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乡约”是重庆最早快递公司 特快专递到昆明需要15昼夜

版次:009    2024年09月09日

□杨耀健

谁能想到,170多年前重庆綦江人陈洪义创办的“麻乡约信轿行”,竟是重庆近现代邮政的起点。后来,随着陈洪义将他的“麻乡约信轿行”总部迁到重庆,开始为商家和普通百姓传递信件,真正现代意义上的邮政服务才进入寻常百姓家。

巧遇贵人 发迹变泰

据民国《巴县志》记载,重庆邮传自古利用邮驿。邮驿又称为铺,有“急脚铺”“马递铺”“水铺”之别。遇水使舟,陆路行马,崎岖小路,疾步快递,铺铺相接,随到随送,昼夜不停,其方法与作用颇似现在的邮政专递。但限于交通工具和规模落后,它早年只为官府传递公文,不对商家和老百姓开放。

陈洪义是四川省綦江县人(今重庆市綦江区),自幼父母双亡,家境极为贫困。1866年,他将自己创办的“麻乡约信轿行”总部迁到重庆,开始为商家和普通老百姓传递信件,网络遍及西南,使邮政服务进入寻常百姓家。

陈洪义的经历具有传奇色彩。他生于1834年,早年在綦江、重庆抬轿子,后在川黔道边区做挑夫,常无偿为挑夫头挑东西,因而受到挑夫头信任,成为得力助手。

“湖广填四川”来到綦江的移民因思念家乡,每年都要推选人员回故乡湖北省麻城县探亲,往返均要带送土特产和信件。选出的带信人办事公正,讲守信义,人们称之“麻乡约”。麻指故乡麻城,乡约是负责调解民间纠纷的中间人。陈洪义作小夫头时,常为伙伴们排忧解难,遇有利益纠葛,他总是自己拿钱出来调解,平息风波。于是大家推举他做带信人,恰巧陈洪义脸部有麻子,江湖人俗称“麻乡约”。

1852年,一位名叫唐炯的四川官员调任云南做布政使,携带家眷前往,路过綦江时缺一个轿夫,当地衙役便拉陈洪义顶替。陈洪义为唐母抬轿,四平八稳,言语恭敬,布政使很满意。到昆明后,唐炯便资助陈洪义开办了最初的“麻乡约大帮信轿行”。有布政使做靠山,陈洪义的事业一帆风顺。1862年,在唐炯的支持下,他承办云南官署公文寄递和公款、协饷的运送,自此“麻乡约”信誉日隆。

信轿行的业务是客运、货运、送信,初期以客运、送信为主。那时没有水路可通行的西南州县,外出依靠马匹和轿子。官道大路沿线的城镇,都设有马帮行和轿行,但一般只跑短途客运。陈洪义则专揽长途客运,先后在重庆、成都、宜宾等主要城市设立了轿行,并在各主要路线的沿途城镇,自办或特约合办分行。

长途轿子运输有三种方式:直达、一站接一站、乘客互换。陈洪义在重庆至成都的永川、隆昌、内江、资中、简阳、龙泉驿等地,陆续设立了分行,既便于一站接一站运送旅客,以及供轿夫歇脚住宿,同时又利于与成都来的轿夫对换乘客。

“麻乡约”还同时在城市和近郊开办了短途客运,随呼随到,叫作过街轿子或“溜溜轿”,广受欢迎。

民信先锋 有口皆碑

1866年,陈洪义将“麻乡约”总部迁到重庆,在下半城西二街设立了邮件总局,同时将货运行迁到重庆。他发财不忘本,同年特意在老家东溪镇也开设一家分店,至今犹存。

“麻乡约”随后在成都、嘉定、泸州、贵阳、昆明、打箭炉等地设立邮件分局,初建邮路网。它递送邮件分为正站、快站两种,正站相当于现在的平信,快站相当于现在的快信。

在快站信中,最出色的是火烧信和么帮信。火烧信是烧去信封的一角,要求邮差加急快递火速送达;么帮信是用数层油纸包裹邮件,避免雨水浸湿,包裹还缚着木片,万一不慎落入水中,不致沉没。这种邮差不带其他信件,特快专送。火烧信和么帮信的邮资远远高于一般邮件。“麻乡约”的快递方法,是信局邮差日夜步行,从昆明到贵阳7昼夜、从昆明至宜宾12昼夜。特快专递雇用马帮,从重庆到昆明15昼夜、从昆明到会理3天半。

