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老人玩旧的“川牌”找灵感

他把盔甲做进了 《满江红》《长安十二时辰》

版次:006    2024年09月07日

《长安十二时辰》海报

黑漆玄武鱼鳞甲

□张柏华

甲胄,亦即盔甲。其中甲为铠甲,是保护身体尤其是胸腹脏器的防具;胄为头盔,是保护头部的防具。“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在冷兵器时代,甲胄作为战场上的防身用具,将士们穿上盔甲,穿行于列阵之间,就平添了从容镇定;驰骋于万军疆场,就多了份安全保护。

随着社会的演变发展,盔甲早已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制作盔甲的工匠也随之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有这么一个人却剑走偏锋,把从小对“甲胄”文化的酷爱做成了一生的事业。他收集老人玩旧的“川牌”找灵感,把盔甲做进了《满江红》《长安十二时辰》……

梦想扎根

一声婴啼,呱呱坠地。1974年,温陈华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一个工人家庭。他从小的家庭条件就较好,所以,那个年代最受孩子们欢迎的连环画,比如《三国演义》《说唐全传》《说岳全传》《水浒传》等,他是从来不缺的。可温陈华看连环画和别的孩子不一样,他不只是“看”,还要“画”。温陈华每看一本连环画,他都会把其中的人物画上甲胄古装,对已经有了的,他则会反复描摹、图画;对不是甲胄古装的,他便会给他们一一“穿上”,尤其是对他有着浓浓崇拜之情的英雄传奇人物更是如此。

如果温陈华只是在连环画上画画也不说,可他还会把在连环画中反复画过的战马、战袍、战靴之类的,一股脑儿地“搬到”家里的墙壁上,画到书本的插图、空白处,以致一面洁白的墙壁、一本刚到手的新书,不几天就会被他画得一塌糊涂。因为这样,有一次他还被小学的班主任李玉兰老师请家长。不过,温陈华的母亲从心底是支持温陈华发展他的爱好的。从那时起,温陈华对古代甲胄的好奇和着迷,在他心中就已深深扎下了根儿。

痴迷甲胄

初中毕业后的温陈华,报考的是四川省内燃机厂本部的技校,由于从小对甲胄的爱好,他选择了车钳工专业。但在他技校毕业后,没直接选择就业,16岁那年,他就驾驶了一辆夏利小轿车开始“偷偷”跑出租。几年下来,他把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跑出租得的钱,都用于研究、制作甲胄的书籍和材料上了。

温陈华的父母看到他厂不进、班不上,车不认真开,整天只痴迷于甲胄,干脆就想着把他送到部队去好好磨炼磨炼。1995年,温陈华在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当了一名勤务兵。他进部队不久就有幸接触到了当时还较稀奇的电脑,并经过刻苦钻研,学会了五笔打字、网上查阅资料、绘制甲胄图样等。1998年,温陈华退伍后,被安排在了内江市轻工业安装公司。可上班没几个月,他就瞒着父母,悄悄买断工龄,辞掉了大家挤破脑壳都想进的企业,开始潜心于痴迷的甲胄研究。

又气又急的父母又让他到在新疆开服装厂的表妹那里上班。在新疆的一年多时间里,温陈华不仅阅读了一些有关甲胄方面的书籍、资料,实地描摹了一些石刻艺术、墓葬雕塑、石窟壁画,还学会了基本的裁剪技术,更是想通了自己为何痴迷于甲胄:“无论是从军事的角度、文化的角度,还是从历史的角度,甲胄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它是民族服饰技术史上的一个旁证,更是延续古代军事文化史的殷殷血脉。”

缘定重庆

从新疆回来后的温陈华,觉得自己决不能因为对甲胄文化的沉醉而成为坐吃山空的“蛀虫”,他一边继续着他的甲胄梦,一边努力干着在成都一家酒店用品公司的工作。1997年直辖后的重庆,各方面发展空前,公司安排他开拓重庆的市场业务。

那几年没有微信,人们时兴上QQ,温陈华和他的妻子冉春华就是这样在网上认识的。冉春华当时是在重庆较场口一家化妆品公司上班,起初,他们和普通QQ好友并没有两样,只是简简单单打打招呼、摆摆龙门阵。渐渐地,他们就有了一种说话投机、彼此投缘,甚至是相见恨晚的感觉。随着交往的深入、彼此的了解、感情的增进,他们俩都觉得对方就是这大千世界里自己要找寻的那个人,更何况已到谈婚论嫁的年龄了。怀着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他们在双方父母和亲人的祝福下,很快便在冉春华的老家石柱县民政局登记结婚了。

儿子温家瑞出生五个月后,温陈华也毅然决然地辞掉工作,带着妻儿,回到了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老家,开始了他的第一次创业。

为了能让儿子独立挣钱和方便他们照看孙子,温陈华的父母就在他们做生意的门面旁边,给温陈华租了间门面卖饲料。温陈华却想先去报个下岗就业的培训班,系统学习缝纫和裁剪。邻居们都说温陈华“神”,放着好好的生意不做,一个男子汉几十岁了还学啥裁缝哟。

