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雄关”在川北剑阁“蜀中第二剑阁”身在何方?

版次:009    2024年06月26日

以前的大寨坎

□黄玉才

建于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的古栈道大寨坎,距今已有900多年历史。这是古时由川入鄂的必经咽喉要道,是明清时期石柱县城东古驿道上著名的险关,古人有“古寨羊肠”“蜀中第二剑阁”之称。

险关大寨坎坐落在重庆市石柱县桥头镇境内的马鹿山断崖绝壁之巅,危崖百丈,峭壁千仞。2019年,大寨坎土司遗址被列为第三批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雄关险要,自古兵家必争之地

历史上无数次战争在这里发生。

相传,明末抗清女英雄秦良玉,率白杆兵经此关北上抗清勤王;太平天国石达开入川时,就攻打过大寨坎,今存马蹄印遗迹;民国十九年“神兵”李大菩萨带兵攻进桥头坝,攻打大寨坎时,炸毁了两扇特大的石寨门;川军经此关出川抗日;1950年2月15日桥头暴发了震惊四川的“腊二九”土匪暴动,解放军在大寨坎歼灭残匪时,在石壁上留下的弹痕依稀可见。许多战争痕迹,记录着发生在这里的悲壮而英勇的故事。

顶着烈日,我再次沿着野藤垂悬、荒凉沉寂的南宋川鄂古道险关大寨坎,叩问悬崖绝壁上宋代的青石板,再次登上寨顶东寨门,聆听900余年岁月遗响,追寻厚重的历史,俯拾旧时光,醉读“万丈危梯九曲盘,惊魂飞上碧云端”的古代摩崖题刻,脚下的万丈深渊早把人的三魂七魄勾进了茫茫云天,让我惊叹900多年前,勇猛、剽悍的土家族祖先,在悬崖绝壁上开凿这条古栈道所遇到的艰难险阻,更加敬佩他们的聪明才智。

一寨锁关,人称“蜀中第二剑阁”

建于900多年前的古栈道大寨坎,古寨凌空,危梯曲曲,巍巍石寨,上依断崖绝壁,下临深涧峡谷,半崖凿石为道,绝顶一寨锁关,是由川入鄂的必经咽喉要道,古人称其为“蜀中第二剑阁”,此处也是巴蜀名胜古迹中保存最完整的古战场。

大寨坎石梯栈道长约6公里,一峰突兀,三面临崖一面临水,寨顶海拔1700多米。下临奔流急湍的龙河(又名南宾河),一条羊肠小道盘旋直上山巅,其余三面无路可攀,均为刀削斧劈般的悬崖。

这条古驿道,由县城出发,经桥头三多桥,过大寨坎,走中益中坝场,经沙子镇沙子关,去湖北利川等地,全程300多公里,大寨坎是这条古驿道上的著名险关。大寨坎沿途有多处绝境,关隘重重,险象环生,异常险峻。据半山腰摩崖石刻碑记载:“担者免穷途之嗟,背负者无穷步之难……梯独木难成,寸金无济,募化四方……”造成了巴蜀这一奇观。从上到下,共有石梯九千余阶,有多处石雕佛像、十多处石刻题记、12处险岩、10大奇观。最神奇迷人的自然景观有唆米洞、飞马石、马鹿嘴、罗汉石等,妙趣横生,令人游兴倍增。

唆米洞的神奇传说,更加引人入胜。传说长江边的忠县石宝寨碾米时,大寨坎绝壁上的唆米洞就源源不断地流出雪白的大米,马鹿山马鹿寺的和尚每日靠唆米洞流出的大米维持生计。一天,有个贪心的和尚嫌每日唆米太少,就把唆米洞洞口凿大,结果从此一粒米也不再流出。此故事一直在山寨流传,告诫人们心地坦荡无私,才能细水长流。

一径羊肠通峭壁,半回鸟道撼天关

大寨坎的摩崖石刻文字和佛像共18处,主要集中在半山腰盘龙石和寨顶王爷庙等处的悬崖绝壁上。

摩崖石刻,主要集中在桥头大寨坎。因桥头镇明代撤销南宾县,成为丰都县在石柱境内的“飞地”,1942年才划归石柱管辖。受长江文化的影响,石刻丰富,从大寨坎半山腰的盘龙石至寨顶,长约1公里的古道悬崖绝壁上,今存丰富的历代摩崖石刻,像走进一条碑刻长廊,令人目不暇接。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的《修道碑记》摩崖石刻,为目前发现最早的文字,因年深日久,风残雨剥,仅能识得残书片字。据大寨坎半山腰盘龙石处的明崇祯元年(1628年),摩崖石刻《皇明崇祯元年戊辰夏至重修》碑记载:“叨守沙关,三经其地望作:原野三丈几多山,沙子嶙峋霄汉间。一径羊肠通峭壁,半回鸟道撼天关。扶筇宦客犹蔬食,折桂佳儿待笑扳。官静民安无倦扰,日观流水好潺湲。”落款为“署关守通州赵之蓥题”,足见大寨坎栈道的险峻。

大寨坎栈道历代均进行过多次整修,石刻文字记录着宋代到民国800余年间整修栈道的经过,悬崖上还有多段无题款年月的石刻文字和佛像,在一石刻佛像下深刻着“蜀道原非易,功成创造力。关山依旧好,流寇漫未欺”的诗句。这些遗迹虽经800余年风雨岁月,仍古貌完整,沉淀着丰富的历史文化。

