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二十余省市亲笔起草提案

罗民友向国民政府请愿 “中医不能废止”

版次:009    2024年06月20日

□庞国翔

罗民友是一位生于重庆江津白沙镇,长于白沙,成名于湖北沙市,又曾行医于白沙、最后逝于白沙的著名中医师。他有一个非常传奇的经历:民国时期,作为牵头人之一,组织当地中医医生到南京进行“上访”请愿,呼吁政府不能取缔中医,而且要保护中医。

他年少学医

德高业精

罗民友,字燮元,现重庆市江津区白沙镇人。生于1884年。罗民友有一个悲惨的童年:八岁丧父,无伯叔兄弟,全赖母亲针织谋生。母亲初识文字,懂得文化知识的重要性,懂得读书济世之道。母亲常教罗民友“志不可不立,治生之道尤其不可不择”。

由于罗民友幼时多病,他就立志学医。罗民友16岁时,一个偶然的机会,被来江津的贵州禅学师杨君奎认识。杨君奎觉得16岁的罗民友聪明好学、诚实本分,非常赏识,即推荐于当地大医生刘茂林门下为学徒。

罗民友专心学医,不畏劳苦,后又得晚清秀才吴春亭的指教点拨,除自修医学外,凡诸子百家及近代科学知识无不一一研习。罗民友不断成长起来,开始行走江湖。

1921年(民国十年),37岁的罗民友在湖北沙市的四川老乡伍德全创办的四川协立济医局内开设诊所。适逢霍乱流行,经罗民友治愈者甚多,从此他扬名于沙市、宜昌一带。次年,应白少玉、陈君桂(四川人)邀请,罗民友在他们开办的善堂内坐堂应诊,行医治病。在此期间,罗民友经常送诊施药,由于他态度和蔼,收费合理,加上医术高超,因而每日就诊者不下百余人,深得民众的信赖。

他牵头请愿

保护中医

1929年,中国发生了一起由余云岫提出的著名的“废止中医案”。这年2月23日至26日,南京国民政府卫生部召开了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会议,与会者包括褚民谊、颜福庆、伍连德等当时的医界名流共14人。余云岫以中华民国医药学会上海分会会长的身份参加。这次会议除余云岫外,没有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中医人士参加。会议讨论了余云岫起草的《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障碍案》的提案。该案除了“一个‘医学外行’次长和一两个参事抱怀疑态度外,其余是满场一致通过”。会议结束后中央卫生委员会特刊公布了此“废止中医案”。

此案一出,医界鼎沸,全国震动。全国各地立即爆发了中医历史上空前的抗议风潮。全国中医界人士,纷纷成立国医公会,通电全国,游行集会、请愿罢市。这些平日穿长衫的中医先生们,走上街头,走到“国大”会议的会场,进行静坐绝食抗议。

和全国一样,湖北等地的中医界也是群情激愤、义愤填膺。湖北沙市立即成立了赴南京请愿代表团。罗民友作为赴京请愿代表团的领导成员之一,任请愿代表团宣传委员,他积极从事争取中医地位的斗争。接着,他联系二十余省的中医药代表先行赴沪,进行商议,他亲自执笔,向“中央政府”草拟了《保护中医宣言》的提案。在“宣言”中,罗民友除慷慨陈述了中医保护的重要性外,更重要的是他还提出了中西医结合发展的建议。罗民友的这一提案,得到了当时包括全国各医学团体在内的积极响应。面对罗民友等中医界和社会其他各界人士的强烈反对,南京“中央政府”为息事宁人,不得不取消废止中医的提案。罗民友等的请愿获得成功!

