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为了备战备荒、留存知识火种

巴蜀中学在万盛的山旮旯里 建了一所分校

版次:006    2024年07月20日

昔日的煤矿娃娃,如今皆是花甲老人

□张平念

途经万盛经开区的五里、到农林村中途,人们会不经意间看见山坡上一处处的残垣断壁,从斑驳的墙面和齐人深的杂草丛中,依稀辨识出这里曾经存在过辉煌一时的高中学校……

1969年国际形势变化,全国上下备战备荒。为了保留知识的火种,1971年重庆41中(巴蜀中学)在南桐矿区(现万盛经开区)建立备战学校(41中分校)。1978年重庆市将41中移交给重庆18中,1979年18中又移交给南桐矿区教委,成立鱼田堡中学,2001年鱼田堡中学并入重庆49中(B区),原校址荒废至今,令曾经与学校同呼吸共命运的一群花甲老人唏嘘不已。

饭不够吃

上第一节课就感到饥饿交加

我们那一个高中班都是20世纪60年代初、在万盛(原南桐矿区)红岩煤矿出生的“苦命孩子”。那时中国大地刚刚走出灾荒,生活哪里称得上好,用长辈的话说:活出来的都是“精英”。

到了1976年,我们这些从红岩煤矿这个夹皮沟初中毕业的“精英班”孩子,不多不少刚好剩下50名。南桐矿区教委把我们这些矿工子女整体打包,统一安排在重庆市在鱼田堡五里村建立的备战学校——“重庆41中分校”读高中。

现在看来,那时的分校坐落在山清水秀、野花盛开的土地上,完全是乡村别墅、养老胜地,但在40多年前,却是穷乡僻壤的代名词。

放眼望见的,除了山还是山。放学偷偷去鱼田堡煤矿看井架,都要走上半个小时。如果想到东林火车站抑或万盛“赶场”,又成为另一种奢望。

吃定量饭和煤矿保健馒头长大的孩子,一个个瘦骨嶙峋。由于缺乏油水的营养滋润,大多数煤矿孩子普遍比城里的孩子个头偏小。

41中分校在如今的五里村半山腰上,十余座砖瓦房,三四层高,校舍、教职工和学生宿舍、操场依山而建,鳞次栉比。学校食堂设立在山脚下,要踩着鹅卵石过河才能到食堂吃饭,读书与生活都是异常艰难。

学校实行吃定量饭,没听说过吧?八个吃长(音同“涨”)饭的学生围成一桌,由本周当值的同学分配。私心的本能,当值的注定是本周标准的制定者,分量格外地足。而其他七个同学,则一定在半饥半饱中度过。

有一次,在众多同学的怂恿下,当值的男同学硬是将八个人的稀饭早餐“倒”进了肚里,任凭余下的七个同学饿着肚子、鼓大眼睛在风中凌乱……

日常早餐就是一个小馒头加一小碗稀饭,有时还要取消馒头,取而代之搭配粗粮苞谷粑;中餐晚餐二三两米饭拌少油盐的蔬菜,尽管每个星期二、四有所谓的两次“牙祭”,但分到碗里只有可怜的几片回锅肉,对于正在长身体的学童,营养是那么微不足道,常常回到教室上第一节课就会感到饥饿交加……

于是,晚自习后农村菜园就是学生的加餐天堂——土里的青菜不用洗,用开水泡过,一勺水豆瓣就成为最佳作料;有的从床架上拿出早已用盐水泡好的白萝卜“罐头”,匆匆填进早已饥肠辘辘的肚子;红薯尖最受欢迎,开水浸泡后又滑又嫩,无论放作料与否,都是最佳的美食;条件好的,拿出父母准备的炒面,兑上开水就能美美吃上一顿“奢华”加餐。现在想来,那时的年少无知,实在是愧对农民长辈。

连夜回老家

来一次说走就走的黑灯瞎火“旅行”

时过境迁40余年,仍然怀念我们“煤矿”班的班主任李才伦。他是一个40来岁的中年男子,但从哪个角度看都不像是来自大城市重庆的。

记忆中,他皮肤黝黑,嘴巴时不时放在我们班的学生身上,也就是“念经婆”的节奏。他抽烟而且烟瘾很大,他头上隐隐约约可见丝丝白发,模样慈祥可亲,看见有同学抽烟,也装模作样哼几句,“学生娃儿不要抽烟哈”,好像只有老师才有随时抽烟的“特权”似的。

久而久之,见班主任“光打雷不下雨”,胆大的学生还向他递上一支“朝阳桥”,同学们围着他成一圈,俨然是朋友在一起吹牛谈天。

城里的人条件好,卫生习惯都不一样。有一个女校医,白白净净的,样儿还算俊,某日从农民那里买了一块猪肉,她就用香皂反复在猪肉上抹来抹去,反反复复清洗了好几遍,然后才放进锅里煮。当时惊得我们肥皂都舍不得用的煤矿娃娃差点掉了下巴。

煤矿子弟没什么苦不能吃的。某个星期六晚自习后已是9点了,本来该第二天早上才回家的。几个小青年发起神来什么也挡不住,相互斗气要连夜赶回红岩工人村老家,于是来了次说走就走的黑灯瞎火“旅行”。

那个时候舍不得花几分钱乘车,最要命的是天晚了没有车。几个小年轻沿着铁路走啊走,开始还嘻哈打闹,从学校到鱼田堡矿、再到东林火车站、穿万盛,最后沿着夹皮沟一路朝红岩煤矿家属区走去,肚子已经饿得咕咕叫,因为没了力气,大都沉默不语。

终于到了红岩矿上,不料缆车也停了,望着一公里长的陡坡,几个同学差点喊救命!嗅着香味钻进矿山食堂,好说歹说,满口“叔叔孃孃”的,终于花几分钱买了平常只能用专用馒头票才能买到的“保健馒头”和豆浆,这才有力气爬上缆车坡,凌晨回到家,惊得父母一时无语,而后又心疼不已。

高二那年,国际形势缓和,重庆的数百名学生被撤回学校本部,只余下我们红岩煤矿的一个“精英班”在山上,孤零零地守卫着41中分校的招牌,捍卫着这片知识“热土”。

有一首歌唱道:“没有枪没有炮,我们自己造”……然而,没有老师,万盛区的教委也只能自己找。

——某人是村里会计,会写字,而且不怕吃苦,把他调来;

——某人会写板报,文化水平杠杠滴,把他拉来当语文老师;

——某人技术员出身,长宽高都懂,教数学应该没问题。

……

这样东拼西凑出了几个老师,好歹把这个“精英班”弄毕业了……两年时间,我们都拿到了“高中毕业证”,现在,这个高中毕业证都管用哩!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