将蚵壳放在船上压舱以防翻船,载回来后就堆放在蟳埔海边,逐渐被筑成了房。没有产生多余的海洋垃圾而干扰环境,只是尽其所能利用好每个大自然的馈赠。蚵壳厝微光闪闪,百年矗立,闪烁着一代代渔民沉积的智慧。

漫步于小街上,老者敲牡蛎、少者转风车、游者持相机、村民挑担行。女子将发髻圆圆地盘在脑后,由细红绳捆住扎紧,一根纤细白嫩的发簪斜插在发髻中,额顶的头发梳得一丝不苟,整齐锃亮,几圈小花几支花绢依次盘在发髻上。如此高饱和的鲜亮花朵搭配上同样高对比、高饱和的大裾衫、阔脚裤。举手投足间,笑语嫣然。海风千万里,花开满发髻。

望着满街的娇艳跳动,我也不禁想要尝试盘头簪花。三两步就找到了一家小店,给我盘头的阿嬷逢人就说“ya tia”,说是漂亮的意思。阳光下的渔女们鲜活靓丽,挑扁担、卖鱼鲜、敲牡蛎,样样能干。据说蟳埔女从小不剪头发,每天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盘头簪花,将光明和希望戴在头上。古时的她们常辗转忙碌于市场和家庭之间,终日劳作,或许是簪花给这样的生活带来了颜色。

离开的路上,偶遇一个剧组,正在拍一群城市孩童体验蟳埔文化,孩子们都睁大着眼,好奇地观望着身边这种与日常截然不同的生活。我想他们定会对此印象深刻,甚至就此埋下种子,在多年后的某一天萌发出芽,反哺蟳埔。新与旧的火焰此刻碰撞出花,就此开始薪火相传。

蟳埔,以海为生,以花为饰。蟳埔是这样的蟳埔,渔女是这样的渔女。

总要来此一叙,与海、与花,也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