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堰一体“流”传三百年 巨丰堰何以成世界名片

版次:009    2024年09月05日

三拱桥渡槽

巨丰堰分水闸

巨丰堰叠梁排沙闸

巨丰堰分水石

□陆梦飞

巨丰堰,地处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清溪场街道和乌杨街道辖区内,引水渠首位于沅江三级支流平江河上,灌溉面积达1.2万亩。巨丰堰灌溉工程,是由巨丰堰及其一级补水堰永丰堰、二级补水堰黄角堰共同组成的一个灌溉工程综合体,是秀山现存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庞大的水利工程,自建成以来,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

9月3日,在澳大利亚悉尼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75届执行理事会上,2024年(第十一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公布,秀山巨丰堰入选。

历史上,秀山一直以传统农耕为主要生产生活方式,但在土司制度时期,碍于“蛮不出境,汉不入峒”的禁令,导致地广人稀,农业发展非常缓慢。清雍正年间,改土归流,禁令得以废除,秀山成为内地汉人迁入的理想区域。清乾隆元年(1736年),秀山建县后,人口激增,今清溪场街道、乌杨街道辖区内,广袤的平地迅速被开垦为农田,灌溉压力与日俱增。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当地居民杨文臣、粟大化、夏玉卿等倡议修筑巨丰堰。然后按照田地面积进行集资,在平江河中修筑拦河坝,通过沿岸的堰渠,将河水输送到下游的田地中。

后来,由于农业发展迅猛,巨丰堰仍然无法满足灌溉需求。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当地居民安洪芳、吴文儒、张仕绩等,又主修了永丰堰,以此作为巨丰堰的补水工程。

1958年,由于永丰堰引水量小,灌面不大,又增筑黄角堰为其补水。至此,巨丰堰便形成了一个拥有一级补水堰永丰堰、二级补水堰黄角堰的灌溉工程体系,渠首工程、渡槽工程、渠系工程、控制工程等一应俱全,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灌溉效能。

一、渠首工程

巨丰堰最初的拦河坝坝址位于平茶里的水碓岩滩(现美沙桥下游约100米处),为竹笼卵石坝型。后来,或因泥沙堆积、引水口位置选取不合理等原因导致水量不足,便对其进行了两次迁移。其中,1938年,将拦河坝向上迁移至麻柳林,坝型改为重力坝,渠长增至11.75公里;1966年冬—1972年春,再次将拦河坝上移至芒洞桥下(即今址),坝型改为混凝土浆砌条石坝,坝长80米,提高水位2米,渠长增至23.5公里,共有支渠48条。现存坝轴线采用斜向直线布置,进水闸和排沙闸紧紧相贴,位于坝轴线与河岸形成的三角形锐角顶点区域,相较于始建时的竹笼卵石坝型,可以减小渗漏量,省去岁修的费用。

永丰堰的拦河坝,建于清嘉庆年间,坝址位于三拱桥渡槽下,坝外侧为条石浆砌,临水面用泥土夯筑,坝中间有一天然涵洞,高约50厘米、宽约80厘米、洞长约6米,用篾席盖住洞口,再敷上泥巴,防止渗漏。现存坝址位于平江河支流泥河上,三拱桥渡槽上游,于1956年改为水泥浆砌卵石坝。

1958年,由于永丰堰引水量小,灌面不大,增筑黄角堰为其补水。黄角堰的拦河坝坝址位于星寨黄角寺上游,初为竹笼卵石坝,1967年改为水泥浆砌卵石坝。黄角堰溢流坝下游,则使用竹笼卵石的改进版——铅丝笼卵石柔性护坦消能防冲,就地取材,简单易行,生态环保。