除了看些研究、制作甲胄相关的古书文献资料外,比如《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刘继卤》《中国寺观雕塑全集》《中国兵器史》等,温陈华还抽空到附近的院坝、街巷、茶肆等地方,去收集老人们玩旧了而丢弃的“川牌”,用于做甲胄甲片的纸样模型。

复原宋甲

本来饲料生意做得好好的,2008年,他又离别父母带着妻儿,回到重庆石柱开了家电脑店,并一直坚持在网上论坛漫话甲胄,查阅、下载相关资料。此后,温陈华全身心投入到了他的第一套宋代盔甲——“兽面吞头亮银鱼鳞铠”的复原打造准备工作上。

纯手工制作盔甲,原本就是一件费时费力需要十分专注而艰辛的事。有一次,温陈华的妻子给做售后的师傅送材料回来后,发现自己的皮包不见了,于是就问温陈华有人来过店里没有,喊了好几声他才听到:“没有啊,一直就是我一个人。”他妻子听后顿感无语,居然一个大活人在店里,皮包被人拿走了都不晓得。要是继续这样下去,说不定哪天人家把电脑都搬走了,肯定也一样不知道。从此,他们夫妇便约法三章,白天认真看店做生意,只能晚上或休息时间才制作盔甲。

石柱的冬天可谓寒冷,尤其是夜晚,加上温陈华白天要上门给客户安装电脑、做售后服务。那时他儿子又刚上幼儿园,妻子每天晚上六七点后还得回家照顾儿子。多少个夜晚,都只能是温陈华一个人在电脑店后面的一间小屋里独自忙活,他克服饥饿、寒冷、孤独,每天晚上都坚持做到12点甚至更晚,他得把那些甲片一片一片地敲、一片一片地锤、一个孔一个孔地打、一个孔一个孔地铳。夜深人静时,哪怕温陈华再怎么小心,那叮叮当当的声响,都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居民的休息。温陈华就把制作盔甲的作坊,从居民相对集中的街道,搬到了当时居民还很少的县城郊区的牛石嵌,在那里租了间无人居住的独门独院的空屋子。

温陈华历时3年,制作完成的这套“兽面吞头亮银鱼鳞铠”宋代盔甲,不仅是他一人纯手工独立制作完成,也是他复原打造的已断代700多年的第一套宋甲。这套盔甲分为铠甲(甲)和范阳帽(胄)两部分,而铠甲又分为披膊、肩吞、身甲、腹吞等好几大块,内衬主要是皮革,外面覆盖银色金属片,重约25公斤。在穿盔甲时,得先穿脚上的吊腿,再从上身穿起,然后先里后外穿上披膊、肩吞等,一层一层地穿上去,而且里面还要穿一层厚厚的棉衣(起缓冲作用)。穿好身上的铠甲后,头部还要戴上一顶形似草帽的范阳帽,这是宋代士兵的标配,而将军一般戴凤翅兜鍪。温陈华回忆说,当他花了差不多半个小时穿戴好盔甲后,简直就是一名活灵活现、威风凛凛的“宋代武士”。

不懈追求

温陈华制作盔甲的事被媒体报道后,他很快便得到全国各地甲胄爱好者的关注和认可,并受邀做客江苏卫视的《非常了得》节目,这对温陈华影响巨大,火到“出圈”,他也因此被称为中华制甲第一人,而他的产品也因此受到了影视剧组的青睐,他的团队不仅参与了电影《满江红》道具盔甲制作,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的500多套盔甲更是由他的团队制作完成。

从江苏卫视回来后的温陈华,真的是满血复活,在他上网到处查找甲胄的相关资料时才幡然发现,原来我国那么高超的甲胄制作技术竟然已经断朝断代、失去传承。于是,温陈华作出了一个大胆决定,关掉电脑店,全身心投入甲胄的复原研究和制作。为了整理一套历朝历代甲胄制作式样、技术的资料,大半年时间里,温陈华不仅多次去首都图书馆,因为有的资料只有在那里才能查找得到,而那些书籍资料因为珍贵又不能借阅,比如《中国敦煌壁画全集》《武经总要》《翠微北征录》等,只能通过拍照或是抄写、描摹的方式记录,等到回家后才再细细研究、整理,还几乎跑遍全国的大小寺庙,尤其是山西那旮旯偏远的寺庙,因为只有在那些地方的菩萨、塑像,才保存得较为完好,也只有在它们身上才能找到相对完整的立体的盔甲。

二十几年打拼奋斗,温陈华到处拜师学艺,练就了缝纫、铸造、锻铁、钣金、锤碟、铜雕、漆器、皮艺、雕塑等技术,靠着坚强的意志、不移的初心,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终于实现了自己从小的甲胄梦想。现在,他的公司已初具规模,注册专利已有100多项,厂房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常年安置就业岗位百余个,实现年产盔甲2000余套。

温陈华说,下一步,他和团队还将与清华大学服饰研究团队联手,复原秦俑甲胄、明万历皇帝大阅甲、唐代敦煌壁画人物服饰、宋高宗皇后凤冠、明孝宗龙袍等历史上最为重要的服饰,让中国甲胄走向世界,让中华服饰文明传向世界。 (作者系石柱县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