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农历十月,解放军来到我们村扎营 战斗在屋后500米远的大梁子打响,枪声、炮声、冲锋号此起彼伏
版次:009 2024年07月19日
黄光凤
□吴奎
1949年的冬天似乎比往年来得早一些。进入农历十月,海拔1300多米的巫山县两坪乡华家村一场又一场的阴雨接连降落,寒气袭人。
“哎,这鬼天气!”黄光凤站在门口望着雾蒙蒙的山峦不停地抱怨。他期望早些雨过天晴,阳光明媚。
这一年,不同寻常。
这一年,必将载入史册。
这一年,黄光凤21岁。
1.村里来了解放军
雨淅淅沥沥,天气断崖式降温。
在黄光凤的记忆里,农历十月出现这种连阴雨的天气很少见。他和家人只好待在屋里不停地往火笼里加木柴,呛人的烟雾四处乱窜,让人睁不开眼睛。
这样的天气持续了好几天,黄光凤在焦愁一年生计的同时,听到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解放军来巫山了!
一传十、十传百,村民们奔走相告这个好消息。黄光凤揉着被柴烟熏得有些模糊的眼睛问道:“真的吗?在哪儿?”“打到三会铺来了!”黄光凤这才相信村民传递的消息。华家村离三会铺不过几里地。“说不定会打到我们这儿来。”黄光凤在心里嘀咕着。
村里大队的干部已经登门入户宣传,说得最多的是“配合解放军进村,不要随便外出”。这让村里的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他们将见证一个改变前途命运的历史事件。
农历十月初十(阳历11月29日),一直阴雨连绵的天气突然放晴。天刚麻麻亮,黄光凤就起床了。他像往常一样准备到屋后的堰塘挑水,刚出门来到地坝就听见四周有动静。黄光凤以为是吹风带来的响动,可定睛一看,田坎上涌来密密麻麻的人群。黄光凤吓得把水桶撂在一边,赶忙躲进屋。
原来,三会铺战役已在11月24日拉开序幕。解放军三七O团一、三营从兴山县城出发,过贺家坪,翻王家山……26日在罗溪坝歼敌李先源民团1个分队。27日在沿渡河以西地区占领进攻出发地域;第二营在兴山湘坪地区经过两天激战完成剿匪任务后,也跟上了战斗队形。三七一团和三七二团在副师长苏克之率领下,于25日渡过巴东龙船河,推进至观音堂地域。
黄光凤看到的这支部队就是解放军三七O团。他们在11月30日零时许,利用夜幕隐秘击敌。拂晓时分,推进至仙桥一带,以排为单位,呈疏开队形,交替掩护,十分隐蔽地占领了出发阵地。
天已大亮,黄光凤壮着胆从屋里溜出来,只见房屋四周田坎上人头攒动,有的搭帐篷,有的打地平。虽然有300多人的规模,但听不到多大的说话声,倒是敲打木头和铲地的声音特别清晰。黄光凤还是有些紧张,但又想看个究竟,便拉着弟弟一起看解放军在不远处布置营区。
看着解放军忙得不可开交,年纪轻轻的黄光凤想过去打个帮手。刚要接近解放军安扎的营地,在一旁指挥的高个子朝黄光凤打着手势说:“别过来,回到屋里去!”黄光凤赶忙收住脚步。他这才看清,眼前的解放军都很年轻,有的甚至比自己还小(黄光凤当年21岁),但个子高,说话的口音不像四川人,说话快而有力,但基本能听懂。
黄光凤还看到了解放军背在身上的行囊,四四方方的,从卸下来的表情看,应该很重。原来,里面装有被褥、帐篷、铁锹,甚至还有炊具。
人多力量大。没多久,帐篷就搭好了。帐篷又高又宽,四周棱角分明。黄光凤也跟着父亲在村里给别人搭建过茅草屋,眼前的帐篷却让他十分惊喜,怎么看都看不够。他在心里啧啧赞叹这些解放军训练有素,做事干练。
