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的黄荆豆腐

版次:010    2024年07月19日

□兰采勇

周末,去了趟素有“川东第一山水古镇”美誉的东溪,东溪位于綦江南部,距重庆中心城区约50分钟车程。此处烟火人间2300多年,美食、美物、美景不胜枚举。晃悠了大半天,自然得犒劳一下饥饿的胃。随行的友人是土生土长的东溪人,自然是轻车熟路,带着我们停在黄葛树掩映的一家餐馆前,刚坐下不久,店老板就端上来一桌好菜。

荤素搭配,色泽诱人,看着就有食欲。其中有一道菜格外引人注目:白色的圆盘之中,整齐地码放着颜如翡翠、状若凉粉、晶莹如玛瑙的块状物,上面覆盖地道的调料,色彩鲜艳、口感极佳。友人有考验之嫌,故作神秘地指着那道菜微笑着对我说:“你知道这道菜叫啥名字?”我不假思索,“黄荆豆花”脱口而出,友人诧异不已,脸上露出了不可思议的神情。

也难怪友人如此惊愣,“黄荆豆花”在时下的餐桌上并不常见,很多人都是只闻其名,未见其物。而我是因为之前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过短暂的了解和接触。

东溪人,偶尔会将豆花和豆腐混为一谈。其实,豆花是做豆腐的中间产物,在豆浆中添加凝固剂后凝结出来的是豆花,豆花挤压水分成型后才是豆腐,“黄荆豆花”实则应为“黄荆豆腐”。这菜在不同地方有着不同的叫法,神仙豆腐、斑鸠豆腐、观音豆腐……众所周知,豆腐的主要制作材料应为豆类,可纯手工制作的黄荆豆腐却从不用一颗豆子,取材自山林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落叶小灌木,其枝叶能散发出一种苦涩冲鼻的味道,村民们习惯称之为“臭黄荆”,其实它也有着雅气的名字:斑鹊子、斑鸠站、女贞叶腐婢、短柄腐婢。

用臭黄荆叶制作成豆腐,本是农民代代相传的手艺活儿,但在东溪却流传着一个美丽而神秘的传说。相传,清康熙初年,东溪一带连年饥荒,难民无数、尸横遍野,观音菩萨见状不忍,便用杨柳枝洒甘露于人间,甘露所到之处,长出了簇簇绿树。饥民纷纷摘叶取其汁加草木灰水做成了豆花,食用充饥,度过了那饥荒岁月。这绿叶做的豆花,由于拯救了许多饥饿灾民的生命,比黄金都珍贵,因此东溪人就以谐音取名黄荆豆花。

因为是传说,自然有经不起推敲的地方,但故事却是简明扼要把制作工艺概述清楚了。向阳的坡地或者沟壑边,臭黄荆在阳光雨露的滋养下,铆足劲地向上生长,那呈卵形的叶片就像涂了一层蜡似的油绿闪亮。每到暮春,不声不响地开出一簇簇细碎的、繁密的黄色小花,临风摇曳,在花团锦簇的时节既不争宠,也不卑微。

背着背篓,寻踪问迹,从树上摘下颜色鲜丽、鲜嫩无虫蛀的新叶带回家中,洗净晾干,放到锅中用开水焯一下捞出,冷却后放入盆中用手使劲搓揉至稀泥状,再倒进提前准备好的纱布过滤、挤压出叶汁。

农村磨豆腐,习惯用卤水,黄荆豆腐用的则是草木灰水。加多加少,这是成败的关键,全凭手上功夫,是经一代代农人摸索总结并口口相传而来。将过滤好的草木灰水倒入准备好的臭黄荆叶汁里,搅拌均匀,混合后放入阴凉处静置一段时间后就凝成固态,看上去像果冻一般,用手触摸,Q弹感十足。用刀分割成若干方形块状,食用时取出再剖成片,将辣椒粉、花椒粉、芝麻、花生米、酱油、醋、蒜泥、鸡精等十几味调料和匀后浇淋在上面,美食即成。如果不喜辣,则可以选择简单加点白糖或者蜂蜜,也能一饱口福。端上桌的黄荆豆腐色泽分明、五彩缤纷,一股浓烈的、自然天成的清香味扑鼻而来,看着就令人耳目一新,嗅之令人垂涎三尺,食之更是感觉细软嫩滑、爽口爽心,是炎热天气里不可多得的消暑佳品。

其实,东溪黄荆豆腐最初只为农户家中偶尔食之的一道菜品,很少有人端上餐桌作为待客的美食,更不要说作为小吃在市面上销售。据《古镇东溪》一书介绍,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的东溪镇上没有水泥路,抗战时期修建的川滇公路穿镇而过,上场与下场高低落差很大,行人行走困难,特别是夏天走完全程定然是一身热汗。为此,在东溪鸡市坡路段就出现了许多小卖店,卖的主要是老鹰茶、凉水等,有人尝试着将黄荆豆腐作为甜味食品售卖,受到过往客商的热捧,黄荆豆腐由此成为“香饽饽”,并逐渐登上食客们举杯投箸的大雅之堂。

“臭黄荆,香豆腐”,源自大自然的馈赠,得益于一代代农人手上美食技艺的传承,在纷扰的社会中得以遇见,食之、品之,真好!

(作者系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重庆文学院创作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