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靡全网的人格测试MBTI 成招聘“标配”

求职之路 让它来决定靠谱吗?

版次:008    2024年07月23日

“3轮面试都过了,最后卡在了性格测试”“刚做完测试,被通知与意向岗位要求不符,可这是我做梦都想去的公司”“测试结果显示我缺乏进取心和抗压能力,我觉得不准”……当前,各地校园招聘火热进行,很多企业在招聘中除设置笔试、面试外,还要求求职者做MBTI(人格测试),不少人因测试结果不合格错失心仪岗位。

没有标准答案的性格测试似乎成了用人单位招聘的“标配”,有求职者质疑其不科学、不公平,但企业认为,它能帮助企业深入了解应聘者的心理素质,提升招聘效率。但人格测试,真的能决定一个人的求职之路吗?

不看技术看人格测试

他们觉得荒谬

张亦没有想到,自己去年在豆瓣发的帖子,直到现在还有人点赞。虽然已过去一年多,但回忆起那次面试经历,张亦仍觉荒谬:“其实也不算面试,因为我们直接在线上就聊崩了,真的太离谱。”当时,HR(人力资源管理)问张亦“既然是ESFP类型的性格,为什么要逼自己选择技术方向”。

张亦是2023年通信工程专业的应届毕业生,老家在重庆。为了毕业就能顺利进入职场,去年3月,她向重庆一家教辅机构投递简历,该岗位的要求是有编程能力。“很明显,按招聘要求我是符合的,不懂为什么要纠结我的MBTI。”张亦很不解,她就是学的这个专业,毕业后从事专业相关的工作再正常不过,为什么到了HR口中就叫作“逼自己”呢?而且又是谁规定哪种人格的人,就只能从事哪一类工作呢?

张亦的愤怒在评论区引起共鸣,许多网友纷纷下场评论,排在第一位的便是“技术岗位不看技术看人格测试”。然而,张亦的遭遇并非个例。近几年,许多公司都将人格测试放在招聘流程里,甚至部分企业,会直接在招聘需求中注明优先录取的MBTI测试人格,其中不乏律师、辅导老师等专业性较强的岗位。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要求做MBTI,与其相应的MBTI职场鄙视链也应运而生。

MBTI最初是由布里格斯母女基于荣格的8种人格理论基础编制的一个测试量表,该测试分为四个类别:内向(Introversion)和外向(Extraversion),实感(Sensing)和直觉(Intuition),思考(Thinking)和情感(Feeling),判断(Judging)和感知(Perceiving)。取各类别的首字母,就可以得到测试的结果,如“INFP”“ESFJ”等。4个维度的排列组合,可以形成16种人格类型,此前网上大火的“E人”“I人”的梗便出自此。比如,测试结果首字母是E的就代表着外倾型人格,“善于与他人互动以及需要从与他人的交往中获得能量”,这是在求职中备受欢迎的类型。此外,T型(逻辑型)和J型(判断型)也同样受到很多行业的偏好。

张亦测试出的ESFP被称作“表演型”人格,按照性格测试解答,这种人格优点是有优秀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表演技巧,缺点则是敏感、不专心,这与要从事编程的技术岗位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而首字母是I(内向型)的,则处在鄙视链底端,尤其是ISFP(探险家型人格)和INFP(调停型人格),这两类人格被视为“不适合工作”“摆烂大王”“摸鱼专业户”。王晴就是INFP人格,这个测试是她在闺蜜推荐下完成的,结果出来后,一旁的闺蜜就笑道:“INFP是公认爱内耗沟通困难人格,不适合工作。”那一刻,王晴感觉莫名其妙,“这种测试准吗?求职者认可这个测试吗?”王晴删除了测试截图,但心里的疑问,却久久没散去。

节约了解员工的时间成本

他们非常认可

“我觉得很准也有用啊。”与张亦和王晴不同,罗月很认可通过人格测试进入职场。今年5月,她靠着自己的ENFP(竞选者人格)测试结果,成功拿下汽车销售的offer,并在原有的底薪基础上加了1000元。入职这一个多月里,罗月适应得很快,热情大方的性格让她迅速融入团队,进入当月销售榜前三。罗月也推荐身边很多朋友做人格测试。

“感觉大家对测试结果还都挺认可的,会有一些细微的差距,但大体相符。”罗月认为,性格本身比较内向的人,很难测出E型这种偏外倾型人格;而像销售、公关等这些需要经常和人打交道、和各个部门建立联系的职业,性格开朗的人确实会比较吃香,那么在这个前提下,人格测试确实有不可忽视的参考意义。

