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10 2024年07月31日
□钟灵
踏上重岗复岭、溪流纵横的巫溪地面,一股淳厚古老、神奇劲爽的土风扑面而来,怀着对“上古盐都”的向往,我和朋友迫不及待地前往宁厂古镇。
沿着细长的公路由县城向北行进。一边是偏窄的公路,一边是逶迤的河水。路近水旁,水伴路行,山高水长。我坐在车里,竟有孙行者钻进牛魔王细细的肠道里的感觉,路的狭窄,视线的狭窄,带来独特而有趣的感受。
由于对巫溪的地理状况不熟悉,我特意请同行的“巫溪通”谭老师为我画了一张巫溪地理分布图。从这张简略的图上可以看到,大宁河像一根飘带,穿城而过。
大宁河古名巫溪,又称盐溪、昌江。溪何以“巫”名?“山者,水之源”,溪水源出巫山,因名巫溪。古代的巫山是指巫溪沿岸诸山,并且最初是以发源巫溪盐泉的宝山为定名“巫山”的本土。我沿着书上的文字继续追溯,“巫山者,巫咸以鸿术为帝尧医师,生为上公,死为贵神,封于是山,因以为名。”巫溪盐泉发源的宝山之地,就是上古时期巫咸受封并建立巫咸国的地方。知道了这条迤逦数百里的河水的由来,更觉得历史的绵长。
在探寻间,九公里的距离很快就到了尽头。闻名遐迩的宁厂古镇已近在眼前。在巍峨雄峻的宝源山下,两边高岩耸峙,一条清澈的双溪河像玉带飘逸,宁厂古镇择水而居,一溜儿的褐色板壁木房绵延十二里。“白鹿盐泉”的传说为宁厂增添了浓厚的神秘色彩,起于唐尧封侯的巫咸国因“盐”的存在而富庶百代,又因得天独厚的盐泉资源而成为兵战争夺之地。“大宁厂,岩对岩,七里街房相对排。背依山,面临水,三面板壁一面岩。街道窄,三人并行紧紧挨。河街宽,百米锁桥连襟怀……”流传广泛的诗文为古镇风貌做了很好的描述。
但在我们眼前的古镇却是另一番景象。溪水哗哗响着,唱着亘古不变的欢歌,灰白片石砌就的石坎有一种坚固的秩序,倒垂的藤萝像吊脚楼飘着的长发。所住的人家已不多,跃入眼际的一两朵鲜艳的月季更衬托出古镇的冷清与闲适。偶见有人在路边站着整理渔网,或用小木桶吊着绳从河中取水,表明他们生活中与水的亲近关系。
来到“白鹿盐泉”的发源地,惟见人去楼空,椽柱斑驳,粗略展示着“万灶盐烟”的胜迹。盐泉自山间一石眼中喷涌而出。盐泉哗哗流淌,我们争着走上前去,掬水入口——果然是咸的。热气蒸腾的制盐劳作与商贩盐船往来穿梭的盛景不再,喧嚣之声犹在耳,白花花的盐泉依然流淌着生命力。
大巫山的原始先民最早利用的盐泉有三处:巫溪县宁厂镇宝源山盐泉、彭水县郁山镇伏牛山盐泉和湖北省长阳县西的盐水。只有宁厂镇宝源山盐泉出自半山腰,最方便人类取用,宝源山因而聚集了物华天宝的古老文明。一路上我们在大宁河沿岸看见山体石壁上都有连续的石孔,有的还是双排并列,与水平面平行。据说,这就是枧引盐泉的栈道,从巫溪大宁厂到巫山龙门峡,长达300里。从秦代开始就在县里置盐官。至今古镇上的“接官亭”还有残破的遗迹,那就是地方官宦迎候长官的地点。
时代的潮起潮落,把小镇抛在身后。小镇基本保持了往昔风貌,时间在这里凝固了,它的存在仿佛就是为了记录历史。人类在自然中不断开拓与前进。眼前的种种颓衰与凋落的景象,与在小镇上久久逡巡、停驻的如许多的脚步发出了某种呼应——伴随“咔嚓、咔嚓”的拍摄微声,我仿佛听见了激动的心跳。
宁厂古镇遗世孤立。它是一个文化符号,与阳光风雨同在。
(作者系重庆市万州区作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