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荷禅记

版次:010    2024年08月29日

□谭鑫

夏至刚过,听朋友说,华岩寺的荷花正在院内的暮鼓晨钟之下含苞而立,我带上相机,有幸游览了这座名冠山城的古刹。

成行当日,时值初夏,恰逢山城的天气雨后初晴,大有山门千瓣次第开之势。而光热充沛之季,正适合觅一清修之地寻幽访禅,想到这里,心中不由生出一股淡雅清风,裹足驱散车马困顿,化作双向奔赴之行。

华岩寺位于九龙坡区西部,为西南十大禅林之一。因寺南侧有一华岩洞而得名,古洞中石髓下滴成水花,故称华岩。始建于唐宋,培修扩建于明清,风景绵延三百年,名闻遐迩孕物华,素有“巴山灵境”之美誉。

来到华岩寺北大门,迎面有古亭石牌雄关矗立,定睛一看:六柱三门漆朱红,飞檐走势成犄角,横梁上书“巴山灵境”四字遒劲方正。穿过牌坊,至此揭开禅林面纱,广场上一大片绿油油的荷叶们早已等候多时,其中点缀在田田荷叶间的粉粉荷苞,或开或闭、如怒如羞,摇曳随风,宛如接引,攀枝或踮脚一嗅,淡淡的荷香充盈鼻间,润入心田,暂罢俗尘愁思。

广场的粉荷只是头阵,华岩寺的荷花远不止于此。穿荷丛踏石阶,进得寺门,抬眼直直望去,一片片别样娇艳的映日荷花,在眼前亭亭鹤立。不远处端坐着十六米高的释迦牟尼金身像,端坐莲台,施无畏印,双目俯视,头顶白云蓝天,金光铺于荷田,似指引芸芸众生,又如摆渡天地万物,荷佛同景,定神安心,顿感别开生面。

荷是佛的化身,佛乃荷的信物。依我看来,两者浑然一体相伴,既是地设,又是天成。《百缘》《莲华》《华严》等古经中均有以荷喻佛、赞佛、扬佛的记载。而佛界也向来将佛国比作“莲界”,以“莲舍”来形容寺庙,把“莲性”称之为佛性,甚至僧人手中的“念珠”也是莲子,莲的品性似乎早已揉进了佛经……其实也无消经言佐证,夏日的华岩寺里,无声有形之间,处处可见这相得益彰的随行同景。

打金佛右侧洞天穿过,横亭绿荫如盖,过七佛塔、弘法楼,便入得接引殿。此殿建于嘉庆年间,依山势递进,迈步数重,乃我国最大的寺庙接引殿。出得殿门,踏石拱桥,石牌坊道旁横立,三楼四柱,镂刻精美浮雕工巧,人物教义生动如栩。深入里间,三圣殿内蒲团前,一支初绽荷花供于其间,花瓣经络纤毫毕现,水珠剔透晶莹点点,眨眼间悄然滴落,未捉其声,但见坛心有波涟浅现。

出殿过桥,迈过苏式廊园门,进得七步荷塘地界。还未窥得真容,结阵成团的清幽香味便迎面扑来,似洗气如拂尘,润谧之风立有所感,脚步由流淌的荷气所牵引,视线随四周的绿意迈向纵深,步步生莲的禅意越来越浓,随行人们情难自禁地小声嘀咕:脚步的尽头该是一片如何曼妙的荷塘世界?

终于,由坡下古朴的河心亭一转,画卷般的风光便在眼前逐步展开——池塘中红白花事如灯星星点点,目光穷极之处,接天碧叶绿意延绵。

那些活色生香的荷,自然成了此间焦点所在,无论在眼前,还是在同行人的不吝赞叹声中,抑或是快门声的镜头闪烁里,白荷低眉,皎洁无瑕;粉荷带雨,盈盈欲滴。我看到有两朵莲,在初夏的光照下静静地并蒂绽放,索性找友人借来长焦镜头,缓缓推进,如走近旁观;细品慢赏中,发现它们一枝茎秆,花别两朵,叶瓣叠聚,苞含整密,如影伴生在繁枝密叶中;花瓣是掩面含羞的嫣红,花蕊是典雅嫩质的明黄,形貌似捧手而张,常被清风邀出芳容,又被莲叶掩入深闺……我是农村人,自小长于藕塘荷田之间,却也不住对这一捧捧莲花心生流连。

好一朵莲,真是我见犹怜!

华岩寺七步荷塘一共28亩,传说释迦牟尼一出生便会走路,他一共走了七步,每走一步,脚下便生出一朵莲花。“七步荷塘”也因此得名。我迫切地深入池塘之中的木栈桥,想近距离一睹更多荷花的身姿。依栏踱步地游走在七步荷塘间,毫无顾忌地与夏日阳光和满塘荷花照面,由衷地感激着这场花开时节的邂逅。某个瞬间,我似有所感,花如塔状,又似烛台,有风来,莲叶翩翩起伏似曲身颔首,宛如朝拜,形成祈福之状。一种敬畏、虔诚之情瞬间在脑海里油然而生。

带着陶醉,不知何时我已走出了七步荷塘。恰逢饭点,我们在有着“山城第一素”之称的华岩寺餐厅里吃了一顿斋饭,在淡淡的梵音中,品味一汤一饭一素餐;在啧啧称奇地坐立游歇中,觅得半夏半游半日闲。

华岩寺赏荷归来,禅韵荷香仿佛已驻心间常开,夏日带来的内耗燥热,不觉已风轻云淡。

(作者系重庆市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