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州有座“秀才楼”

一到寒暑假 学子就会来参观

版次:010    2024年07月05日

▲“秀才楼”外观

“秀才楼”内彩绘图案

□牟方根

重庆市万州区太龙镇横山村7组一个叫“长塝”的山崖边,有一座名为“冯家楼子”的古楼,系清代一位知名的秀才修建,又称“秀才楼”。有趣的是,每到寒暑假,一些莘莘学子准会慕名前来参观,祈愿沾染才气、学业有成、金榜题名。

“秀才楼”的建设时间,为清咸丰元年(1851年)。楼子顶楼的正中脊梁上,赫然墨书着“咸丰元年岁次辛亥冬月望六日谷旦”的字迹。

楼子的主人,姓冯名正宽。《万县冯氏族谱》著录:冯氏正宽,清秀才,能文、能诗、能书法,精通天文、地理、数学、乐律、历法……楼子的横梁,黑漆铭文隶书赫然记载着“冯正宽字荣怀,男璧□□□容、孟兆□会曾□□楣□□”。(因文字已看不清,故留空白符号□)

据老一辈口口相传,冯正宽修建“秀才楼”期间,把方圆百里的乡亲都惊动了。众人趋之若鹜,纷纷赶来看稀奇看热闹。因为修楼子所需劳动力众多,主人干脆为来访和帮忙修楼子的人们开流水席,每天都要杀一头猪来吃,可见场面的宏大……

历时三年,到咸丰三年(1853年),“秀才楼”竣工落成。整座楼子,占地2000多平方米。远远望去,古楼依山而建,峭壁而立,白墙黛瓦,飞檐翘角,显得神秘和庄重。

楼子的外围,原先筑有外围墙和内围墙两层围墙,墙壁全用条石砌成,高3米多。农业大生产时期,围墙的条石陆陆续续被拆去修筑了田坎、加固了崩缺、维护了堰塘,现只剩东北面一壁石头堡坎。

进入“秀才楼”的大门,设在临崖边上,山势又高又险,易守难攻,真有李白《蜀道难》形容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般险峻。

还有神奇的,是楼子的“迷宫”设计。沿着山崖边的路来到“秀才楼”前,门洞内是十多级台阶。登上台阶,进入外围墙内,通过内、外墙之间的夹道,这时如果你不明就里,按照常规思路“靠右行”顺道就往里面走,转角后你就会发现进了死胡同。你得“逆向思维”顺着围墙朝左手方向走,这样你才进得了内围墙的门。

绕过内围墙,是一圈供主人及其家人平时生活起居之用的平房,共20间。其中有一间特殊的平房,不像其它19间平房那样都面向主楼朝内开有门窗,只是在朝外的墙体上设有一个孔洞,兼具窥视和阻击的功能。

出平房后,一幢楼高约20米、加上顶上楼阁共六层的“秀才楼”主楼,似一位流露出威严而华贵气质的秀才,巍然矗立在面前。

踏入主楼的一楼,有一道石门,石头的纹理古朴而自然,像一幅精心雕刻的艺术品,彰显着能工巧匠的鬼斧神工。石门两侧,赫然凿刻着“春秋思先泽,云霞启后人”楹联。这楹联,寓“秋霜春露思先泽,霞蔚云蒸启后人”之意,不但是“秀才楼”规诫后代子孙的“家风家训”,更是精神文化思想的“金口玉言”,熠熠生辉,光芒万丈。

主楼第二层及以上各楼层均不设窗户,只有用于安全防护的“铳眼”。铳眼又称射击孔,为中国传统建筑之牛马墙(城墙与城壕之间的墙)、敌台(城墙上的防御塔)、隘门或民居门楼墙上常见的小孔,外小内大,呈漏斗状,可用火铳(俗称火药枪)等金属射击火器向外射击以阻止外敌入侵。清代民间大户人家、富裕人家、殷实人家很多都自备有火铳,防备强盗、土匪等趁乱行凶、捉肥绑票、危害一方,铳眼则正是因此而设置的防御工事。

主楼的楼顶,为清一色的青瓦屋面,屋檐向外悬挑,不仅可以很好地起到遮阳、挡雨的功能,还增加了建筑的立体感和层次感。

“秀才楼”的内部构造,均为木质结构,在撩檐枋和额枋之间,由多块弓状木块、通过榫卯结构层叠组合而成“斗拱”。这“斗拱”,是古代木质建筑屹立千年不倒的秘密。当地震来临的时候,那“斗拱”就好像一个大的弹簧,能够有效减小地震波的冲击和破坏力,从而增加建筑物的稳定牢固性。

除了结构上的巧妙,“秀才楼”的雕饰更加精美。其内部的梁柱上、板壁上,彩绘有“丹凤朝阳”“二龙戏珠”等图案,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丹凤朝阳”是传统吉祥图案之一,丹凤首与翼皆赤,其征兆吉祥的雕刻和民间年画题材,寓有完美、吉祥、前途光明的含义。“二龙戏珠”是两条龙活泼生动抢夺一颗火珠的艺术表现形式,从西汉开始便成为一种吉祥喜庆的装饰图纹,多用于建筑彩画和高贵豪华的器皿装饰。

彩绘图案中,有一幅上书写着:“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兄及弟矣,式相好矣,无相犹矣。”这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小雅·斯干》诗的第一篇。该诗篇把叙事、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层次分明,句式参差错落,是雅颂中颇具特色的篇章。

如今,170多年过去了,“秀才楼”外部结构虽有损毁,但内楼宇基本保存良好,尤其是典雅华丽的彩绘诗画,人们一直没有去破坏它,为我们研究“楼子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史籍、建筑和艺术价值。

(作者系重庆市万州区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照片由万州区太龙镇文化服务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