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油坊 撞杆声声响

版次:010    2024年06月26日

□罗安会

天,仍在鱼肚白的朦胧中,小镇人也还在梦呓里,可是,我隔壁不远处的油坊,一声高过一声,吼声、撞杆撞击声,声声震天响,由此,榨油匠榨油拉开了一天的序幕。

60年来,榨油的声响一直萦绕在我的记忆中,挥之不去。旧时,故乡古镇朱沱油坊在无电无机器的年代,一直沿用传统的、古老的木龙箱榨油法,此法既笨重又原始,然而榨出的油却香而纯。

史书记载: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古镇朱沱原是万寿县的县城。县志上就有油坊“菜籽榨油,香飘万户”的记载。

渝西上游的长江边古镇朱沱,是江(江津)永(永川)泸(泸州)合(合江)四县交界处,是重要的水码头。这儿是浅丘河谷地带,气候温润,土地肥沃,四季分明,盛产菜籽、花生、芝麻、黄豆、稻谷,是有名的鱼米乡。

60年前朱沱出产的:菜籽、芝麻、花生、黄豆等成为榨油的原料,榨出的菜油、麻油、花生油运往江津、重庆。

在记忆里,朱沱镇上有六家老油坊,厂房虽说都是明清时期的串架木屋,有大有小,各家的生产工艺也大同小异,但出油率与质量还是有一定的差异。

同泰祥油坊,是一家通往江边的一排串架木屋,设施完备,四台榨油机排成一排,左右两边各有两处碾盘,用黄牛代替重劳动力,碾碎的菜籽、芝麻、花生等油脂上笼蒸加热榨油。榨的油散发出的香味向四周扩散,让人味蕾大开。

我父亲罗吉利是同泰祥油坊的掌柜,手下有十多个匠人。他专门负责菜籽、芝麻、花生的炒制以及毛油提纯处理,凡经他榨出的油,口感在同行中呱呱叫。

那时,父亲四十出头,中等个子,国字脸,人直爽勤快,是位对老板忠心耿耿的掌柜。每天他将工作安排得妥妥当当,老板成为名副其实的跷脚老板。

父亲每日在天明前到油坊安排当天的工作,他常对匠人说“天冷好烤酒,趁热好榨油”。榨油的火候成了他的秘方。每天要炒近千斤料,他亲力亲为,榨出的“汇丰牌”食用油,色泽金黄,芳香纯正,在沿江一带小有名气。父亲被小镇上的人誉为榨油师。

榨油机很考究,都是硬杂木用榫卯结构制成大型木框,榨机高约二米、宽约一米五,看起来很壮观。

“汇丰牌”食用油,何以出名?缘于父亲在操作流程中注重了煎炒、压榨、撞击、提纯几道工序,可算古镇一绝。

古镇不论严寒酷暑,大小油坊都是“鸡鸣早看天,开榨不等人”。昔日,在没有电的年代,油坊都是点菜油灯照明,油灯光照显得昏暗。然而,在这昏暗中,榨油匠的吆喝声、磨声、号子声、榨机的撞击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

父亲带着大徒弟,主管煎炒的第一关,油香不香、出油率高不高就靠他的几铲铲。大灶的柴火烧得正旺,逐渐小火,只见徒弟围绕圆形灶台边,舞动着5尺长的木质平铲,在平底铁锅中左右翻炒着菜籽,快速均匀翻动,犹如杂耍一般;见火候到了80多摄氏度迅速起锅。然后,倒入石轮的石磨中研磨。

此时,匠人扬起牛鞭,一声“吁时”的吆喝声,戴着眼罩的黄牛围绕着撵盘不停地转动。匠人手持刮扒,将撵物在石轮下均匀地碾压,待油脂物压扁均匀,又一声“吁时”,牛停步,摘下它的眼罩喂草去了。

三人小组的匠人,快速将碾压的油脂装入特制的蒸笼中进行蒸熟蒸黏,待热气腾腾、香气扑鼻,取出油脂放入铁箍中的谷草,打平压紧,然后放在木龙榨里进行榨油,这就是“打油匠”的来由。

4台榨机,分别横卧在炒锅旁。两个打油匠握着悬梁而吊的、5米长的撞杆,一人移动楔削子和轮换挥撞杆的人,撞杆前端是锥形的铁头,百多斤重。打油匠工作十分辛苦,四季穿着裤衩,赤膊上阵,吼着号子,舞动撞杆,来回跑动上千次,对准榨机铁楔削,“砰”的一声,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

打油匠撞铁楔削,如狙击手,百发百中。榨机内的箍饼,被一排铁削一锤一锤地挤压着,敲打着,油饼一寸一寸地压缩,一股股黄色植物油源源不断地流入油槽……直至油脂被榨干为止。

榨干的油饼,像钢圈一般,敲得梆梆响。此时,父亲说:“压出的油比不低于38%一斤。”从榨机流出的毛油倒入石缸内。父亲亲自登场,将兑好的盐水加入毛油,提纯处理,其奥秘在于盐水油的比例之中,提纯后油无尘无淀、无泡沫,色泽金黄,沁香扑鼻。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一代又一代的榨油匠在昏暗、潮湿的作坊里,艰辛地用这古老的撞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为人们提供植物油。

时光荏苒,进入20世纪50年代末,古镇将七十二行的匠人组合成铁器社,建筑社、木器社、竹器社、木船社、织布社、酱园厂等集体企业,油坊属榜首。

公私合营后,全镇的6家油坊变成两家,由粮站负责榨油厂的经营。父亲成为“榨油一厂”“榨油二厂”的副厂长,负责油脂的质量和生产。

记忆中,油坊合并后不久,遇到了三年困难时期,粮油副食品一律凭票供应,人们的生活进入了紧张年代,油脂生产也随之减少。父亲主持的一厂仍在断断续续地按计划生产。

一次,厂里正在炒芝麻、花生榨油,那年我刚小学毕业,在厂里耍时,见香喷喷的花生米,我悄悄装了一荷包,躲在厕所里一口气吃完了,花生的余香至今不忘。

还有一次,见黄澄澄的芝麻油散发着诱人的香味,见四下无人,我拿着碗舀了半碗,一饮而尽,好香啊!我口里的香味,被父亲发现,他将我叫到一间屋子,狠狠地骂了我一顿,并厉声说道:“公家的油,下次不要再拿来吃。”我点点头,承认了错误。这教训,终生难忘。

过隙白驹,随着电力和现代化机械榨油,满足了人们生活需求,木龙榨油机已进入博物馆。土法榨油也成为老一辈人的一时记忆。

(作者系重庆市江津区作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