绿色的帐篷在田间撑起,如同一把保护伞,让黄光凤心里特别亮堂,特别踏实。他时而远处观望解放军布置营区,时而跑进屋向家人传递外面的信息,不知疲倦地跑来跑去,兴奋得像个小孩。这是黄光凤的性格,开朗外向,待人友好,为人诚实,在村里人缘好,招人喜欢。
黄光凤没想到,他的宜人性格和好奇心会引起解放军的注意,并委托他完成一项特殊任务。
2.为解放军挑水
当天中午,雨歇雾散,村子一下子亮堂了。
在田地里立起来的帐篷格外显眼,解放军在里面忙得不可开交。有的支灶生火,有的淘米做饭,有人不住地催促,也有人不停地应和。从传出的号令中,黄光凤感受到解放军在与时间赛跑,紧张程度可想而知。
战斗已在黄光凤屋后500米远的大梁子打响,枪声、炮声、冲锋号此起彼伏。那是他经常砍柴的地方,那里的一草一木、一沟一壑他都了如指掌。如今村里的这个制高点正在迎来一个历史性时刻,黄光凤既紧张又兴奋。
就在黄光凤陷入沉思的时候,一个高个子军官走上门来,一口“老乡”喊得亲切。正在地坝里打望的黄光凤以为在喊别人,可四周无人,他这才意识到是在叫自己。近距离见到解放军,黄光凤的心怦怦直跳。直到解放军满脸堆笑向他问话时,黄光凤才放下心来。
“老乡,多大了?”黄光凤摸着脑袋说:“21岁了。”“我们人多用水也多,也不知道水源,能不能帮我们挑水?”挑水?黄光凤有些不敢相信,满脸疑惑地望着解放军。“有困难吗?”黄光凤这才回过神来,赶忙说:“没问题,保证完成任务。”高个子军官向他投来信任的目光,然后跑步转身奔向营区。黄光凤不敢停歇,迅疾从屋里取出水桶,心里有说不出的激动。
屋后1000米远的堰塘是周围十几户人家的唯一水源,常年不枯。黄光凤每天用脚步丈量着这条路,挑起家里的重任。这次为解放军挑水,让黄光凤觉得特别荣光。他三步并作两步跑到堰塘边,蹲下身,舀水入桶,然后把两只水桶挑在肩上。
扁担被压得吱呀作响,黄光凤不停地在肩膀上调整重心,生怕桶里的水洒落。平常挑水他都要中途歇息一会儿,可这次觉得浑身是劲儿,恨不得飞起来,可心里却十分紧张,甚至能听到自己的心跳。
黄光凤把干净清澈的山泉水倒入水缸,溅起一串串浪花。等着急用的解放军赶忙过来舀水,黄光凤看见几个解放军累得满头大汗,有个年轻人径直走过来,端起一瓢水就咕噜咕噜喝下了。黄光凤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唯一能做的是帮解放军多挑水,为解放军多分担一点任务。
一次、两次、五次,黄光凤在高低不平的小路上来回挑水。也许是饿了的缘故,黄光凤渐渐感觉体力有些不支,肩膀一阵阵酸疼,但他咬牙坚持下来。
营区用水量很大,刚刚装满的几口大水缸隔一会儿就见底了。好在黄光凤跑得快,不仅装满了水缸,还把能盛水的器具都派上用场。半天奔忙下来,黄光凤感觉整个身子都要虚脱了,甚至有些眩晕。
这时,高个子军官走了过来,拍着黄光凤的肩膀说:“老乡,辛苦你了!”说罢,高个子军官从兜里掏出一张纸币递给黄光凤,“这是一点辛苦费,请收下。”
黄光凤下意识地向后退了半步,不知说啥好,只是一个劲儿地摆手推让。“老乡,这是我们的纪律,你一定要收下。”高个子军官表情严肃,语气坚定,不容拒绝。黄光凤怔住了。高个子军官不由分说将纸币塞在黄光凤手里。