他捐资助药

拯救生命

罗民友回到沙市继续从事中医活动。1934年,他被选为沙市国医公会主席。

1935年7月3日至7日,5天内沙市洪水泛滥,“纵横千里,一片汪洋,田禾牲畜,荡然无存,十室十空,骨肉离散,为状之惨,目不忍睹”。沙市大江南北几至灭顶,避难者甚众,死亡者亦多。罗民友从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出发,一面会同商会、红十字会发起组织义务诊所,便利灾民就诊,一面又为贫民向社会人士请求资助药费,使民众的性命赖以保全者不知凡几。罗民友利用医术,全力拯救生命。

1938年,日本飞机对中国的许多非战区城市进行了一系列惨无人道的空袭。武汉作为当时实际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成为其重点轰炸的目标之一。战火肆虐,武汉告紧。罗民友只好率家归里,回到沙市上游的江津白沙镇开馆行医。

白沙镇是川江有名的“水码头”,是著名的“天府名镇”。由于此时国民政府已迁至重庆,加上白沙离得较近,所以沦陷区的一些学生、伤兵、难民一度涌来白沙镇,古镇人口猛增,市民对医药的需求不断增大。

罗民友将故居取名为“四嚣斋”。在行医中他常劝告白沙医界同仁:应中西合作,不要互相排斥。他对西医的生理解剖、微菌发现、药物改进、病情探讨等方面高度肯定和赞扬,对国民政府不重视医药卫生,以至学术纷纭,人自为师,造成思想混乱深感忧虑。他常在诊务之暇,从事临床记录,为他后来编写论著奠下了初步基础。

一面认真行医,一面专心著述。罗民友在白沙的行医生涯中,做到克勤克俭克勉,大慈大仁大爱。他长于内科,兼治妇科儿科。对贫苦人家前来就医,他减免费用,只付药费。对于实在无法支付药费的“干人”,则全部减免。他时常应请到乡下出诊,病家困难,雇不起马匹或轿子,他就步行,跋山涉水,亲到病家。他的生活多为粗茶淡饭,穿着简朴。在家坐诊时,时常穿“马儿草鞋”。在行医过程中,他采用中医和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效果很好。

他中西结合

造诣独到

罗民友不断总结临床经验和教训,经过不断努力,写成新书《温病新编》,此是他的代表巨作。他用现代医学分类的方法,将全书内容分为三篇:上篇以病因、病理、诊察等总其纲要,冠名《温病原始》;中篇以立法处方为主,摄其精要,冠名《方法汇参》;下篇探讨并发,续发各症,系统阐述其治疗法则,冠名《证治辑要》。全著参以西医学理论,其治法活泼精详,是中医界当时少有的经验性总结性文献。除《温病新编》外,罗民友还著有《疟疾三字经》《温病方歌》《微菌学历代发明考》《医学精存》《医学杂组》《增补时方歌》《中药三易歌》《西溪夜话录》《伤寒串解三字经》等十种。这是罗民友数十年临床经验与理论的总结。

悬壶济世,医者仁心。在白沙古镇,罗民友妙手回春,治愈无数的病人。其声望在白沙和江津都很高。罗民友每年都要到“乐善堂”行善,对鳏寡孤独者和流浪汉施粥,熬制“百草药汤”施药。白沙百姓都称他为“罗大善人”。后来罗民友受著名的白沙镇“同人药房”商号之邀,坐堂于“同人药房”。堂内挂有罗民友的金字招牌。坐堂诊病或远近出诊,均有固定的收费标准,从不多取分文。

1943年8月,罗民友因疾劳成痼,后因胆病复发而不幸去世,终年六十。出殡之日,白沙百姓十分悲痛,万巷人空,前往送别。当时国民政府教育部附属大学先修班设在江津县白沙镇,其前清癸卯科举人、先修班教授彭逸龙为其题写挽词祭曰:

貌不扬而神则充,

身虽瘦而学则宏。

有世界眼,

无人我胸。

旧探其源,

中西折其中,

发煌绝学,

济世无穷。

彭逸龙教授所题之挽词,正是对罗民友先生医者仁心及其中西医结合造诣独到之厚学恰如其分的总结。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江津区作协主席)

重庆晨报《黄葛树》副刊 征稿启事

重庆晨报推出《黄葛树》文史副刊,内容立足重庆本土、放眼全国,刊载历史人物、今古故事、史料秘闻、考古发现、神话传说、事件亲历、市井谈资等人文地理纪实类稿件,欢迎赐稿。来稿时请注明通信地址、真实姓名、作者单位、手机号码、身份证号、银行卡号、提供银行卡开户行等。

文史类投稿邮箱:cqcb2023@sina.com

故事类投稿邮箱:cqcbgsh@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