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白沙坝长江边的崖壁上 刻下一段沙中淘金的故事
版次:010 2024年06月11日
摩崖碑下是沙坝和长江
石壁上刻有“永禁淘金”四个大字
□庞国翔
江津白沙坝旧时盛产沙金,并淘金者众。30年前,曾在白沙聚奎中学任过副校长的罗先生告诉我:白沙镇马项垭长江边的石壁上镌刻有清代“永禁淘金”的摩崖碑文,字大如斗,笔墨纵横。罗老先生是白沙老学究,言极可信。但是,我曾几次到白沙坝寻访,都一无所获。
长江上游有三个地方叫白沙。最上面是四川省合江县的白沙镇,世称上白沙,又称白沙滩;最下面是重庆市大渡口区(原属巴县)白沙沱镇,世称下白沙,又称白沙沱;中间则是重庆市江津区白沙镇,世称中白沙,又称白沙坝。
今年5月上旬,在川渝作家联合采风活动中,我问及上下白沙是否生产沙金一事。合江文友说:上白沙江岸多是黑色石滩,且直通江心和岸渡,沙中含金极微,淘金者甚少。大渡口的文友则说:下白沙水深急流,形成回水沱,无大沙滩和大沙坝,也无沙金之说。
于是,我向他们讲起了中白沙(白沙坝)淘金的故事。
挖开泥土、拨开树木和杂草 “永禁淘金”露真容
2022年年初,文友蒋勇告诉我,在白沙城郊马项垭江边发现了被泥土和树根掩盖得严严实实的崖壁上有一排文字。于是,我立即出发来到白沙坝,寻找这端倪。几经努力,终于揭开了长江上沙金禁淘第一碑的前尘往事。
此地在白沙镇城郊的长江南岸。江边是一个有数个足球场大的大沙坝,沙坝中夹杂着鹅卵石,当地人称此地为外碛坝。坝南是一排陡峭的石壁,高约40米。石壁的中间段比较平整,石壁上端有一条公路,公路边是原江津师范学校的家属楼望江村。公路和望江村的一些设施,修建时间不久,建筑垃圾和弃土都往石壁边沿堆放,石壁除被泥土覆盖外还长满了树木和藤草。一位老人说:“三四十年前,石壁上的字还能露出一点,后来被深埋于泥土和树根中。石壁上的文字,都被人们忘记了……”
我们向当地老乡借了锄头和镰刀,用了近两个小时,才将石壁上的泥土和树根清除干净,石壁上“永禁淘金”四个大字露出了真容。
“永禁淘金”四字,竖立两排,每字宽约60厘米、高约80厘米,非常醒目。右侧上端有一排小字:“正孙堂示孙正示堂”;左侧则竖立小字:“大清咸丰元年立”。
经查,刻立这摩崖石碑者,为当时江津知县孙濂。清光绪版《江津县志》卷三《职官志》和民国版《江津县志》卷六《官师》均记载:“孙濂,贵州贵筑人,庚子进士。咸丰元年任(江津知县)。爱国课士,出以真诚,时称良吏。”
故事被改编拍摄成古装电影
“永禁淘金”火了一把
江津百姓淘取沙金之事,在民国版《江津县志》“卷十二·矿业·沙金”中有记载:(中白沙)沙金形状为小颗粒,黄色有光泽,秋冬季节长江水枯落时人们便在江边淘沙金,因金子质量重而下沉,淘金者便用“水簸法”先除去多余的浮沙,再将沙金与沙的混合物倒入木桶内,加水银迅速搅动,沙金便渐渐沉淀于水银中,将其取出装在铁瓶中,加热蒸馏除去水银,即可获得较多的沙金。淘金人须向县公署呈请转呈财政厅立案缴费,其缴费多少视其所架槽数而定。
据史料记载:从清咸丰元年起,孙濂在江津任知县三年。他为何上任伊始就下令永禁淘金?原来,有两件事触怒了他:一是“沙坝头”何老爷仗势欺人,抢占沙坝滩涂之地,与两佃户发生人命关天的血案,众民抬尸到县衙告状。二是老海凼溺水案:此沙坝处有一足球场大的深水坑,人称老海凼。枯水季节时,淘金者将水暂排后悬绳而下采沙淘金,但常因渗水沙壁坍塌,造成伤亡案。所以,老海凼又被称为淘金者的阎王凼。
孙濂一气之下,下令撤了沙坝居棚,驱走淘金者,并明令永禁淘金。在大沙坝石壁上镌刻“永禁淘金”四个大字。起初县衙派出衙差把守。虽然严令,但后来仍有少数人偷偷淘金。再后来,孙濂高升他处,白沙坝又掀起淘金热。
1949年后,仍有少数人在此淘金。后来,国家为了保护长江生态,关闭了全部淘场,对淘金者进行了妥善安置。
文友陈宽胜是个业余影视家。他根据这些故事,改编成了古装电影《永禁淘金》,获得了立项和拍摄资格。他聘我为文学顾问。电影拍摄开机这天,我应邀参加了开机仪式。后来这部电影入围“2023·光年杯第十三届北京国际网络电影展”和“第十五届澳门国际电影节”。《永禁淘金》着实在白沙镇火了一把。
我曾请教长江水文化研究专家和文物界的朋友,咨询长江流域是否有其他“禁止淘金”之类的摩崖题刻,他们都说“至今没发现”。
如此算来,江津区白沙坝发现的清代摩崖题刻“永禁淘金”,应该是长江“禁止淘金”第一碑!
(作者系重庆市江津区作协主席 庞然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