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06 2024年07月13日
层层叠叠的古瓷片
当时正在三峡花灯坟考古工地的笔者
笔者(中)带领技术人员修复三峡出土文物
□林必忠
2007年11月,三峡库区最后一个移民淹没县——重庆开县(今开州区)在当月15日实施清库爆破。下午三点,有“三峡清库最后一爆”的开县老城爆破顺利实施,有着1800年历史的开县老城从此消失。
当开县旧城的建筑在轰隆的爆破声中倒塌时,开县的三峡文物考古抢救工作仍在紧张进行中,并取得了重大成果。
2008年12月,我时任重庆市文物考古所(现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前身)所长助理。也因此得知了一些伴随着紧张的考古工作,在民间流传出的不少与“古董”“宝藏”有关的故事。
开州的地下
埋藏着2000年的历史
在三峡库区这片约8万平方公里的淹没区(主要指黄海海拔高程175米以下)与迁建区范围内的广大地区,有着极为丰富的地下和地面文物资源。
为了留住和传承三峡库区的文化遗产,全国各地考古和古建筑专家奔赴重庆和湖北两省市的三峡库区,与时间赛跑,进行大规模地抢救性考古发掘和地面文物保护工作。
三峡工程淹没与迁建区的地下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地面文物迁建、保护工作,是我国文物考古历史上一次前无古人、也许也是后无来者的“大会战”。三峡大考古十余年间,我当时的主要工作,除了负责全市配合其他大型基本建设工程的文物保护工作之外,还担任了涪陵蔺市遗址、忠县老鸹冲遗址等国家考古领队职务,长期奋战在三峡库区考古发掘工地第一线。
据新华社报道,在开县,继明月坝遗址出土了战国时期至清代2000多年间的典型器物之后,开县余家坝战国墓群考古发掘工作在2007年也取得了重大收获,发掘了战国中晚期墓葬15座,出土战国时期青铜器、陶器、玉器、漆器等60件。2000年至2006年间,考古队还曾多次对余家坝战国墓群进行发掘,发掘面积近3万平方米,发掘战国中晚期至西汉时期的墓葬261座,出土文物达1339件。
记者的“爆料”
有人“挖宝”一夜暴富
2008年12月的一天,我突然接到重庆一媒体彭记者的电话,他称自己发现了一条“大线索”,手里收获了不少照片和材料,希望我从一个文物与考古专业工作者的角度,对他手里的“大线索”发表一下看法。
没想到,一个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与三峡库区相关的文物收藏故事就这样浮出了水面。
开县老县城人民医院旧址在拆迁的施工过程中,发现大量古瓷,据说已有部分人因出售古瓷而一夜暴富。这个“一夜暴富”的“挖宝”故事,是从2008年8月流传开来的。
在那个骄阳似火的夏天,位于老县城的人民医院一带,成栋的建筑高楼早已被拆除,只剩下七八米高的废墟需要清空。几十辆挖掘机正加大马力,顶着烈日,在废墟上来回穿梭不止。
一个年轻的挖掘机司机正在这些黑黄色的泥浪中工作着,突然,刚刚挖起来的泥土中有一个金黄的东西,十分耀眼。司机疑惑地停下挖掘作业,好奇地跳下来,走上前去,捡起了原本埋藏在地下深处的那个发光的东西。
原来,这是一个青里带红的酒杯。酒杯是瓷制的,刚才看起来耀眼,是因为正好有阳光照射在上面,反射出来的光刚好映入司机眼帘。
“这么深的地下怎么会有酒杯?莫不是……古董?”想到这里,年轻的挖掘机司机随手在衣服上擦了擦酒杯上的泥土,揣在了兜里。
在接下来的挖掘过程中,这个司机发现了越来越多的陶瓷器皿,不过,大多都是一些支离破碎的残片。
在老人民医院工地旁边,有一个小卖部。每天干完活下班的时候,司机们都习惯性地聚在小卖部买点香烟或者啤酒饮料,自然地,这里也成了工地的消息集散地。挖掘机挖出了一个古董酒杯的消息,霎时间就从这个小卖部传开了。
不到两天,就有人找到这个挖掘机司机,以500元的价格买走了这个酒杯。同时,从外地来收购这个酒杯的人,用几元、十几元不等的价格,收走了其他司机或居民手里的一些老物件。
一时之间,“老县城人民医院下面有宝”的消息,在整个开县县城传得沸沸扬扬。人们蜂拥而至,纷纷涌入挖掘工地,搜寻“古董”。“挖掘机司机挖出了一个装有银圆的陶罐”“施工队煮饭的老头找到一个金戒指”“城东拾荒的老太婆捡到一把宝剑”……各种流言满天飞,也更加刺激了前来寻宝的队伍,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寻宝大军”之中。
收到的“宝物”
还真有些民窑中的精品
挖掘机在前面挖,拎着口袋、背着背篼、提着竹篮的“寻宝大军”紧跟其后,在新挖掘出来的泥堆里扒拉着“古董”,不论好坏、不论多少,只要一看到瓷器或陶瓷片,就迅速捡拾起来,据为己有。
