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老上书”之一江津人任应秋 曾创办报刊为中医发展鼓与呼

版次:009    2024年09月06日

《当选国民大会代表经过总报告》部分内容

□庞国翔

今年9月7日(农历八月初五),是重庆第二批历史名人、中国中医教育史上的标志性人物、中医著名教育家、医学家、著名的中医“五老上书”之一者任应秋先生诞辰110周年。

1珍贵文献

在重庆善堂中医药博物馆第一展区的“任应秋专题展室”的玻璃展柜中,一件非常珍贵的文献书籍格外引人注目。这份76年前的小册子非常陈旧,并且已经破损,装订线已脱落。这份文献长25cm、宽19cm,封面印着书名、出版日期、作者以及赠送对象等。均为竖排,封面是任应秋手写体字迹,书名为《当选国民大会代表经过总报告》,书名左印有“应秋自署”,右印有“福成先生惠存,弟任应秋谨赠,三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还盖有任应秋红印。该书封三是“版权页”,竖排主要文字除书名外,还有出版时间“民国三十七年七月”“任应秋编述”“非卖品”“发行者任应秋医室”“地址江津通泰门三十号”“代印者黎金茂铅石印刷社”等铅石印刷的文字。

原来这是一册任应秋在国民政府末期参选江津县国民大会代表经过的纪实性文献资料。全书32个页码,竖排,铅石印刷。分为绪言、择定竞选、举国赞助、完成签署提名、正气不绝、附录等十一个方面的内容,约1.5万字。

这份资料披露的是当年任应秋由准备竞选立法委员到竞选国民大会代表的经过,反映了当时30多岁的任应秋在邪恶的环境和艰难的条件下为中医事业奔走和鼓与呼的意志,也揭露了当局政治上的腐败……

2杏林新秀

1914年8月25日,任应秋出生于现重庆市江津区油溪镇的任家湾。那是一个山清水秀、美丽幽静的小村庄,满山的橘林掩映着任家白墙灰瓦的老房子。

任应秋出生时,任家家境还很殷实,任应秋4岁就得以启蒙,其祖父任益恒是当地有名的乡绅,请来前清的秀才、举人、进士等人到家里任教,教授《十三经》等。

任应秋的几位启蒙老师知识渊博,教学尽心尽力,加上任应秋天资聪颖,这些经典之作为他日后学习中医奠定了很好的古汉语和国学基础。同时,任应秋还读到了一些诗文典故类的书籍,这使他的眼界更加开阔,国学和文学修养齐头并进,相得益彰。任应秋后来又受到著名经学大师廖季平影响,学识更加广博。

1931年,17岁的任应秋接受祖父的建议和资助,师从名中医刘有余,走上了学医的道路。刘有余先授以中国清代医学家陈修园的《公余六种》,又授以《伤寒论浅注》《金匮要略浅注》以及《内经》《神家本草经》等中医经典。任应秋曾经用“口俭腹富”来评价其师刘有余的教育风格。这说明,刘有余确是有真才实学的,但是在教学语言上比较“吝啬”,更多靠弟子的悟性和勤奋。学徒生活非常辛苦,起早贪黑,除了上课、读书、侍诊,还要轮流给老师做饭,照顾其生活起居。任应秋就这样一边读书一边临床,两年中打下了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与任应秋一起当学徒的一位堂弟说,一般学徒要五年才出徒,但任应秋凭着深厚的国学基础和悟性,三年就出师了。

1936年,任应秋在老家的油溪场“济世诊脉所”行医三年后,毅然离开家乡到上海。他就读于新成立的上海中国医学院。不到一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任应秋辗转到湖南国医专科学习一年后,回到江津县城开业行医。这段外出求学经历虽然短暂,却让任应秋结识了很多著名的中医学家。这正是所谓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全国中医名家各自的学术背景和中西医汇通的学术思想让任应秋大开眼界,也对后来任应秋成为铁杆中医,全身心地投入为中医争取地位、建立中医现代化教育体系的事业产生了重大影响。

任应秋的医馆开设在江津通泰门30号。他凭着广博的见识、医学建树和良好的口碑,很快就当选为中央国医馆江津分馆秘书,后任馆长。

那时候中医正面临被国民政府废止和取缔的危险。主张取缔中医的大多是当时的文化精英、留洋派和西医。这些人见多识广,能言善辩,组织能力和社会影响力都很强。所以,他们废止中医的提议很快得到了响应。反观当时大多数中医大夫,一般都不善言辞。

