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一场诗文之约

版次:007    2024年09月09日

两江新区巴蜀学校四年级2班 周墨媛媛

指导老师:杨萌萌

今年暑假,妈妈忙里偷闲带我来到了眉山。眉山坐落于成都的三环边,城市不大,却孕育了“唐宋八大家”中享誉盛名的“三苏”父子。作为文艺青年的妈妈,对这里已仰慕许久,趁着荔枝红、荷花开的夏日,拉上我一起赴一场诗文之约。

我们到三苏祠的时候,刚好下起了雨。雨打荷塘,芭蕉滴水,亭台轩榭间是高低错落的青竹和凤尾。跨越千年,空气中依旧弥漫着熟悉的墨香,岁月的痕迹镌刻在每一砖每一瓦上。

我们漫步在东坡先生当年住过的庭院,走他曾走过的小路,听他当年吹过的风,品他生前最爱的竹,感受着蜀中江南。走在苏宅林间池旁,偶尔一阵风吹过,竹叶簌簌作响,荷叶铺满池塘,粉红的荷花亭亭,回廊和水流蜿蜒,绿意在空间中延展绵延。“苏”字灯笼,悬挂在园子里、叶间和堂前……这座古朴幽静的院子仿佛一直在等待着离开千年的人归来。

转到后院,一棵挂满红果的荔枝树吸引了我。导游说,这棵树是900多年前,苏东坡离开家乡时,友人盼其早归而植。苏轼也曾作诗:“故人送我东来时,手栽荔枝待我归。荔子已丹吾发白,犹作江南未归客。”后来此树枯亡,有心人用其根茎重新补栽,留予后人怀想。我望着高大的荔枝树,很想摘一颗丹荔,尝尝900多年前的荔枝是什么味道,可惜果子都挂在树巅,妈妈和我望尘莫及。

妈妈极喜欢东坡先生,她常常与我分享:“人生就是一场体验,各种经历都要去笑着面对,得意失意都别太在意,用饱满的热情去过好每一天。像苏东坡那样,大起大落依然载歌载舞、挥毫泼墨、大快朵颐。”受妈妈的影响,我也很喜欢苏轼的诗词和文章,以及他这个元气淋漓又富有生机的人。

我们仔细抚摸展览出的书画,轻声吟诵碑铭上的诗文。

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这位藏在烟火气里的大诗人,生性爽朗洒脱,是千百年来中国人的精神符号。

三苏祠在时间长河中静立,守护这一方土地。重新种上的荔枝树已有碗口般粗细,苏宅古井旁的牡荆开满了细碎的小花,千年的黄葛树上跳跃着胖胖的松鼠,两棵近千年的银杏树依然葱绿……“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或许离开千年的人,也早已归来了吧。“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或许他从未离开,在那些似曾相识的境遇里,每一个热爱他的人,都在时空里与他悄然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