从8月开始,一直持续到12月,上海、河北、四川等地的收藏爱好者纷纷来到开县,只为购得一点心仪的古瓷。刚开始时,有人曾经购得过品相完好的瓷盘、瓷瓶、瓷碗,再后来,完整的瓷器越来越少,外地来的收藏爱好者就论斤两购买残破的瓷片。
开县本地的民间收藏爱好者也积极行动起来。与文物贩子只纯粹追求利益的目的不同,这些收藏爱好者更多的是关注对古陶瓷的保护。本地一位收藏爱好者老薛就亲手从数千片残片中,黏接、修复了数十件古陶瓷器,还对这些古代陶瓷片进行了分类整理、拍照存档,并撰写了分析报告。
彭记者告诉我说:“老薛的分析报告显示,出土的这批瓷器残片时间跨度大,从秦代到民国,且没有断代现象发生,涉及窑口广泛。它们包括:秦代灰陶,汉代至六朝红陶、铅釉陶,唐代长沙窑青釉褐彩瓷,五代定窑白瓷、黑瓷,宋代耀州窑刻印花瓷、景德镇青白瓷、河南钧窑瓷、浙江越窑青瓷等。”“瓷片中以变形梵文、龙纹、缠枝花卉、花鸟动物纹饰为最多,几乎随处可见,随手可捡;历史人物、山水风景、文字纹饰量相对较小。”彭记者继续说道。
彭记者特别告诉我:“瓷片纪年款识有大明永乐年制、宣德年制、成化年制,大清康熙年制、雍正年制、乾隆年制。”
让人感到奇怪的是,开县本地并不生产瓷器,这里出现数量如此之众多、年代跨度如此之久远、涉及范围如此之广泛的古陶瓷,究竟是什么原因?带着这样的疑问,彭记者希望我能给出答案。
如果仅凭彭记者的一堆文字资料和讲述,我是无法给出答案的;幸亏这位记者有备而来,带来了些许碎瓷实物和一些陶瓷照片。
我上手仔细观察后发现,这些碎瓷中,有两件清代嘉庆年间民窑仿制官窑烧制的青花“缠枝莲花”罐残片,尚属于民窑中的精品;另有两件调羹,是民国年间民窑烧制的大市货;其余均为清代中晚期的瓷器残片。我告诉彭记者说:可能是你们不识货吧,捡来的这些东西都没有什么代表性,但都还是老货。
传说的“金开银万”
还真不仅仅是传说而已
历史文献和地方志书并未见开县有大型窑场或盛产瓷器的记载。那为什么会在老人民医院一带集中出土数量如此浩大的瓷器残片?从现有的残片情况来看,很有可能这些瓷器在被埋藏之前就已经破碎了。
开县位于重庆市东北部,三峡库区长江的小江支流回水末端,古属梁州之域,秦、汉属巴郡朐忍县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金开银万,不抵梁平的一半”是流传于“下川东”(今渝东北,即重庆三峡库区一带)数百年的俗语,言表这个地方的富庶好比金子一般的开县,银子一般的万县(今重庆市万州区)。开县虽不紧邻长江,但有与长江相连接的支流小江从城边穿过,因此水路畅通。在以水运为主要运输手段的古代,商船完全可以沿着长江出入小江,通过小江再到达开县。
千百年来,之所以会形成老人民医院旧址这么丰富的瓷片堆积,我的初步判断有三:其一,装运货物(包含瓷器)的商船,也许遭遇事故而翻船沉没;其二,也许这里一向就是开县的一个城镇“垃圾倾倒场”;其三,其他人为的灾祸或战乱使得大批瓷器被填埋于此。
正因为开县是一个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的富庶之地,长江的水运之便,造就了它的经济社会繁荣,老人民医院丰富的瓷片堆积仅仅是其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之一。
彭记者后来还告诉我说,他也曾携带部分实物和照片,向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资深古陶瓷专家申世放研究馆员进行过咨询。申世放表示:尽管这些陶瓷器大都来自民窑,但其中并不乏精品。例如,那件“白菜纹青花卧足盘”和“高官厚禄纹杯”便是明代青花瓷代表作,时常被当作博古教案。那件青花山水纹碗,则是采用进口釉料烧制,弥足珍贵。
开州的考古
让尽量少的历史遗存永沉水底
2008年11月13日,当地新闻媒体《开州报》对人民医院旧址有大批神秘瓷片现世的事件进行了报道,引起了当时的开县政府重视,并对此要求当地文物行政主管部门与公安部门彻底调查处理,绝不允许文物外流。
之后,在开县警方、文保部门等相关单位的大力配合下,流失的文物得以回收,并得到妥善保存。
开县的考古抢救工作是三峡库区大规模文物发掘工作的缩影。据新华社报道,三峡文物保护工程是我国最大规模的文物保护行动,共计有文物点1087处,其中地下文物规划达700余项,此外还有300多处题刻、古桥梁、古民居等地面文物。全国有70余家考古单位、数千名考古工作者参与,每年的挖掘量相当于平常的10倍。根据《长江三峡工程淹没及迁建区文物保护规划报告》,三峡库区文物点总投资预计超过了10亿元人民币,为的是让尽量少的历史遗存永沉水底。
(作者系重庆文史研究会副会长、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文博三级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