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辛亥革命先驱,还是颇具大家风范的书法家。“重庆大学”校名就是由他题写
版次:009 2024年07月30日
□朱渝生
在中国近代史上,林森是一位不应被遗忘的先贤,亦是一位值得尊敬的辛亥革命元老。
林森在重庆居住、生活、工作了6个春秋,虽公务繁忙,却留下许多逸闻趣事,可谓林森翰墨遍渝州。
颁布“正式迁都重庆”命令
林森(1868~1943年),福建闽侯县人,早年加入同盟会,作为孙中山的忠实追随者和积极合作者,林森对孙中山一直是敬仰有加的。他是国民党资深元老,民国元年(1912年)当选为南京临时政府临时参议院议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于当年12月15日宣布第二次下野,次日即由林森代理国民政府主席(1932年元旦举行就职典礼)。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同年11月20日,林森以国民政府主席身份颁布“正式迁都重庆”的命令,并率机关工作人员和文职高官于11月底抵达大后方山城重庆。
1941年12月9日,林森代表国民政府在重庆正式宣布对日宣战,同时宣布对德意两国处于战争状态。林森以国家和民族大义为重,不遗余力宣传团结抗日,并奋笔手书“抗战必胜”的题词,鼓舞全国军民战胜日本军国主义的决心。
现在,很多人只知道林森是一位辛亥革命先驱、反袁护法的功臣和国民党元老。然而,他还是一位功力深厚,颇具大家风范的书法家和联坛高手。
林森的书法以颜楷、魏碑最具特色。结字严谨,工整秀雅;字如其人,平易真切,颇具传统功力和人文风骨。他为重庆大学题写的校名,至今仍矗立在重大校门两侧,成为重庆大学标志性建筑。
抗战时期,大批学校随国民政府内迁重庆。1938年秋,董必武指示在渝办一所党领导的中学,因筹办者和主要任课教师均为清华大学校友,首任校长傅任敢也为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委派,故定名“重庆清华中学”。重庆清华中学位于巴南区李家沱土桥。学校成立时,时任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欣然为学校题写“重庆清华”四字,学校师生将墨稿放大凿于东校门石壁之上。“重庆清华”四个单字,每字3米见方,为现存林森摩崖题刻中规模最宏大的书法作品。
1937年11月20日,林森抵达重庆。同年12月26日,林森冒着寒风细雨,到北碚视察。当他乘坐的民视号船在北碚嘉陵江正码头靠岸时,北碚各界市民2000多人迎接。随后,林森参观了兼善中学、北碚地方医院和博物馆,并欣然提笔为地方报刊《北碚月刊》和《嘉陵江日报》题写了报名。
“慈寿阁”与“清凉亭”
全面抗战爆发后,林森每次到北碚,都有不少人向他索取墨宝。他不顾自己年岁已高,大多有求必应。诸如为世界佛学苑缙云山汉藏教理院题写院碑“华藏总持”,此碑现藏缙云寺,建有碑亭保护。他为《嘉陵江日报》题“民之喉舌”。另外,林森在北碚还为许多大学、中学的师生题写勉励学习、追求进步、报效祖国的题词和题字不计其数。
这里,侧重谈谈林森为清凉亭命名题字之事。
关于清凉亭的来历,不得不谈到卢作孚。1927年,卢作孚担任北碚峡防局局长,为北碚乡村建设、城市建设和长江航运呕心沥血,多有奉献,被誉为北碚的开拓者。1934年正月初三,卢作孚为母亲举办60大寿时,合川、北碚和重庆市区等地亲朋好友及各界人士,筹集了数千银元作为寿金。卢家原准备将这些钱为母亲修建一幢别墅,卢作孚认为接受别人礼金为私人建房不妥,便与母亲商量,决定将这笔钱改作公益之用。之后在北碚平民公园(现北碚公园)靠江一面建造一栋亭阁,供人观瞻、休息之用。
亭阁竣工后,人们盛赞卢作孚大公无私,处处热心公益事业的精神。为了给建筑物命名,大家商议定名为“慈寿阁”,其用意不言而喻。当年恰逢巴蜀大学者、著名书法家赵熙到北碚游览,主人就请赵熙题写了“慈寿阁”。然而,卢作孚认为这名字太狭义了,不妥。“慈寿阁”题字就没有刻匾悬挂。
1937年12月中旬,卢作孚邀请林森访问游览北碚。林森来到这幢亭阁,漫步登上楼台,远眺缙云九峰,近揽嘉陵帆船争流,喜闻船工号子,心情愉悦。在卢作孚请求下,林森触景生情,为此亭阁改名,并用楷书题写了“清凉亭”三字。由此“清凉亭”替换了“慈寿阁”。1938年5月,亭阁入口上方挂上了由林森题写匾牌的“清凉亭”,此名沿袭至今。
1939年2月,陶行知来到重庆后,就住在清凉亭,并挂上了“晓庄研究所”和“育才学校筹备处”的牌子办公。在此期间,董必武、林伯渠、梁漱溟等常来此与陶行知畅谈时事。
