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新办昨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发布会重庆专场 市长胡衡华作主题发布并回答记者提问

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 重庆不断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版次:002    2024年06月06日

昨天,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重庆专场。发布会上,重庆市委副书记、市长胡衡华围绕“打造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内陆开放综合枢纽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作主题发布。

重庆是一座有着好风光、烟火气、人情味的城市,“百闻不如一见”。胡衡华还现场发出邀请,欢迎媒体朋友多到重庆走一走、看一看,感受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的独特魅力,体验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蓬勃活力,记录重庆扛起新使命、谱写新篇章的生动实践,发掘好故事、传播好声音。

◆202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1%,成为中西部地区首个GDP超3万亿元的城市

◆2024年一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2%,经济社会发展开局良好、回升向好,现代化新重庆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1

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重庆作为制造重镇,拥有全部31个制造业大类

坚持工业立市、制造强市不动摇

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老工业基地焕发新活力

◆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材料正在加快成长为万亿元级产业集群

◆汽车产量超过230万辆、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50万辆

◆全球每生产三台笔记本电脑就有一台是“重庆造”

○现代生产性服务业赋能先进制造

◆西部金融中心集聚1800多家金融机构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形成“满天繁星”的发展态势,从业人员两年增加近15万、总量达到36.9万,主营业务收入突破3600亿元

○区域协作、开放发展拓展新空间

◆成渝“双城记”越唱越精彩

◆西部陆海新通道通达123个国家和地区的514个港口,越来越多的重庆产品跨越山海、走向世界

◆重庆这座内陆城市已经成为向西向南开放的前沿

2

顺应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期待

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民生福祉

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

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

构建城乡大美格局

办好重点民生实事

○两江四岸治理提升的新变化

◆700多公里山城步道串起了山与水、人与城

◆200多个口袋公园点缀着城市边角

◆每年有20多万大学生因为爱上山城而留在重庆

○巴渝和美乡村呈现新风貌

◆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富了农民腰包

◆涪陵榨菜、奉节脐橙、潼南柠檬、巫山脆李等“土特产”成为了“爆品”“爆款”

○美丽重庆建设的成果

◆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连续7年保持为优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连续4年在325天以上

◆长江“十年禁渔”3年来监测到的鱼类增加了1倍多

3

持续创新高效能治理

加快提升市域治理现代化水平

○数字重庆建设让管理和服务直达基层

◆新生儿上户口、市民办社保、企业开办等事项实现网上办

◆遇到危岩地灾等突发事件,信息直报市级指挥中心、指令直达基层网格员

◆全天候城市运行安全保障体系加快构建

○政府治理效能提升,带来营商环境的持续改善

◆累计设立外商投资经营主体超过7200家

◆在渝世界500强企业达到319家

◆各类经营主体的活力不断增强

服务西部

紧扣“两大定位”,重点打造“六个区”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强调,重庆要奋力打造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内陆开放综合枢纽。市长胡衡华介绍,习近平总书记赋予重庆的“两大定位”,是重庆立足西部、服务大局的战略指引。我们将紧扣“两大定位”,重点打造“六个区”。

一是“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力争到2027年重庆直辖30周年时,迈上4万亿元新台阶。实现这个目标并不轻松,要靠创新制胜、靠制造支撑、靠服务赋能,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加快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新质生产力动力源。

二是“内陆开放国际合作引领区”。以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为主抓手,以完善国际物流大通道集疏运体系为着力点,规划建设枢纽港产业园,放大通道、经贸、产业联动效应。

三是“全面深化改革先行区”。“先行”,就是要敢为人先,在数字化变革、国资国企改革、园区开发区改革、民营经济发展等方面大胆探索,力争形成一批具有重庆辨识度的改革成果。

四是“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示范区”。健全城市综合治理体制机制,构建城市运行和治理智能中枢,加快推进治理数字化,全面提升城市安全保障能力,努力在人民城市建设上探索新经验。

五是“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重庆是大城市带大农村,我们将增强主城都市区带动作用,以区县城和中心镇为重要载体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精准发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六是“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统筹推进治水、治气、治土、治废、治塑等环境治理,实施绿色低碳转型行动,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守护好一江碧水、两岸青山。

双城经济圈

川渝贸易往来去年超过8700亿元

市长胡衡华表示,重庆连续两年“新春第一会”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目的就是要举全市之力推进这项战略落地见效。

