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南彭家大院的历史密码

版次:010    2024年07月03日

□张晓梅

公元1822年,彭氏一族在巴南南温泉的白鹤林兴木拱土,立起一座宏观而精致的建筑,这就是彭家大院,又名彭氏民居,占地5320平方米,四面高墙合围颇有气势,前、中、后三个递进式四合院,其间10个回廊、12个天井、50间正偏室,结构井然有序,工艺古朴精巧。

据说这座典型的家族式民居,是清代大盐商彭瑞川率百余名工匠的得意之作,如今走过186年的风雨历程,彭家大院伟岸如故,这里的一瓦一砾记录着时代变迁,隐藏着神秘而隽永的历史密码。

(一)

推开厚重朱门,两个黄铜门扣在隐隐亮光中与你对望,虽烙上岁月的印迹,但其工艺之精美仍清晰可见。门扣主体为立耳鼓眼的狮头,圆脸、圆眼、圆鼻、圆额,虎牙衔着圆环,独具匠心的圆桃形、涡旋纹的颈毛,围狮头一字排开,底座为刻着S连续纹样的圆盘,威武而庄重。

圆,在中国古典建筑中较为常见,《说文》中写道:“圆,全也。”在五千年源远流长的中华历史文化中,圆是智慧融合和流畅贯通的象征,与中国人崇尚的“天方地圆”“万物皆禀天地之气以生,生生不息循环交替轮回”的朴素辩证法思想相契合,故有人把它称为“中国圆”,北京天坛、客家围屋、龙门石窟的石雕莲花都是闻名遐迩的圆形建筑。巴南彭家大院的门扣、石缸、门廊窗棂、浮雕驼峰等建筑,不断闪现着圆的倩影,这一个个富有代表性的中国符号,蕴含着坚强壮美的中国精神和生生不息的中国力量。

门扣是建筑“门文化”的一部分,又叫铺首或门钹,民间称作响器。门扣起源于汉朝盛行于明清,其修饰和美化大有讲究,既象征着主人的身份和地位,又展示其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有《明会典》记载:“洪武二十六年定:王府、公侯、一品、二品府第大门可用兽面及摆锡环;三品至五品官大门不可用兽面,只许用摆锡环;六品至九品官大门只许用铁环。”自唐代起,精美的门扣就只能是王公贵族和富绅宅邸的专属,平民家的门上是不允许有任何装饰的。彭家大院的黄铜狮头门扣就是鲜明的个例,她忠实守护于大门之上,见证了彭氏家族的百年兴衰,见证一代代彭家子孙从奋发崛起,到最后的奢腐衰落。于门扣的方寸之间,我们管窥中华传统建筑的艺术大观,解析古代封建制度的历史密码。

中国建筑文化充满神奇和奥妙,渗透着中华美学的灵魂,对其有深刻描摹的是清代文人沈复。他在《浮生六记》中这样描写道:“廊或者它完全透空的部分,作为虚的要素可与实的墙面构成强烈的对比关系。介于虚实之间的隔扇、漏窗等,作为半虚半实的要素,则可起调和或过渡的作用。”虚和实是哲学概念,它们是物质的对立,又是事物不可缺少的本质所在,如今已广泛运用到美学的各个领域,在建筑设计中更是必不可少。例如:彭家大院的雕花石缸与一汪清水、悄然绽放的睡莲,就是静与动、真与幻、虚与实的对比与衬托。高宽厚实的防火围墙,与玲珑剔透的雕花木刻门窗,构成封闭与透空,稳重与灵动,虚实对比的建筑风景线。

(二)

《老子》道:“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既谈到古代建筑中的虚与实,就不能不提到斗拱。

斗拱是连接屋檐(横梁)与立柱的承重抗震部件,别名:斗科。民间也称“牛脚”。相对于屋顶和立柱,它为虚,在千姿百态的木刻雕工世界里,斗拱木雕给建筑空间增添力量与和谐之美,书写出一方深邃广阔的文化内涵空间。彭家大院陈列着一对清代金漆木雕斗拱,是我们探寻到的第二个历史密码。其上中下三部分的构造,形成虚实对比和互为衬托的关系。主体为二狮玩球造型,上下各匍匐着一条金鱼。作品在保留木料本来色泽之上薄施金箔,使原木本身的纹理和颜色自然显露,给人以清淡古朴之感。斗拱虚实结合、构图饱满、线条流畅、层次分明。大量运用螺丝纹、波浪线、弧线和交叉线纹,且以立体圆雕、精微细雕和透空雕相结合的工艺制作而成。“二狮争球”斗拱寓意权利和力量,还有事事如意的祈祷和祝福。

彭家大院的斗拱形象丰富多彩,多以花卉、植物、动物和人物歌舞为题,雕刻工艺赋予巴县老宅浓郁的古典优雅气息,同时又增添了生动浪漫意味。

巧夺天工的木雕凝聚着中国工匠的智慧巧思,然而精雕细琢、锲而不舍的工匠精神,才是老祖先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千百年来,正是这样的工匠精神改造了世界,建立了一个富强的泱泱大中国。由此,我们联想到了历史文物的传承与创新。

(三)

“800年重庆,3000年巴县。”厚重的文化底蕴不仅赋予彭家大院传统文明的灿烂瑰丽,也有红色抗战革命的血脉赓续。在阁楼的狭小空间,我们探寻到彭家大院的另一处历史密码:抗战教育基地。

自1938年起,这里相继成立过立人中学和中央抗战学院,在中国抗日战争进入关键的转折点,发挥了重要的教育宣传作用。烽火燃遍九州,“抗战救国”的革命浪潮在这里风起云涌,一群人为民族崛起而奔走呼号、抛洒热血。彭家大院分别陈列着革命烈士江竹筠、廖宗先等人参加西南学院的学生运动始末介绍,董必武、罗广斌、杨益言从事革命的记录。还有彭氏家族成员彭敏俊等人,曾在抗战时期秘密运送枪支弹药,传递情报的地下革命工作讲解,在场的每一个人无不被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深深打动,由衷地爱上了这座英雄的巴县老宅。

清清花溪水蜿蜒向东流,亲吻巴南广袤而肥沃的土地。彭家大院是集民族传统艺术、革命历史教育和科学考古价值于一身的珍贵文物,在这里,我们不仅领略到民族文化的瑰丽隽永,中国工匠精神的博大精深,更感受到红色经典传承的恢宏壮阔。在新重庆现代化建设中,传统文化犹如涓涓清流滋养心灵,又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正是这样一批有辨识度、有影响力的“渝字号”文物精品,使山城的“文、城、景”一体化呈现更加完美精彩。如何传承和保护巴县老院子,让历史文明闪耀光彩,走出一条弘扬文化遗产的新路呢?必须注意在原有基础之上革旧创新,还要因地制宜保护文脉资源,建立当地独特的文化风格,绝不能千篇一律。另外,盲目地搞旅游开发也有可能会造成古村和老院子的破坏。

如今,巴县老院子有20余个,是一道壮阔绵长的旅游风景线,我们坚信,只要把普及乡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教育工作常抓不懈,打造各种文化旅游村,将沉浸式观赏与现代化信息技术融入古文化建设之中,巴县老院子的古代文明和历史密码终将大放异彩。

(作者系重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