二、渡槽工程

清道光年间,巨丰堰增建五拱桥、三拱桥渡槽,引水工程日趋完善。

五拱桥渡槽又名五涧桥,位于三合村西端、复兴河与平江河交汇处,是巨丰堰干渠跨复兴河的输水建筑物。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始建,建成之初高约8米、长80米,过水断面呈梯形,堤高1.05米、底宽2.75米、口宽3.75米,比降三千分之一。据《秀山县志》记载,“堰流比高诸水,因飞梁受澜,空下通溪,垂虹映波,上下畣响。枞溪所迳,曰五滪桥(今五拱桥)”。清光绪五年(1879年),山洪暴发,五拱桥渡槽被冲毁,后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重建。1984年,五拱桥渡槽由于长期受洪水冲刷,加上年久失修,桥墩下陷,石拱崩裂变形而垮塌,于1985年再次进行重建。现存的五拱桥渡槽为钢筋水泥薄壳渡槽,壳槽为“U”形断面,下部为圆弧、内半径0.7米,上部为矩形、高0.4米,壳壁厚7厘米。槽身每跨10米,简支在排架上,排架处设有伸缩缝,用橡皮止水。渡槽进出口引渠均为填方渠道,为浆砌石重力墙,内部筑天然级配砾石。如今,五拱桥渡槽仍然在发挥跨河输水建筑物的功能,保证巨丰堰灌溉效益的实现。

三拱桥渡槽又名三涧桥,始建于清道光年间,位于乌杨街道蚂蟥村,跨泥河而过,是巨丰堰的主要输水建筑物之一。原为木渡槽,后改为石渡槽,一个大跨,两个小跨。全长50米、高12.5米、槽深1.1米、底宽2米、过水深度0.8米。桥墩为干砌条石框边,中间为土和沙子。1987年,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加固。三拱桥渡槽是巨丰堰灌溉工程中保存最原始、最完整的水利遗产。

二拱桥渡槽位于乌杨街道蚂蟥村泥河口,跨泥河而过,渡槽长25米,高10余米,是黄角堰的主要建筑物之一。

三、渠系工程

渠道是巨丰堰的输水建筑物,分为引水干渠、支渠、斗渠,最后是分布于田间的农渠、毛渠等。

巨丰堰现存干渠包括巨丰堰干渠、永丰堰干渠和黄角堰干渠三段,主要分布于平江河主支流南岸(清溪场街道芒洞桥至乌杨街道下头村),三者的干渠在蚂蟥村有交汇。巨丰堰、永丰堰的主干渠与平江河支流在三拱桥渡槽处呈三层空间立交分布,永丰堰、黄角堰主干渠在二拱桥渡槽处有交汇。目前,巨丰堰灌溉工程渠道总长41.5公里,共有支渠48条。干渠渠道大部分断面为矩形,混凝土衬砌,分布于田间的毛渠为土渠,无衬砌。

四、控制工程

巨丰堰的控制工程,主要为闸门和分水石。

闸门分为引水闸、分水闸、退水闸等。引水闸一般设在堰首位置,作用是控制水位和调节流量;分水闸一般设在干渠和支渠的分岔口,用以调节分配合适的水量;退水闸用以宣泄多余的水量,保证渠道及其建筑物的安全。巨丰堰的闸门大部分为钢闸门,渠首枢纽中的排沙闸则为历史悠久的木叠梁闸。

分水石一般放置在分水口处,简易方便,可将多余的水排入河道,保证渠道及其建筑物的安全。

巨丰堰自清乾隆年间修筑以来,历代均有修葺和扩建,较大规模的维修约有10次,为其延续至今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如今,巨丰堰不仅有渠首工程、渡槽工程、渠系工程、控制工程等完备体系,也有许多与该工程直接相关的非工程遗存,主要包括碑刻和石拱桥。

其中,五拱桥碑记载了巨丰堰堰道和五拱桥渡槽安全运行的管理制度;永丰堰碑记载了永丰堰公议管理条规12条,规定堰塘的管理组织和水源分配、堰道清障的管理条例;三拱桥加固碑记载了三拱桥渡槽的修建历史和加固的相关事宜;五拱桥重建碑记载了五拱桥渡槽的修建历史和重建的相关事宜。

巨丰堰干渠上保留的砌石小拱桥共有10余座,其造型古朴,是干渠两岸连接的便道,见证了渠道的历史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是灌溉工程遗产的重要构成。

巨丰堰灌溉工程历史悠久,与社会、经济、文化、生态融合紧密,涵盖了完备的水利工程体系和相关历史文化设施,持续运行了近300年,保障了当地农业灌溉水源需求,是丘陵山区灌溉工程的典型代表。

(作者系重庆市秀山县作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