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我只是想要一本参考书

版次:011    2024年09月06日

□蒋萍

记得初中那会,我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觉得晦涩难懂,却又新奇有趣,每次理解文言文背后的含义总会让我觉得像侦破案件一般爽快。

班里许多同学都会在开学的时候买一本语文参考书,大概二十块钱,里面写满了书里没有的知识。当时家里只有爸爸一个人有工资,不过两三百块,妈妈靠给别人做衣服凑点零花钱,然而每学期学杂费就要五六百。我不敢开口向爸爸妈妈要钱买课外书,又因为小孩子的自尊心不好意思让人知道我没有参考书,毕竟在那个年代,总觉得别人有而自己没有似乎是一件很丢人的事。

于是妈妈只好到处给我借书。

有个恰好大我一岁的干姐姐对我还算热情。每逢放寒暑假,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向她预约借书,生怕被别人抢先一步。因为姐姐也要复习所以我看不了多久又得还回去。我便将姐姐书上的笔记快速记录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标注好课时页码,待下一学期开学时又再次誊抄在自己的书上。如此反复,我每次誊抄的时候也并不完全照搬,有了自己的想法就批注在一旁。除此之外,每个寒暑假我都会提前将课文背熟,我总觉得自己很笨,追不上别人的进度,只有这样,我才敢在同学面前昂首挺胸,就像一株路边不起眼的雏菊也希望能有资格被当作插花。

就这样傻傻努力,我的语文成绩还算一直名列前茅,上课老师提的问题我也基本能回答,只是当别人桌上都摆着一本参考书时,我的桌角用各种教科书遮住了笔记本。

虽然提前做好了笔记,但是有些生僻字和文言文翻译我还是很头疼,因为姐姐的书上也记录得并不详细,若想多了解一些字词和背景,也许只能借助参考书。

那时上晚自习前我们都要出校门吃晚饭,一碗二两的小面也就两块钱左右,我时常趁着晚自习前的一个小时先跑去书店如饥似渴地看完自己想要买的书,再恋恋不舍地放下,决定饿两顿攒下钱买心仪的课外书。偶尔晚上饿得受不了,就在晚自习后回家下面吃,妈妈见我总是狼吞虎咽,便猜到我晚饭一定没吃饱,于是给我加了一块钱。我心里暗暗窃喜,可是每当买到书后,看完又有一种怅然若失之感,也许“书非借不能读”就是这样的感受吧。

我的第一本参考书就是这样“省”下来的。

不知是哪天早上,我提前去教室,空无一人的教室促使我赶紧翻开自己的笔记本,我就像个贼,小心地打量着四周,生怕有人进教室,在即将写完笔记时,不知何时我的后座探出头问:“你的参考书很不一样啊!”冷不丁被吓一跳的我听不出那是嘲讽还是追捧,当时只觉得像一根鱼刺,卡在喉咙,我支支吾吾,匆忙收拾好书本,没有回话,我猜那时的我脸一定涨得通红。

最难受的是第一节课,语文老师拿着考试卷子,宣布我得了第一名,原本欢喜的心被后座一句话浇灭:“她连参考书都没有,还能得第一,真是‘天才’!”霎时心里的刺扎得更深。

我默默揣着这几周省下的二十多块钱,走进新华书店,手里紧紧抱着参考书回到教室时,我仿佛一株向日葵,充满了阳光。就连走进教室的步伐,也是堂堂正正,心里惊喜却掺杂着害怕。

如果一开始我就有参考书,我一定会想着反正有参考书,听课的时候就不会那么认真;如果一开始我就有参考书,我一定是拿着参考书翻到答案直接抄,学习的时候就不会钻研课文,也不会一遍又一遍抄写,更不会有优异的成绩。

我知道人生茫茫,每个人所求所愿不同,起初,我只是想要一本参考书,竟为了这么一个愿望去忍受,去尝试,曲曲折折,途中的思考却让我拥有更多收获。

我知道,那根鱼刺再也不会卡住我。

后来学校征订杂志,我在琳琅满目的列表里兜兜转转,没有参考书,最终选了作文书。学校的图书馆平时是不让进出的,只有当老师带领我们才能去看一节课,可惜每次只是进去转悠一圈,填写好借书记录便得离开,从那时起,我的梦想便是开一家书店,能够坐在店里,沐浴斜阳,品一杯茶,捧一本书,看着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坐在店里,没有计较和揣摩,静静的角落只有翻书的沙沙声,那该是多么惬意的日子啊!

(作者系重庆市丰都县作家协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