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龙与都粑

版次:010    2024年07月11日

□陈刚权

贺龙,原名贺文常,湖南桑植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和主要领导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1931年3月,红二军团改编为红三军,贺龙任军长。红三军在湘鄂川黔边区开展革命活动,创建革命根据地。第四次反“围剿”失利后,贺龙于1933年10月率领红三军部分官兵,在湖北利川黄泥塘、汪家营、建南一带开展革命斗争。11月7日,红三军进入七曜山地区的石柱冷水、栗子坝一带活动,发动群众打富济贫。

栗子坝地处石柱县沙子镇盘龙村,那里人烟稀少,土地贫瘠。当时因夏涝严重,粮食大面积歉收,本不多的粮食收成,却被国民党的军饷、军粮征收殆尽,山上的群众过着吃草根树皮的生活。

红三军进入栗子坝后,看到百姓挖野菜、剥树皮充饥。贺龙带领人员调查发现,山上的40余户农民,有40户完全断炊。贺龙对随行人员说:“山里群众实在太苦了,大家要想办法让群众度过这难熬的冬天。”

调查人员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焦急地思考着解决群众的吃饭问题。突然,一名红军战士不慎踩虚脚,摔倒在路边的崖坎下。在营救战士的时候,贺龙意外发现,被战士们踩翻的蕨根,向外冒出白色的浆液,他用手沾了一点放到嘴里,没有其他异味。贺龙兴奋地说:“咦,这蕨根的浆液可否充饥?”

返回驻地后,贺龙对司务长说:“蕨根的浆液能不能大量食用,还无法确认。你带领几个人,挖一些蕨根回来,先少量试一下,没问题了再发动群众。”

司务长带人挖回两筐蕨根,用清水淘洗干净,切成四五寸长的小段,放在碓窝里冲烂,加清水过滤沉淀。司务长将蕨根粉做成块状食物,给炊事班的每人分发三块,叫他们吃了以后有什么反应,立即报告。

第二天,吃了蕨根粉粑的战士,不但没有不良反应,还说那粑好吃。司务长把情况给贺龙报告了,贺龙就将红军战士分成四五人一组的小分队,分头到农户家里,发动群众进山挖蕨根,还教大家制作蕨根粉。栗子坝一带的群众,在红军的帮助下,靠蕨根粉度过了冬荒,还把蕨根粉做成的食物称作“都(du)粑”。

贺龙率领红军队伍离开栗子坝的时候,群众依依不舍。为了感恩红军,他们还编出一首民谣来传唱:“十冬腊月受饥寒,干人(注:穷人)饿得打偏偏。多亏贺龙来挖根,都粑救济度荒年。”

栗子坝群众靠都粑度冬荒的事,逐渐被传开,居住在七曜山区的群众,大都效仿挖蕨根制都粑,作为充饥的食物。

生活条件改变后,山区群众不是把都粑用来充饥,而是作为原生态的美食。如今,有客人进入石柱,不管是星级酒店,还是普通餐馆,都会向客人推荐都粑块这道美食。

都粑块的制作,是将都粑粉用温水调和成团(可掺入少量饭粒或煮熟的红豆),切成长方形小块置入沸水中煮至浮上水面捞出,再将红糖放入锅中溶化后放入切成小块的都粑,让其粘满糖后,再加入碎花生米或炒熟的白芝麻,即成为香甜可口的都粑块。

(作者系重庆市作协会员,石柱县作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