而任应秋则不同,他学识广博,开放睿智,并且具有卓越的才华和犀利的文笔。他很快从中医界脱颖而出。他四处呼吁,在相关场合批驳那些敌视中医的人的无知自大,当然他也实事求是地指出中医界本身存在的一些缺陷,他四处奔走,提出改进方法。这在当时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1945年~1947年,任应秋在江津城、重庆中山路先后创办了《中医周报》《华西医药杂志》等报刊。这期间,他发表了不少言辞有力的文章。为中医的生存发展大声疾呼;为中医业遭受的不平等待遇大声疾呼,为中医师遭受的不公正的待遇大声疾呼……他的这些行为、这些措辞严厉的文章,在当时医学界产生极大的影响。

任应秋还在江津创办了《民言日报》并任社长,意为为民说话、为民代言。

毫无疑问,这也得罪了当局。不过任应秋在江津、在全川乃至全国,中医的名气越来越大,他当选全国中医师公会常务理事。

3选举风波

1947年,国民党假借“还政于民”,于全川搞立法委员和参议员的选举。任应秋是江津、全川知名人士,专志于中医,先前本不想参与这些政治活动,但某一件事使他豁然开朗:何不通过立法委员的选举,将中医业积极争得法律上的崇高地位。于是他同意了某社团提名的立法委员的竞选。这下当局非常紧张,因为当时江津、巴县等12个县的立法委员才选8名,当局(选举事务所)提名的候选人是曾任过民国党县党部长的施某某和曾任国民党中央训练团团长的夏某某。如此半路杀出一个“任咬金”,当局内定的人选必然会出问题。于是,当局就通过各种手段包括暗中指使人写信、劝说甚至威胁等叫他退选。还暗示说此退选后可改竞选国民代表大会代表(习惯说法为参议员)。

那就改竞选国民代表大会代表吧。但不知什么原因,就是没团体出来提名。暗中打听才知是当局做了“手脚”,因任应秋在江津、重庆、成都的报刊上发表了许多批评当局不重视中医事业的文章。当局认为他是一个不听招呼、言语凌厉、桀骜不驯的人物。上峰暗中拿了“言语”,地方社团哪个还敢提名……

最后,全国中医师公会提名了,这令当局无可奈何,虽然心生不满,但又不能说出。1947年11月21日~23日,江津县国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举行。虽然选举过程非常曲折,但任应秋仍“竞获多票”,从票数上算肯定属于当选。对这样的选举,当局迟迟不公布当选结果。他们还暗中组织“嚷党”制造纠纷,企图将任应秋的单个选举作废,进行重选。

一场选举风波正在掀起。

江津医界内外团以及重庆新闻界对此引发同情和关注,他们披露了此事,但当局仍置之不理。任应秋在此艰难背景和邪恶的条件下,没有气馁。他不断发表“向政府请求倡导中医之实业表现”“县政府应列中医入教育系统”“必须实地作中医教材之编订”“请政府应许中医过问卫生行政”“必实地作中医加强一切卫生知识之计划”“实地从事改革中国医业学术之工作”等之类的文章。

同时,江津有团体还成立了任应秋声援团,有选民还来到选举事务所进行绝食,这下,弄得当局非常的难堪和尴尬。

在强大的舆论压力和正义人士的支持下,当局不得不承认选举结果,并向任应秋发放了《国民代表大会代表当选证书》。

4文献外的事

后来的事是这个文献中没有记载的。任应秋当选参议员后,在相关会议上,处处严厉批评当局在中医事业上的失策和失误,弄得会议主持人和当局很是难堪,有时不敢正面回答提问,或者进行搪塞……对当局的敷衍有时还被任应秋当场揭开。这下,当局时时对他设防。任应秋说:这样的“还政于民”,形同虚设……

好在时间不久,不到两年江津就解放。任应秋如鱼得水。解放初,江津筹备成立医协会,任应秋任筹备委员会秘书。璧山专署医务工作者协会江津县分会,任应秋出任副主任委员,并主持江津医协会的日常工作……他向上级写出《新中国健康保健计划》,1957年他被调往北京中医学院任教。他有了更高的学术平台,理论水平和学术能力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