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国重器“錞于王” 35年前惊现万州

版次:009    2024年06月03日

青铜虎钮錞于发现地

□陈志

“沉睡两千年,一鸣惊世人!”

近日,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举办的“听见博物馆的声音——博物馆奇妙夜”活动现场,知名策展人彭学斌隆重推荐了三峡博物馆镇馆之宝——万州出土的战国虎钮錞于。线上线下的观众当场聆听了錞于那“声震如雷,清亮良久”的美妙乐声,心弦为之颤动。

那么,这件C位出道的錞于王是如何被发现的?它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一场暴雨,大水冲出一“宝物”

1989年夏,四川万县(今重庆市万州区)洪水来袭。

雨过天晴,洪水渐渐退去。7月13日晚,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在万县文管所响起,工作人员拿起电话接听,原来是凉风区公所文化专干打来的,报告辖区甘宁乡(现甘宁镇)发现了一件“宝物”,极有可能是文物,请尽快派人前来研判处置,以防发生意外。万县文管所负责人立即报告县文化局,局里安排邀请原万县地区博物馆文物专家廖渝方牵头,前往查看。

甘宁乡东距万州城区30公里,瀼渡河从北至南穿过平坦的甘宁坝。这里是三国东吴大将甘宁故里,故有此名。事不宜迟,廖渝方一行三人次日一早便立即赶赴甘宁乡。

在高梁村七社村民牟来均家里,廖渝方一行见到了村民口中的那个宝物——一个巨大的铜罐。原来,牟来均等村民趁洪水退去的当口,到红旗水库泄洪水闸下方河道中摸鱼拾虾。他们赫然发现河中几块巨石卡着一个黑乎乎的罐状物,显然是洪水冲下来的。最初有人还以为是日军当年遗留的哑弹而不敢靠近,经大伙仔细辨认予以否定。牟来均于是找来錾子手锤,在其他村民帮助下,冒着危险取出了铜罐,并抬回家中。

牟来均发现“宝物”的消息,很快传到了红旗水库负责人程洪兴耳中,程马上打电话报告了甘宁乡政府,乡政府又立即电告凉风区公所。区公所分管负责人第一时间责成文化专干向上报告,安排治安人员踏勘现场保护文物,并会同文化专干宣讲文物保护法律法规,以防“宝物”被文物贩子抢先弄走。

经廖渝方等人现场初步研判,铜罐为青铜器,是一件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物,并当即报告了原万县地区文化局。

据廖渝方回忆,当时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由于下乡时间匆忙,他们没有来得及开单位介绍信,牟来均等村民刚刚接受了普法教育,警惕性很高,因无法确认三人身份,担心遇到文物贩子,不让他们将文物带走。好说歹说,廖渝方只好让牟来均一同乘车前往见证,如此才将“宝物”安全收归文物管理部门。牟来均等人因发现和保护文物有功,凉风区公所发给每人奖金40元。

錞于缺损,老虎的尾巴哪去了?

万县文管所接收文物后,第二天即安排专家进行清理鉴定。多年后,主持鉴定的廖渝方还记得当时的情形。

经专家初步鉴定,出土器物为一件青铜虎钮錞于。呈现在专家面前的虎钮錞于高68厘米,重30公斤,肩围93厘米,腹围64厘米,肩围大而腰围小,整体呈椭圆筒形。走近细看,会发现顶部盘面四周有5个阴刻图案,中央铸有一只老虎,老虎耳目清晰,张口露齿,威武伫立。

“老虎怎么可能没有尾巴呢?尾巴到哪里去了?”文物专家们在清理时发现了问题。断了尾巴的老虎不仅威风大减,看起来也怪怪的。廖渝方仔细查看,发现断裂处是新茬,尾巴极有可能是被洪水冲掉或村民取出时不慎碰掉的。于是他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打电话让凉风区公所发动群众帮助寻找。

甘宁乡政府迅速组织上百村民围绕发现地开展地毯式搜寻。令人喜出望外的是,高梁七社村民康立超在红旗水库的一片沙滩上找到了虎尾,并交到区公所,获得奖金10元。

区公所即刻派专人送到县文管所,由廖渝方小心翼翼将老虎尾巴接上。县文化部门的干部职工得到消息,都赶到文管所围观。当看到虎尾上卷、威风凛凛的虎钮完美呈现于眼前时,现场响起了一片掌声和欢呼声。如今,细心的观者还可见到老虎尾巴与虎身的结点。

万州出土的这件虎钮錞于体形硕大,通体完整,造型庄重,铸造精美,音质纯正。后经四川省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鉴定,虎钮錞于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在国内发现的100多件同类型青铜器中,无论从体量、造型、铸造精美度、保存完好度,还是其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丰富度考量,综合得分无出其右者,因此被文博界公认为“錞于王”。

轻易现身,錞于王背后藏啥故事?

