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白鹤梁留名最多? 数字化复原宋代“社牛”携友打卡4次

版次:003    2024年07月30日

展览中展出的《萧星拱重镌双鱼记》拓片

本次展览的策展人、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陈列展览部馆员黎然为记者做导览

“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提到重庆涪陵白鹤梁,这些都是它的亮眼“标签”。

大家可能不知道“宏大叙事”的背后故事:这块长约1600米、宽约15米的天然巨型石梁其实还有颇为有趣的另一面。7月29日,记者走进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这场“1200年那些事——打卡白鹤梁 话题知多少”的展览,近距离“触摸”到古人那些趣味。

“稔”出现了13次之多

“不可否认,白鹤梁的那些碑文对绝大多数观众来说都是比较晦涩、难懂的,我们这次推出的‘1200年那些事——打卡白鹤梁 话题知多少’展览就是为了通过一些好玩的问题,来带领大家去看看那些藏在白鹤梁题刻背后有趣的故事。”7月29日上午,记者一走进位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3楼的临展厅,本次展览的策展人、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陈列展览部馆员黎然就这样介绍。

本次展览一共展出了白鹤梁题记拓片39件,它们都不是原拓展示,而是采用了“数字化”“科技化”手段得来。

“我们对这些题刻内容作了一些梳理、盘点。”黎然说,很多趣事很自然地就浮现了出来。比如,目前已知白鹤梁上的题刻约有12000字,“其中有一个‘稔’字出现了13次之多。”黎然解释,它本指庄稼成熟,而当和白鹤梁“碰撞”后其实就是古人观察出的“石鱼出水兆丰年”核心规律。

古人最长18年都没见到石鱼出水

既然被誉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可能很多人对白鹤梁题刻第一印象都是水文记录。但事实上,据统计,白鹤梁题刻中和水文记录有关的碑文只有50.5%。剩下近一半的内容都和古人关于丰收的期盼、打卡旅游的抒怀,以及看似随笔的游记息息相关。

在展厅中,记者发现整个展览分为“石鱼出水的日子”“与天同契的书案”“窃窃私语的期盼”三个单元。其好玩之处也在于,主办方在每个单元都设置了若干格外接地气、普通观众最关心的问题,并用题刻内容作答。

当下白鹤梁是永久沉入了水下,但在古代其标志性的“石鱼”到底多久出水一次?

这在题刻中有两篇题记内容进行了回答。其中,南宋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的《赵彦球等题记》提到:“石鱼不出,十有八年矣(指有18年没见到石鱼出水了)。”而在南宋嘉泰壬戌年(公元1202年)的《赵时儗题记》中则有记述:“石鱼两载皆见之(指两年可见)。”

有意思的是,古人也并非石鱼出水时才题记。黎然说,“像南宋嘉定戊辰年(公元1208年)的《贾涣题记》中就明确提到‘遗迹虽为目睹’,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很可能就是没看到石鱼,但我就是想题记了。”

全部题记中的“社牛”当属这位

“作为热门旅游城市,我们重庆是很多人心目中最想来的打卡地。其实,在古代白鹤梁同样也是这样的一个热门打卡地。”在展厅里,黎然指着一个表格说,根据内容他们也梳理出了截至目前可考的白鹤梁石鱼题刻留名者的名字、籍贯和大致朝代。

白鹤梁题刻文字共有186段。根据有关志书资料及实迹辨认,有宋代题刻102段,元代5段,明代19段,清代24段,民国13段,新中国3段,年代不详者20段。

其中,最北方有一位来自辽宁,而最西边有3位都来自甘肃。

更好玩的是,本次展览还专门评出了白鹤梁题刻中的“社牛”(指社交牛人)。

这又从何说起?黎然介绍,他们统计了出现在白鹤梁题刻中的所有人名。其中有14个名字都不止出现了一次,被提到最多的名字均出现了4次,共有两个:张仲通和孙伯达。“我们认为孙伯达更‘社牛’。”黎然笑着解释,大家看拓片图就会发现,在《毋丘兼孺题刻》《陈似题记》《文悦题记》《刘公亨等题记》中都有他的名字,这相当于他是跟着四拨朋友去过白鹤梁之后,都被朋友连带着记录了下来,而自己其实一篇题记都没写。“这放在今天肯定算‘社牛’。”

“打卡”一说古人有多种表述

“我们现在喜欢说‘打卡’‘到此一游’,其实古人也是,只不过表述就比较多样了。”黎然说,他们梳理后发现,题刻中光是就到了白鹤梁看石鱼这一件事,古人就用了多种不同的说法。“像‘同观石鱼’‘游观石鱼’‘观唐广德鱼刻’‘以识其来’……”

在黎然看来,这延续了巴渝文脉一贯的作风:对民风民俗的承接。有人说:“感觉我们现代人是在玩古人玩过的东西,并继续愉快地玩耍。”

本次“1200年那些事——打卡白鹤梁 话题知多少”展览将持续到10月7日。有兴趣的游客可以通过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微信公众号预约免费参观。

新重庆-上游新闻记者 裘晋奕 张锦旗 实习生 程大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