磁器口题写“小重庆”
1938年初夏,一次林森在北温泉沐浴后,路过北泉“数帆楼”回住所途中,碰见民间制砚高手王家发正在雕刻北泉石砚,便上前与之攀谈。当他听王家发介绍北泉石砚在冬天呵气即能研墨时,非常高兴,并说:“想不到北泉石砚如此之妙。”随后,他叫王家发拿来笔墨和宣纸,沉思片刻,为北温泉石砚题写了“前言可法”四个大字。
之后,王家发把林森、于右任、李宗仁、冯玉祥等人在此为北泉石砚的题字刻于砚盖上进行销售,不出所料,极受文人雅士和书画家青睐。之后,凡到北温泉游览的文人墨客大多喜购一方具有地方特色的北泉石砚作为纪念品。1949年后,北泉石砚名声大振,并远销日本、东南亚及港澳台地区。
20世纪40年代初,一次林森应太虚法师之邀到缙云山参观汉藏教理院法物陈列室。下山后天色已晚,于是来到北温泉公园住宿。第二天一早,他要赶回市区开会,当车路过北碚主城时,正赶上集贸市场赶集,便叫司机停车,准备买点土特产。在逛集贸市场时,看见一位手艺人在出售竹编背篼,做工精细,颇具民间工艺价值,把玩良久,当即选了一个并付了10元钱(旧币)。卖背篼的手艺人接过钱,望着眼前白胡齐胸的老翁,看傻了眼,忘了找钱,待醒悟过来,林森一行已走远了。手艺人赶紧追了一条街,把应补的钱递到林森面前,说:“老先生,这是我应该补您的钱。”林森被这种行为所感动,忙说:“不用补了,不用补了。”随即叫副官取出纸笔,写下“公平交易”四字条幅,送给了这位诚信朴实的手艺人。
林森在渝任国民政府主席期间,正值全面抗战紧要关头,战火纷飞,民不聊生。林森平生洁身自好,生活简朴。他在市区休闲、散步、观光,常常不带随从和警卫,只身一人着蓝色长袍,头戴灰色呢帽,脚踏黄色草履。一次,林森在磁器口古镇茶楼喝茶听戏时,茶客中一妇女怀抱小孩,小孩天真好奇,见前桌的老者林森胡须又长又白,便上前抚弄玩耍,引来茶客围观,后在磁器口传为美谈。
一条石板路,千年磁器口。林森在这里感慨磁器口“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来万盏明灯”的繁荣景象,欣然为磁器口挥毫题写“小重庆”三字并刻于石碑上。
另外,在歌乐山林园里,还有林森题写的“云梯”“寸心”等极具艺术价值的刻石。如今在歌乐山云顶寺遗址附近保留下来的摩崖石刻中,由林森撰文、柯璜书写后刊刻的作品还有多处,其中包括“狮岩一名鼓岩”“石狮衔石鼓,一击一吼震万古”“大禹会诸侯于涂山,召众宾歌乐于此”以及“云根”“翠崖”等大字。当然,还有那标志性的“云山九叠”大字之后的题记曰:“每当风日晴和,远望云山,光掩映隐隐叠叠,蔚为九数,此亦歌乐一佳景也。”落款为“青芝老人题”(青芝老人为林森的号),印章却为“黄岩”“柯璜”。柯璜为名士、书法家,抗战中寓居歌乐山,与林森有翰墨之缘。
林森永留“林园”
1943年5月12日,林森在乘车返回驻地途中,一辆美军卡车突然疾驰而来,林森专车驾驶员紧急刹车,导致林森头部严重受伤,引发脑溢血,后医治无效于1943年8月1日病逝,享年75岁。随后葬于重庆沙坪坝山洞的住宅旁,人称“林园”。从此,林森永远留在了山城重庆。
林森生活简约,无亲生子女,没有什么家产,也无三妻四妾,这在当时的官场中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连任12年国民政府主席的林森,生前因其为官处世不喜张扬、做事低调,在当时国民党高层内独树一帜,因而也使他备受冷落,却在死后能够留得一片赞誉,让后人怀念和推崇。
林森也得到中共方面的高度评价。1943年8月4日,中共中央致林森治丧机关的唁电称其:“领导抗战,功在国家,兹闻企逝,痛悼同深。谨此志唁。”此唁电虽言辞不多,但分量颇重。中共中央主办的《新华日报》还于8月3日发表《林主席嘉言钞》,把林森生前的“嘉言”归为爱民、重民权、伸正义和讲谦逊四类,广为宣传。可见,林森的思想及其言论有弥足珍贵之处,对于团结抗战、遏制投降逆流、解决民生问题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符合全民族的根本利益,也赢得了尊重和赞赏。
对于林森一生功过,1979年中共中央作了重新评价,认为他是“著名的老一辈民主革命家”,“为中国人民做了许多好事,中国共产党是不会忘记的,人民要纪念他。”
(作者系西南大学中国当代城市美学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 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