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11 2024年07月22日
□娄义华
公爹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83年的风雨人生坎坷曲折,他是儿女们生命里长长的河。
公爹非常勤劳,身材高大,双目炯炯有神。听老人们讲,他自幼家贫,几岁便和祖母一起帮工,为地主家放牛,成年后曾为修川黔公路洒热血,是当时的民兵连长,后因祖母年迈而返家务农。
夫君是公爹的老来子,他上面有两位兄长一位姐姐,年龄差都很大,据说婆母曾生育了十几位孩子,但存活率不高,只有四位成年。我们结婚时公爹已快七十岁,身体还算硬朗。在印象中,他总是不停地忙活,不停地劳碌,从未消停过一寸时光,双手老茧堆积,如老树的皮粗糙而龟裂。
夫君的老家在金佛山脚下,那里的土地油黄油黄的,像抹了油一样光亮。为了能在地里刨食,他大半辈子的时间都在黄泥中折腾,裤管上有着永远洗不净的黄泥巴,它们与公爹的汗水结合,慢慢渗进他的身体,成为他生命的颜色,耀眼而夺目。
公爹性格倔强,哪怕是夫君已成家立业,责骂他时也并不会一丝口软,抡起棒子时也总是那么流畅自然。他对外却又极度大方,哪怕是个从不相识的路人,他也热情似火,毫不吝啬地邀请他们一起喝茶用餐。他会在每年苞谷收成后煮几次酒,用大缸装起来,逢人便舀一碗来热上,与对方畅饮,乡人们路过他家时,也总想停停脚,与他拉拉家常。
公爹朴实厚道,没人说过他有地位,却有人说他仁义。但他的一生,都憧憬着有几间大屋。夫君年幼时,公爹曾建过两次房,第一次刚建好就因特殊原因被拆,第二次建好后没住几年又因地势太偏僻,不利于儿子成家而再次搬迁重建,在这过程中他还不分昼夜九十多天挖一岩洞栖身。据老人们讲,这岩洞差不多有四间瓦房那么宽呢。
公爹第三次建房时,除夫君年龄小外,其余几个孩子都已长大,他迫切需要有更好的居住条件来帮助孩子们成家立业。为此他更加努力,不分季节地准备着,他今天背回一块木料,明天背回一背瓦片。也许在很多人看来这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却很认真。在他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下,总算能在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盖起了三间瓦房。并陆续在新建的房子中为大儿子二儿子安了家,为女儿安排了婚事。
后来,由于老家山体松动,乡亲们在政府帮助下搬到了城郊或城里,公爹此时已年迈,夫君也长大成人。由于我们未成家,公爹与婆母便与大哥住在了一起。又过了一年,我与夫君成了家,从此公爹心中的最大牵挂算是落了地。
如今,四兄妹都住在敞亮的大屋中,再次忆起公爹的点点滴滴,总是神色凝重,情绪翻涌。我们感谢他,在坎坎坷坷的生命旅途中,是他无私的付出与关爱温暖陪伴着。他也许并不完美,但他是四兄妹成长中最强大的力量,是他为儿女的童年涂上希望的光辉、幸福的颜色。(作者系重庆市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