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苏轼陆游喝稀饭 推陈致新当神仙

版次:010    2024年07月12日

□陈小林

天有几分热,加班加点赶写文稿,不觉已是子夜时分,肚子唱起了空城计,于是出门找夜宵。夜深人静灯火阑珊,唯有八一路一隅的饮食夜市灯火辉煌,什么吃的都有!吃点什么?徘徊良久,来到那个有稀饭凉面的食摊。

吃稀饭凉面——并非囊中羞涩拿不出几颗“子弹”,也不是节省“数数”用来买房子买车,而是爬格子码字太费精力,烧烤、卤菜、炒菜、串串香莫说吃,看看就很腻,书上都说“半夜吃油腻的食物不利健康”。稀饭凉面清淡,而且补脑养胃。立等可食,快捷“撇脱”。

稀饭,翻译成官话或书面语叫作“粥”,自古以来在人们心目中,吃稀饭对人体有很多的益处。宋代苏东坡有书帖曰:“夜饥甚,吴子野劝食白粥,云能推陈致新,利膈益胃。粥既快美,粥后一觉,妙不可言”。南宋文学家李光《食粥诗》诗云:“晨起一瓯粥,香粳粲如玉。稀稠要得所,迸火宁过熟。空肠得软暖,和气自渗漉。过午一瓯粥,瓶有余粟。淡薄资姜盐,腥秽谢鱼肉。……两餐莫过饱,二粥可接续。”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也极力推荐食粥养生,认为能延年益寿,曾作《粥食》诗一首:“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陆诗更是将世人对粥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刚坐下,摊主老李过来招呼:“大哥,你来了,今天天气热,有绿豆稀饭。”然后喊道,“一碗稀饭,一个盐蛋,一碗凉面——少辣哟。”因为经常光顾这小摊,彼此相熟,还没有开腔,老李就替我作了安排。摊边一美少女对我点头笑笑,端过来一碗绿豆稀饭,然后手脚麻利地在凉面碗里依次放上酱油、醋、白糖、红油辣椒、葱花等作料,一丝淡淡的香味拂面,是绿豆稀饭香?是摊子上的作料香?还是美少女的发香?

我端起稀饭喝了一口,米粒绒泛绿豆酥软,一种清香在舌尖上水藻般飘摇,柔光若绸,青郁饶舌。从美少女手里接过凉面,和转入口,辣中带麻,鲜香爽滑,咸甜酸皆备,加上绿豆芽的脆爽、清香,每种味道都清清楚楚地存在于舌上,又成一种让人欲罢不能、美得说不清的鲜香味。

就着凉面下稀饭,怎一个“爽”字了得。吃着吃着,重庆著名民俗作家张老侃描述的“山城盛夏纳凉消夜图”浮现在脑际。

在重庆人家没有空调甚至连电扇也没有的那些年,酷夏的太阳快把两江水给烧开了,一到傍晚,城里大街小巷的居民们开始忙碌起来,先以凉水泼洒自家门前的街沿或院坝。待暑气散发一些,把桌凳搬出来摆好,然后端出已经晾凉的绿豆稀饭。下饭菜有黄豆炒藤菜秆、泡子姜、跳水萝卜,当然还有绿豆稀饭的“伴侣”激胡豆。人们打着光胴胴,捧起碗“嚯嚯”地喝着稀饭,大汗如雨,一边拿毛巾擦汗,一边拿大蒲扇摇风,蒲扇如蝴蝶的翅膀不停地扇动。

稀饭,是重庆人的主食之一,夏天喝稀饭是重庆的一种食俗。过去,重庆是中国有名的三大火炉之一,盛夏酷暑难当,潮湿闷热,白天是“抗日英雄”,晚上当“耐温将军”,心情烦躁,口舌苦涩,食欲大减,大鱼大肉也不香。泡菜、凉面下稀饭,特别开胃解烦,驱热降燥。一碗稀饭下肚,那才叫一个舒坦。暑热、烦闷被稀饭消化得一干二净,淌汗流失的水分也得到补充。

绿豆,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矿物质和维生素,绿豆也能够清热败火、防暑解毒,还是养脾胃的良品,有消肿降脂的功效。大米与绿豆共熬的绿豆稀饭,是消夏食材的黄金搭档,是重庆市井百姓眼中的美食。

宋代诗人特别喜欢豆豆稀饭。黄庭坚在客居宜宾期间,作有《答李任道谢分豆粥》一诗:“豆粥能驱晚瘴寒,与公同味更同餐。安知天上养贤鼎,且作山中煮菜看。”苏轼《豆粥》诗:“江头千顷雪色芦,茅檐出没晨烟孤。地碓舂秔光似玉,沙瓶煮豆软如酥。”看来喜欢绿豆稀饭的不仅有下里巴人,那些阳春白雪对此也是乐此不疲,

稀饭,还是骚人墨客的创作题材,历代诗人留下了许多赞美的诗句,也因此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稀饭文化”,李商隐在《评事翁寄赐饧粥走笔为答》诗:“粥香饧白杏花天,雀对流莺坐绮筵。今日寄来春已老,风楼迢递忆秋千。”陆游《说川食》诗:“未论索饼与饡饭,最爱红糟并香粥,车来坐阅七寒暑,未尝举箸忘吾蜀。”你看是不是笔底留香,纸上存味。

绿豆稀饭、红苕稀饭、荷叶稀饭、包谷稀饭、锅巴稀饭……是重庆民间最草根、最常见的稀饭品种。这些稀饭没有广东的艇仔粥、及第粥、鱼片粥、皮蛋瘦肉粥、猪肝粥那样的花里胡哨,也远不及上海的燕窝粥、什锦粥、莲子八宝粥、碧粳粥那样的阳春白雪。但这些稀饭,绿红黄白,柔软稠酽,清鲜滋糯,甘润滑爽,和中补胃。淡雅流畅,余香绕舌,是重庆人的最爱。

那幅“夏日纳凉坐街沿边摇蒲扇打赤膊吃干胡豆下稀饭的市井风俗画”已成为历史记忆,但夏天喝绿豆稀饭的习俗仍然延续。熬稀饭,吃泡菜,在现时灯红酒绿歌舞升平的都市里,不只是一种怀旧的小情调,也是一种对美味的体念,更是一种健体养生的选择。

绿豆稀饭与重庆人的关系,正像稀饭本身一样,稠黏绵密,相濡以沫,稀饭这种传统食品,在重庆人心中的地位是超过了任何一个地区。我想,绿豆稀饭这种食物,于重庆人生活中是不能少的。

(作者系重庆烹饪协会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