这是一张一元纸币,这也是黄光凤见到的为数不多的“大钱”,这在当时能满足他家半年的花销。这笔钱对他家来说如同雪中送炭,但他心里却不是滋味,甚至一遍遍埋怨自己收下这张钱。他跑向营区,想着把钱退回去,但营区里的解放军着装统一,个子差不多,他始终没有找到那个高个子军官。
后山的战斗从早晨一直打到下午。这场战斗,俘敌1800多人,击毙敌人4人,伤敌数十人。解放军牺牲14人,其中排长1人;负伤30余人。
这些战况是黄光凤后来才知道的。黄光凤还听说牺牲的烈士遗体被安葬在离他家不远的向阳坡。他多次去向阳坡,特别是春节、清明等节日,专门前去为烈士烧纸上香。再后来,政府有关部门将烈士统一安葬在巫山烈士陵园,上面写有烈士姓名、籍贯、年龄、职务等。
黄光凤经常把这个经历挂在嘴边,讲给后辈听。
3.感恩新时代
1928年10月,黄光凤出生在两坪乡华家村。
黄光凤的父亲性格豪爽,说话做事直来直去,母亲贤惠,承担了家里大部分农活。在三兄妹中,黄光凤排行老二。因家庭贫困,黄光凤没进过学堂,八九岁开始便跟着大人下地干活,成为家里的主要劳动力。
经历战乱,经历苦难,黄光凤见证了巫山解放,也见证了新中国的成长。
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春风吹进华家村,黄光凤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他与妻子拉扯大五个孩子,一起在田地里风里来雨里去,用勤劳撑起家的希望。就在生活渐有起色的时候,妻子因积劳成疾离他而去。说起这些,黄光凤几度哽咽。
20世纪90年代,黄光凤掀掉茅草房,建起土墙屋。住房不仅变宽了,而且更安全。黄光凤回忆说,以前全家十几口人挤在逼仄的茅草房里,冬天冷夏天热不说,时常担心火灾。
2012年,华家村合并到仙桥村,黄光凤的五个孩子相继搬出老屋,建起水泥楼房。念旧的黄光凤仍居住在老屋里。
一路辛劳,一路收获。儿孙满堂的黄光凤吃穿不愁,过上了无忧无虑的日子。
经历过困苦年代的黄光凤不愿坐享其成。十年前,年过八旬的黄光凤还喂养了50只山羊。吆喝着山羊早出晚归,黄光凤觉得特别充实。家里人经常劝他不要在外面忙活,黄光凤提高嗓门回绝说:“老是待在家里会熬出病来,我还想多活几年!”后辈们不敢再说什么,只好随着老人的性子。
好日子还在后头。黄光凤指着门口的一段公路说,这里以前全是茅草路,运送物资全靠肩挑背扛。前几年,政府新修的碎石路连通家家户户,田里还修建了采摘道,下田不湿脚了。
说话间,黄光凤突然起身,从屋里拿出一摞摞卡片。这是银行卡,定期打养老金;这是社保卡,看病可以报销……“活到这个年纪,我心满意足!”黄光凤激动地说,“没想到老了还按月享受养老金,更没想到看病还可报销。”
一旁的大儿媳妇插话说,老人身体好,很少有病,有一次感冒在乡卫生院住院一周,报销了大部分,只付了200多元。老人好像回忆起什么,拍着手臂说:“医生经常上门为我量血压,我不抽烟不喝酒,血压基本正常。”说完,老人开心地笑了。
五世同堂,其乐融融。每到过年过节,全家老老小小聚在一起,黄光凤别提多高兴。每次聚在一起,他都有很多说不完的话。“人啊,要懂得感恩!感谢共产党,感恩新时代!”说着说着,老人的眼眶泛起泪花。
经历过才会懂: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奋斗是对历史最好的铭记。
(作者单位:重庆市巫山县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