相比罗月这种应聘者,刘茜作为重庆某会展广告公司的HR负责人,感触更深刻。她所在的公司会对求职者进行人格测试,但仅针对中高层岗位的求职者,而且除了MBTI,还有霍兰德、大五人格、卡特尔16PF测试等。作为资深人力资源从业者,刘茜很早就关注到网上对人格测试的争议。她直言,其实人格测试并不是近几年才进入招聘环节的,不少大厂早年就有这种先例,而在外企则更为常见。她能理解部分应聘者的抗拒,但是从公司角度出发,这确实是个节约时间成本去了解员工的好途径。

刘茜举了个例子,对于一个公司来说,应聘合适的中高层,需要两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毕竟这个岗位所做的决策关乎公司未来的发展。如何获悉求职者与公司的适配度?人格测试就是一种不错的方式。将其结果作为参考,可以节省双方在前期相互了解的时间成本。“但这并不是录取与否的唯一标准,他在这个行业以往的一些工作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的合作精神也是考虑的重点。”刘茜补充说道。

人格测试可“伪装”

有人花高价买“稳过”攻略

“I人”不适合交际型工作,“E人”难胜任枯燥有耐心的工作……人格测试用非常简短的标签来给人下定义,这样是否太粗暴;在招聘过程中运用这样的测试,是否对应聘者不公平;将各种类型的人格做成就业市场鄙视链,是否涉及就业歧视;仅因人格测试结果不符就被拒聘,是否太过片面……对此,重庆市律师协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李庆解释,从法律角度,人格测试并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所注明的歧视范围,而且企业本身也有权利根据自己的喜好去录取员工。但从本质上来讲,人格测试是一种劳动合同订立过程中的劳动者信息收集行为,所有的个人信息收集,需要征得劳动者同意或者是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必要的信息,企业不能强制收集。

除“就业歧视”外,人格测试引发的争议,还包括暗藏的可操作性。“只要我想,我可以成为任何一种人格。”在小红书关于MTBI面试的帖子中,不少人表达了这个观点,“只要提前了解公司的需求和偏好,就能按照其喜好进行回答。”这也是许多人不认可人格测试的原因之一。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全球生涯教练、鼓励咨询导师王娟表示:“人的性格是复杂且多变的,很难通过一次测试就准确判断出来。其次,人格测试的结果也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测试时的情绪、环境、个人动机等。”王娟说。

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如何在公司面试做人格测试时保证不被淘汰”的经验帖浏览量居高不下。为此,不少商家还推出人格测试套餐,包含详细人格测试题分析及职业建议,售价几元至上百元不等,月销量上百的不在少数。而许多求职者为了不倒在人格测试这“临门一脚”上,往往愿意花高价买一份“稳过”攻略。

热评

招聘玩“人格测试”实则装腔作势

近年来,诸如“背景调查”“人格测试”等被越来越多公司所采用,成为职场招聘的“标配”。作为舶来品的MBTI人格测试,满满的高级感,其与某些自视甚高、跟风起哄的企业一拍即合,迅速成为HR们自我加戏、装腔作势的“好工具”。相应地,求职者则成为被窥视、被解剖、被评头论足的对象。无端滋扰,各种不爽。可以说现代的职场,公司招人确乎是过场越来越多了。特别是所谓大厂,面试数轮、十数轮,更是家常便饭。在此大背景下,MBTI人格测试泛滥成灾,也就很好理解了:当某一企业内部人员冗余、行政系统臃肿膨胀,HR作为一个利益集团,就必然会想方设法“没事找事”“自抬身价”“自证价值”,不论是热衷“背景调查”还是大玩MBTI,都可视作他们刷存在感、凸显价值的“卖力挣扎”。

企业招聘,原本并不复杂高深,按需设岗、按照能力择优录用即可。现实中,一些公司招人故弄玄虚,大搞“人格测试”,本质上是一种原始的、幼稚的“性格决定论”思维。且不说测试结果本身就准确性存疑,而就算是“性格不合适”,那又如何呢?人,特别是职场人,从来都是应变的、发展的,以静态的线性外推视角来抹杀打工人的适应力和多元可能性,这是赤裸裸的偏见与歧视。

把简单的事情搞得无比玄乎,这是大厂HR的拿手好戏,搬弄概念、套用模型,拿来主义、东拼西凑,越是装腔作势,越是自曝其短。

新重庆-华龙网记者 唐雨 余志斌 常涵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