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10 2024年06月05日
□吴洛加
今年春节前侄女来电,她正月初六出嫁,请我这个“老辈子”参加婚礼。我欣然答应,并习惯性询问婚礼地点。侄女十几年前从家乡云阳县的大山深处来重庆打工,脑瓜灵活手脚勤快,在一家著名酒楼由普通服务员升为大堂经理;其夫君同样来自农村,现为重庆某餐饮连锁企业的高管。两人房子车子一应俱全,我早视他们为城里人,猜很有可能选择主城某个知名酒楼举办西式婚礼,认为这显得高大上,也契合他俩目前的地位与身份。
然而侄女告诉我,他俩决定在云阳乡下的老家举办婚礼,而且像过去许多人家的婚事那样,在自己的家里置办酒席。我有些喜出望外:云阳是我户口簿上的祖籍地,父亲生前与我聊过家乡食俗,栽秧挞谷、逢年过节都要举办传统的“坝坝宴”,全家老少欢聚一堂,吃平日难得一见的“三蒸九扣”家常菜。我窃喜,自己这回可以回乡开眼界、享口福了。
婚礼当日天遂人愿,阳光明媚,和风细软,鸟鸣啁啾。侄女家坐落在一口百年大堰塘后面的半山腰,屋后竹林如同屏障,门前田野生机盎然。新人婚纱彩照的海报架立在晒坝边的菜地里,远远望去,绿油油的莴笋亲吻着新娘的曳地红裙。晒坝很大,半空撑起了彩棚,棚下人头攒动,十张大圆桌座无虚席。本乡习俗,谁家婚寿,全村乡亲都要前往贺喜,今天的婚宴将摆上三个轮次的“流水席”。现场播放着喜气的音乐,两位新人在路口为来宾敬上香烟、糖果,衣着时尚的年轻人很多,他们是侄女从小一起长大的伙伴,平时天各一方在外地打工,春节前悉数回到魂牵梦萦的老家过年,欢声笑语使得平时冷寂的小山村充满了喜气。
婚宴由本地小有名气的乡厨班子操办,不仅大车拉来锅碗瓢盆桌子板凳,甚至还在晒坝一角架起投影屏供来宾们放开喉咙嗨歌。临时搭建的厨房一派繁忙:两座红砖垒成的大灶炉火熊熊,灶上十几格蒸笼两米多高,袅袅热雾爬上屋顶,使后面的竹林一片朦胧。几张大案板上摆满了各式冷碟凉菜,菜案上覆盖了保鲜膜,看来这些乡厨对城里餐馆酒楼的做法并不陌生。
说实话,当得知侄女婚宴在老家按照传统习俗举办,我内心很是期待。几十年来身居水泥森林的都市,参加了太多的城市喜宴,视觉与舌尖早已审美疲劳,渴望能获得一次全新的感受。我还有另外的目的——想看看眼下乡民生活的真实状况。我以为,在“民以食为天”的中国,若要体验新农村的滋味,最好就是去乡下的餐桌坐坐,桌上的饭菜是任何人都看得懂的语言。
11:30婚礼结束,司仪高声长调发出指令:“开席!”厨房立时高速运转:冷菜上齐后,一个头儿模样的厨师踩着长条板凳站上大灶前的方桌,揭开齐头高的蒸笼盖,乳色香雾冲天而起,惊飞了房顶的麻雀;厨头蘸蘸凉水冷却双手,快如闪电般从笼中端出一盆盆、一钵钵滚烫的菜肴;那边炒锅前,另一位乡厨运铲如飞,唰唰声响中,两大盆荤菜出锅上了前台;有妇女专司分菜,顷刻间一一入盘;腰缠彩色布带的两个传菜人手托长条木盘,弓腰快步到达首桌,轻喝一声“端”,桌上一人端走本桌那份菜,长木盘又呼啸而去,挨桌一一送上,整场婚宴22道煎炸蒸煮、荤素冷热,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耗时不过半小时!
流水席间休息,瞥见那个厨头蹲在菜地边抽烟,我见缝插针近前攀谈,问今年春节生意可好?他悠然吐出一串烟圈:“婚宴、寿宴、满月宴,甚至还有返乡过年的打工族聚会宴,从初一到十五全部排满,今天这等档次的喜宴后面还有3场。”前些年农家办宴大多是全家动手下厨,现在习惯邀请乡厨班子全程打理,他们根据不同宴席标准按桌提取加工费。他还加重语气强调,“别小看农村‘坝坝宴’,我们所有菜品都是现场烹盛煮熟,没有城里那些工厂生产的预制菜。”
时代进步,城乡互通,老家的“坝坝宴”也有了城乡结合的不同版本。开席之前我向新娘子讨来婚宴菜单,发现既保留了几十上百年历史的盐菜扣肉、粉蒸羊肉、红烧蹄髈、三鲜杂烩,又融合了诸多时尚元素,城市酒楼常见的千层脆耳、糯米排骨、白灼菜心等也闪亮登场。觥筹交错间,我留意到客人筷子的走向,上了年纪待在乡村的老年人,筷子频频伸向城里酒楼司空见惯的菜品,而回乡过年的打工族,则偏好传统的家常菜。同桌一个漂染了黄发的妹儿满嘴流油感叹还是家乡饭菜安逸,说“在福建打工,好多次梦见老家妈妈做的糯米肉圆子,醒来发现枕巾都湿了一片”。我望着这个背井离乡为未来打拼的妹儿感同身受:天下最能治愈乡愁的,莫过于家乡的饭菜啊!
“坝坝宴”的现场很接地气,头上不时有鸟儿掠过,桌下脚边猫狗溜达,远方则传来羊儿的咩咩声。在如此环境下吃饭,让我欢悦的不仅是家乡菜,还有传统礼仪背后的乡民情。酒杯尚未饮尽,脑后兀地降临酒壶,不由分说灌个满杯;勉为其难咽下半碗米饭,一只饭勺斜刺袭来又给饭碗扣个“帽儿头”,热情得让人防不胜防叫苦不迭。最后上汤,荤素各一,让我惊讶最抢手的竟然是五谷杂粮汤。记得十几年前回老家,曾在街上最好的餐馆酬谢亲友,席终人散后发现荤菜盘砵见底,而素菜基本未动,便感叹乡人生活的不易。弹指间时空流转,家乡的变化已经肉眼可见,山村紧追城市发展脚步,崇尚起了饮食的绿色、营养和健康。
一顿“坝坝宴”,品尝了新农村的美好滋味,让人发自内心感慨:我们真是赶上了好时代!
(作者系重庆美食文化研究会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