文学、书法艺术双绝的东寨门石刻对联及清乾隆年间丰都知县张伟的七绝妙诗,文彩飞扬,书法刚俊秀逸,令人拍案叫绝。藤萝弥漫的绝壁上,山神、土地神、药王、观音等石雕佛像历历在目。民国年间周伯玉题刻的“严密保甲”、丰都县正堂朱有章刻的“保我黎民”等石刻,字大如斗,力透石壁,今举目可读。

寨墙内外,视野开阔,可控制四面八方的险道,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寨墙高5米、宽3米、厚1米,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增建石寨门,名“大寨东门”,两扇寨门石柱子刻着“御暴乃为关,险隘新增蜀剑阁;避秦原有路,入门便是小桃源”,为清末桥头坝富绅杨懋修撰书。在寨门处的悬崖绝壁上,题刻着丰都县知县(桥头镇古属丰都县辖,1942年划归石柱县)张伟在清乾隆四十三年游览时所题的诗:“万丈危梯九曲盘,惊魂飞上碧云端。只缘民事皆王事,那顾崎岖蜀道难。”第二年秋天,他再次登临题下了:“萧萧木叶下寒溪,重到山腰驻马蹄。恰待挥毫拈娄字,回头忽见旧时题。”

保存最完整的摩崖石刻是清道光25年(1845年)冬,丰都县正堂朱有章《道光乙巳次张大令(张伟)韵》石刻诗“谁凿悬崖路百盘,下临深涧上云端。此身飘忽来高顶,蜀道平平不算难”,其书法风格直追北宋黄庭坚,其笔画舒展,撇捺夸张,清晰可读。诗碑上方书刻“保我黎民”四个大字。

防空监测,险关隘口为抗战出力

沿悬崖绝壁上的石栈道而上,来到半山腰的盘龙石横台处,原依崖而建的一户客栈草屋已垮塌,供过往行人小憩观景的石凳,仆卧在草丛中。坐在石凳之上,微风送来阵阵清香,沁人心脾。幽篁里竹鸡啼唱,山崖外龙河奔流,衬托出石寨的野寂与高险。

过横台,离石寨门300米处,全是险峻的栈道,外临万丈深壑,人踏栈道,如履鱼背,令人心跳肉麻,如腾云驾雾,有飘飘若仙之感。仰望崖顶石寨,耸立入云端,盘盘石梯,道道险隘,令人心跳魂惊,望而生畏。人踏栈道,回音石壁,几株古松倒挂绝壁,更增加了几分险峻和畏惧。登上寨顶,身如悬空,脚下万丈深渊,令人心惊胆寒。

举目远眺,只见寨门对岸的绝壁上,有一形如石狗、石船的山峰对峙,陡峭入云,中裂一缝,若接若离,山势显得更加高险。民谚曰“石船对石狗,银子满金斗”,坐在石寨上乘凉观景,爽爽山风夹着万壑松涛滚滚扑来,顿感物我两忘。抚摸着寨墙上的道道弹痕,追寻着过往此地发生的悲壮故事,把人的思绪带到刀光剑影的年代……

抗战时期,丰都县“飞地”桥头、中益、沙子等乡镇划归石柱县管辖,为加强防空监测,重庆防空司令部在石柱设防空监测队,在全县范围内安排了十余个观察哨。其中,在大寨坎等重要隘口设卡巡查,并架设石柱县城至湖北利川的“国防专线”监测。此外,以桥头杨家团防队一个营的兵力作为后备力量,由重庆防空司令部统一调动,各乡、保、甲成立民众自卫队,大寨坎摩崖石刻至今还有“严密保甲”四个大字。

史料记载,抗战初期重庆仅有情报联络路线10余条。到1943年,已有电话线路309条、总长1155公里。在这张情报网中,防空监视哨观察员的工作至关重要,他们在发现敌机的第一时间,就要准确判断来犯敌机的数量、速度和线路,并立即上报防空情报处。防空情报处接报后,立即通知防空部队和高炮部队,同时向重庆市民发出预警。

据老人讲,川军出川抗日时,部队沿大寨坎古道步行了三天三夜。当年,石柱的8000抗日将士从县城出发,翻越险关大寨坎进入湖北利川,开赴前线抗日,留下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

马鹿山西坡,还有一座石寨名西寨,又称人和寨,西寨门原刻有对联“进足可攻,退足可守……任他土匪流寇,到此立见消亡”。据传,历代在马鹿山共建了48道寨门,大寨东门羊肠盘旋的大寨坎,其险不逊华山栈道,人行其上,如踏薄冰。

笔者在桥头中学读书时,从老家官田乡步行50多公里,一天才能到校,大寨坎是必经之路,多次览胜古道风光。真正解读大寨坎久远的历史文化,是参加工作以后,爱好写作、摄影、考古和旅游,又多次重游大寨坎,身临其境,怀古之情油然而生。多次重游时,在古道绝壁上又发现多段未面世的珍贵摩崖石刻,并佐证了大寨坎栈道初建于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的重要史实,填补了县志记载的许多空白,改写了初建于元大德二年的原有定论。

(作者系重庆市作协会员 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