虎钮錞于的用途非常广泛。据彭学斌介绍,它首先是巴人使用的一种军乐器。使用时,需将绳索穿过虎腹,悬挂于横梁之上,以木槌敲击錞于,号令三军,提振士气,威震四方。《淮南子·兵略训》中写道:“两军相当,鼓錞相望。”交战时,敌对双方都能望见对方战车上悬挂的鼓和錞于。“击鼓进军”,很好理解;“鸣金收兵”,这个“金”就是指的錞于。其次,它还广泛运用于重大的祭祀、宴乐等场合。

这件巴国重器錞于王为何会在万州被发现呢?据专家介绍,万州在战国时期属巴国的疆域,曾于20世纪30年代出土过錞于。文物出土地甘宁坝,是三国时东吴将军甘宁的故里,发现錞于的小地名叫六缸口,其由来似与军事活动有关。离此不远处,有一块清光绪十二年的《修路碑》,碑文中有“观音岩地属幽径而道居要津,左通三正铺,右达高峰场,下至瀼渡河,实陆路通衢”的记述,可见这里曾是交通要津、军事要塞。

像錞于这样的重器、礼器,往往都是窖藏或深埋,近年爆火的四川广汉三星堆就是例子。那么,为什么一场不大的洪水就轻易将錞于王冲出来了呢?据专家推测,当时这里可能发生了一场惨烈的战事,鼓錞争鸣、血雨腥风中,失利一方仓皇逃离,来不及深埋錞于王,只好将其草草掩藏。能够调用如此精美錞于的将领,想必级别不低。巴楚争锋后期,巴国实力渐弱并向西迁徙的史实,更留给人们无尽的想象。

錞于的形状与盛水的瓦缸相近,发现虎钮錞于的地方叫六缸口。当地百姓猜测,六缸口的六口缸才发现一口,另外几口说不定还藏在某个石旮旯里,等待人们去发现呢。

万众瞩目“錞于王”

因行政区划调整,錞于王被收藏到万州博物馆(原万县地区博物馆)。2005年6月被划拨给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当年即入选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

錞于王最吸引人之处,是盘面栩栩如生的虎形钮和五组神秘的“巴蜀图语”。威风凛凛的老虎是巴人的图腾,环绕老虎的“巴蜀图语”,蕴藏着深厚的人文密码,反映的是巴人的精神信仰、生产方式和生活状态,体现的是巴人缅怀先辈、虔诚奉献的乡愁,彰显的是巴人天人合一、敬畏自然的处世哲学,内涵丰富,弥足珍贵。

“羽人击鼓与独木舟纹”——船是巴人生活中离不开的交通工具,也是连接人神世界的渡具,船头立一圆鼓,鼓后站一羽人,似正在奋力敲鼓,像极了如今龙舟竞渡、劈波斩浪的场景。

“鱼与卷云纹”——灵动的游鱼自由穿行,鳞片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彰显了巴人渔猎生产方式;水中游鱼连接着天上卷云,是巴人对天地质朴浪漫的想象。

“白虎纹”——巴人崇尚白虎,在巴人眼中,白虎是勇猛与力量的象征。

“手心纹”——手、心相依,寓意得心应手、心灵手巧。

“椎髻人面纹”——椎形发髻是战国至汉代时期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流行发饰,刻画生动的椎髻人面纹正对着大张的虎口,让人毛骨悚然,折射出上古巴人“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的祭祀习俗。

正是因为虎钮和图语的存在,这件錞于才被人们誉为巴文化最杰出的代表。它的精良工艺和历史意义,以及它对巴人“天性劲勇”“质直好义”精神的体现,都诠释着巴文化的独特魅力。

近年来,作为文物使者的錞于王曾赴上海等地参展,让人们通过它,追寻历史深处的巴人往事。那些寓意深远的“巴蜀图语”,如今也得到了广泛运用。其中,“羽人击鼓与独木舟纹”被命名为“太阳神舟”,用作万州三峡文化园园林图标和区第四届运动会会标,寓意万州人坚韧不拔、敢闯敢拼的精神源远流长、生生不息。重庆文化遗产研究院选择“手心纹”作院标,传递心手相连、共创未来的心愿;万州区博物馆选取“白虎纹”作馆标,表达传承文脉、勇毅前行的心声。

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那个备受关注的“奇妙夜”,沉寂2000多年、出土35年后,錞于王终于发出了雄浑、悠远、清亮、苍凉之声。虎啸山野,鸣金收兵,人们从中或许能感悟到刚柔并济、进退有度的人生哲理,体会到“能战方能止战”的和平真谛。

(作者系重庆市万州区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 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