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10 2024年07月23日
□孙炳林
60年前,武隆县(今重庆武隆区)羊角乌江河畔的人力板车有点怪——它不跑平坦地面,偏要常年跑在一条独特的石轨道上。
这条石轨道全长5里,虽不长,却全国少见。为什么要修这么一条独特的石轨道?这还得从两百年前白马山一次山崩地裂、岩石滚落说起。
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一个夏日深夜,突然乌云翻滚,电闪雷鸣,暴雨倾盆,武隆县羊角街背后白马山的李家湾发生山崩地裂,大量岩石滚滚而下,涌向乌江边挤压河床,抬高水位形成水急浪高的五里长滩,人称“羊角五里滩”。
千里乌江下游河段(涪陵至酉阳龚滩)是水运交通要道。“羊角五里滩”上下落差大,水急浪高滩险,令驾驶木船下险滩的船工望而生畏,流传着“船下羊角滩,十船九打烂”,人们称“羊角五里滩”为“生死关”“鬼门关”。载重的货船不敢贸然行驶,有句民谣:“天险羊角滩,波涛大如山。客过要起岸,货过要人搬,若要强行过,过滩船必翻。”木船逆水过“羊角五里长滩”,必须将船上货物起运上岸……
乌江水路运输有“舵笼子”和“歪屁股”两种木船。最大的“舵笼子”木船,8只木船结帮而行,一一依次过险滩,每只木船载岩盐等货物20吨左右。船停在下面码头起货时,船上两位船工相对站在船舱口,各用一根带钩的坚硬木棍,同时用力将舱里的货物提上船面,再由两位船工抬到岸上码头。然后,当地的搬运工人,经过一条独特的石轨道,用人力板车运到上面的码头再装船。
用板车转运货物有个难题,载重千余斤的板车重压之下,泥地不堪重负,深陷泥坑难以前行,修建一条双线“石轨道”是个好办法。白马山山岩崩裂而下的大量块石,是修石轨道难得的石料。取块石较平整的一面,四边敲打成不很规则的长方体,一块长约1.2米、宽约0.5米,能承受重量的长方形石条,按人力板车的轨距,并列铺设成一条双线石轨道。随地形高低起伏,随弯就弯,一条长5里的双线石轨道建成了。
青石板轨道,是附近搬运工人生活的主要经济来源。他们精心制作了简易、牢固的货运人力板车,5人组合共拉一辆人力板车。一人主驾站在石轨道中间,左右两手把稳车把,肩上托起拉带,拉车并掌握方向。板车两旁,分别由2人一前一后肩上托起拉带奋力拉车。几辆载重板车从起点码头出发,前后依次单向运行至下一个终点码头卸货。返回时,他们为抢时间不顾汗流满面,两只脚板翻得飞快,接着又拉第二车……
“舵笼子”常装运的是竹篾包装的岩盐,经陆路石轨道转运时,人力板车经过石轨道缝隙,板车频频抖动,时有岩盐颗粒掉落下地。闲来无事的老年人,左手拿一只木撮瓢,右手拿一把小巧的棕扫,捡拾落在地上的黄豆大小的岩盐颗粒。如果运气好,半天便可扫得一小碗岩盐颗粒,回家用清水冲洗后晒干,制成细粉盐巴。
月复一月年复一年,载重板车的轮子碾压石轨道面,原本粗糙的石面被磨得光滑闪亮,中间形成一条凹槽。
1951年,羊角镇政府关心搬运工人的文化生活,在豆芽湾廊桥路边坎子下,修建了一所宽敞的房屋作“搬运工会”。搬运工人休息时,四方围坐,玩扑克牌度时光。1954年,乌江流域持续下大雨,发生百年难遇的洪水灾害,“搬运工会”的房屋也被洪水泡垮。
明清时期,乌江河面南来北往的商船络绎不绝,由涪陵起航的一船船布匹、岩盐等物资运往酉阳县龚滩,再进入贵州等地。商船从龚滩返回途经彭水、武隆等地,装运桐油、土漆、皮货下涪陵,上下的货运木船必经“羊角五里滩”。
抗战时期,“长沙会战”中,敌我双方激战惨烈。我方急需四川的抗战物资,此时宜昌沦陷,长江航道受阻。国民政府交通部成立川湘(湖南)水陆联运处,出川的抗战物资由重庆经长江水路至涪陵,转由乌江用木船运输,经武隆“羊角五里滩”运往酉阳龚滩,再转运到湖南抗战前线。乌江“羊角五里滩”,是四川战略大后方支援前线军需物资的重要中转站,亦是前方将士不可或缺的重要生命线。
1964年,武隆县土坎水电站输电给羊角电力绞滩,轮船航运取代木船,所载物资不再上岸陆路转运。
乌江羊角江岸这条石轨道,一度辉煌200年,是乌江水路航运重要的陆路辅助运输线,为武隆、彭水、黔江、酉阳及贵州、湖南等地人民的文化生活、经贸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系重庆市万盛经开区退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