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10 2024年09月02日
□黄玉才
池谷冲,是保护较好的土家山寨,坐落于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石家乡黄龙村境内。悦黄公路通车前,这里是石柱至黄水公路必经之地,古寨就坐落在公路旁,交通方便。我多次在不同季节踏访池谷冲,每次都有不同的感悟。
走进土家古寨池谷冲,夕阳下的石碉楼,诉说着古寨的沧桑。
冒着滚烫的逼人暑气,我们陪同重庆作家刘女士,从石柱县城出发,前往山清水秀的“黄连之乡”黄水国家森林公园土家山寨采风。车沿318国道川汉公路奔驰,途经石家乡黄龙村“池谷冲”百年古寨时,只见几座石碉楼,鹤立于错落有致的土家吊脚楼民居群中,很是抢眼。
在好奇心的鼓动下,我和同行的文友谭先生、作家刘女士下了车,在一位村民引导下,我们走进了古寨。此时的古寨,家家户户炊烟袅袅,正洗锅烧火午炊。在村民带领下,走进一座高达10余米的三层石碉楼,厚重的青石砌成的这座军事堡垒(防御工事),保存得还算完好,只是外墙粉饰已开始剥落,透出浓浓的沧桑感来。碉楼内冬暖夏凉,除军事功能外,还是理想的家居场所。石碉正门左右中部各建有一个耳碉,圆状形如“铁桶”,离地面约6米,内空仅容1人站立,有枪支射击孔,与石碉内的射击孔构成密集的火力网,从里往外射击,视野开阔,火力之内能杀伤大片有生目标。如果从外攻击石碉楼,在那无导弹、穿甲弹等重武器的年代,仅凭双方枪械对峙鏖战,石碉楼可谓易守难攻。
据村民介绍,这座石碉楼建于1931年,是当地富绅田昆山所建,碉楼四周还建有吊脚楼群“田家山庄”,八字形木牌楼今仅存一半,另一半已摇摇欲坠。古寨虽然保存着民国时期穿斗房和吊脚楼干栏式土家族民居风貌,但不同的是,山民们在屋顶架起电视接收器,屋檐下悬挂着一串串金黄色的玉米和火红的辣椒,一派丰收景象。如今,石碉自然失去了昔日的防御功能,成了人们怀古观光的好去处。
村民介绍,碉楼是田昆山为防止土匪和保境安民而建。随后,我们在两扇高大的石门上得到了答案。厚重牢固的石门左右,刻着田昆山题刻的石联:绸缪未雨先,虽营石室,铁桶千秋为保障;恐防临时险,仿造蜗居,荆庭万古庆平康。落款:民国辛未冬,昆山主人题。门额:瑞霭祥光。楷体阴刻,历经90余年风雨,字迹完好如初。石门石柱上,还雕刻着一对“吞口”和各种花鸟草虫图案。从古寨石碉和吊脚楼民居精美的建筑中,我品读到了浓浓的古韵和土家族文化。
当地村民还给我们讲述许多发生在古碉楼的悲壮故事。他们说,攻打过石柱县城、桥头坝的湖北利川“李大菩萨神兵”,也攻打过池谷冲。双方互有伤亡,久攻不下,最后“神兵”只好撤走。古寨内另一座残破的石碉楼,就是这段历史的见证。
走进古寨,在残破的石碉楼上,我看到了战争的痕迹,也感受到人去楼空的人世沧桑。
古寨四周,有大长岭、羊子岭、马鞍山、风流石等奇峰怪岭环抱,绿树成荫,送来阵阵涛乐。如弯月的山田,田畴如画,农舍依稀,阡陌交错,一派世外桃源美景。神奇的“风流石”传说,是土家人对美好生活和自由婚姻的向往与追求。此地有一大一小两块巨石,大石如男子头像,小石如婀娜少妇,每到农历七月七日夜,两石自然并合,形如情侣相依,传说是牛郎织女七夕鹊桥幽会,因迷恋土家山寨男耕女织的美好田园生活而下凡,后变为两尊化石,故又名“牛郎石”。
百年古寨“池谷冲”,因山田多产池谷稻而得名,土家人称丘陵平坝为“冲”,又有两条山梁如蜿蜒曲折的黄龙护卫,故村名“黄龙”。灵秀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构成一幅恬静的田园山水画卷。
残阳衔着墨绿的山峦西沉,我拾得一片沧桑而去……
(作者系重庆市杂文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