近年来,重庆突出“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部署实施建设现代基础设施网络、高品质生活惠民富民等“十项行动”,努力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川渝地区生产总值4年增长2万亿元、去年达到9万亿元,双城经济圈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比如,产业协作,这些年越来越密切。就拿汽车制造来说,川渝互补性强、关联度高。成都造的沃尔沃,装有重庆的零配件;重庆产的长安深蓝汽车,离不开四川宜宾的电池。”胡衡华说,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并不仅限于汽车产业。目前,四川已成为重庆最大的销售目的地和第二大采购来源地,川渝贸易往来去年超过8700亿元。

比如,交通基础设施,这些年越来越完善。如今,成渝两地已形成“1小时交通圈”,从重庆沙坪坝站坐“复兴号”到成都东站最快只要62分钟,老百姓下午在成都看完熊猫、晚上就可以到重庆吃火锅;等到2027年成渝中线通车后,通勤时间将进一步缩短至50分钟。不仅是高铁,两地还累计开行22条跨省公交,省际在建及建成高速公路达到20条,目前两地人员往来日均超过100万人次。“川渝本是一家人,双城经济圈让亲戚越走越亲。我们将与四川双向奔赴,坚持一体化、一盘棋,突出抓好成渝双核联动联建和成渝中部崛起,加快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和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努力唱好新时代西部‘双城记’。”胡衡华表示。

数字重庆

三个关键词展现数字重庆建设实现新突破

目前数字重庆建设情况如何,给老百姓带来哪些便利?副市长江敦涛表示,去年4月,数字重庆建设大会召开以来,这项工作进展顺利,推进也很快,可以说工作成效体现在城市治理的各个方面。取得这些成效的背后,是数字重庆建设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他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这一突破和进展:

第一个是“一体化”。重庆按照“市级统建,市、区县分级管理,市、区县、镇街三级贯通使用”的思路打造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

第二个是“一件事”。通过数字化集成改革,把多个部门关联的“单项事”整合为企业和群众视角下的“一件事”。

第三个是“一盘棋”。在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过程当中,重庆建立了市、区县、镇街三级贯通的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由市级统一开发数字化系统,市、区县和镇街分别设置实体中心,可以实时监测城市运行相关的体征指标,分级调度处置相关的问题和事项,形成了纵向贯通、横向协同的“一盘棋”工作格局。

江敦涛表示,数字重庆建设是一个持续迭代升级的过程。接下来,重庆将系统提升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的实战能力,以及各级各部门协同履职能力;同时,谋划打造更多管用好用的数字化应用,不断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新路子。

民生实事

每年滚动实施15件重点民生实事

近期刷屏的重庆“背篓专线”,是重庆每年推出重点民生实事的体现。有媒体好奇,这些民生实事是如何确定出来的,又是如何推进实施的,目前进展如何?

“‘背篓专线’是老百姓对轨道4号线的称呼。这条线全长48.5公里,连接渝北区石船镇到市中心,每天早晨郊区老百姓都可以背着背篓,乘坐4号线到城内卖菜。同时,为了方便老百姓卖菜,我们从专线的安检、座位的设置包括菜场的规划都做了安排,既保证了老百姓能够方便地卖菜,也能够方便城市市容市貌的管理,应该说‘背篓专线’是重庆市政府每一年民生实事的一个体现。”市委常委、秘书长、常务副市长陈新武表示,这些年来,市政府始终把民生实事作为最现实、最直接的工作,每一年要规划15件重点民生实事。在规划推进民生实事的时候,主要把握好三个环节:

第一个是征集环节。市政府每一年都在政府网站公开征集下一年度的工作建议,同时还动员基层群众、各个社会团体,每一年都要征集3000多条意见。

第二个是决策环节。始终坚持贴近群众、关注民心、聚焦实事、体现温情,重点推出一些小切口、见效快的民生项目,力争每一年为群众办成一批“关键小事”“暖心好事”。比如,把城市户外工作者的休息问题作为民生实事,在工会活动之家、社区服务中心、银行超市以及环卫设施附近,建成了1400座“劳动者港湾”,让户外劳动者累了能够歇歇脚、渴了能够喝喝水、饿了能吃饭,手机没电了还可以充电。

第三个是实施环节。重庆创新了工作方式,比如,为了解决小微停车场建设问题,大胆创新,将平时城市难以利用的闲置用地、零碎用地、桥下空间,整体打包以后公开招标,不到两年时间,就建成了1200个小微停车场,增加了9万个停车泊位,有效缓解了城区停车难的问题。

本版文/新重庆-华龙网记者 董进 余志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