1896年至1897年,西南三省发生商战,竞争激烈。当时虽朝廷已设立官办邮政局,但因“麻乡约”信用高,重庆的大票号、自贡的大盐号,多仍委托“麻乡约”寄信。为了尽快交流信息,商家所付的快赏费,有时一封信多达数十两或百余两文银。在丰厚报酬的刺激下,“麻乡约”的快信可提前一半时间,特快提前三分之二时间。

为迎合用户需要,“麻乡约”民信局采取了增加投递次数的办法与同业竞争。1883年,松柏长、三厢子等民信局,对寄往各地信件,每月收发信定为3次到6次,“麻乡约”则定为9次。每遇商贸兴旺季节,又将营业时间延长到半夜。此外,平时还给长年雇主多种便利,如晚间派人登门收揽邮件和汇款;先记账,后总付邮资;有多封信件交寄,可面议折扣;商号、票号、盐号的职工交寄信件或包裹免费优待,等等。

对于外省如陕西、湖北等地的信件,采取与各省民信局协定互寄的方法,每年年终,各自结算存欠款项,如数付给。

“麻乡约”开展民间邮件业务,极大方便了商人和平民,助推了商贸和信息传递,为人称道。

货运业务 信誉卓著

“麻乡约”承担货运,最初是作为轿行、民信局的附带业务。对顾客携带的成批物品,代雇驮马或代荐行帮运送。对小件少量物品,作为长途轿子的附带品运送,不收取费用。总部迁到重庆后,陈洪义开始承办长途客货运输,业务范围遍及四川、云南、贵州、陕西、湖北。1877年,唐炯出任云南矿务大臣,又将东川的铜、个旧的锡交由陈洪义运输,业务火爆。

“麻乡约”的货运路线,起初是沿邮路展开,依托的是各地信局。总局迁渝,业务扩大,遂以昆明、贵阳、成都、宜宾、广元、打箭炉等地为连接点,设立分店,承运省际间的货运。

“麻乡约”货运以重庆为集散地。由重庆承运至云南、贵州和康藏方面的,主要有苏广杂货、颜料、棉纱、匹头、丝、煤油、烟叶等;由云南、贵州、康藏运到重庆再分散销往长江中下游的,主要有山货、猪毛、牛皮、羊皮、药材等。1908年,“麻乡约”曾由昆明经个旧、河口等地将丝、茶等运往越南,从昆明经楚雄运往缅甸,为国际贸易服务。

1928至1929年间,“麻乡约”基本上包揽了重庆运往贵阳的货物,每一批次在长江南岸龙门浩集中。出发时,挑夫队伍在黄葛古道蜿蜒数华里,俨如一支庞大的货运大军。从昆明经曲靖、东川、昭通到宜宾的货物,也几乎被“麻乡约”包干。

商家和主顾之所以信任“麻乡约”,在于其全心全意地服务。陈洪义十分重视运输质量,他要求从包装环节起,就由管事或挑夫头亲自监督。根据货物性质,包装成不同的样式,一般每挑约在100市斤至150市斤之间,便于运送。货物的包装除用油纸、革席、篾席、麻袋外,有的还加盖斗笠,以防雨淋受潮。对玻璃、瓷器、精致的手工艺品,包装更细致。特殊货件要做记号或插上松柏枝等作标记,提醒挑夫小心。货运途中,除人力不可抗御的火烧水淹,其他如偷窃、盗卖、遗失、损坏等一概负责赔偿。

“麻乡约”在重庆白象街设立鸿仁客栈,作为招待远道商家食宿及货物暂时存放处。客栈有七八十间房子,长年住着数十位商家,费用低廉。客栈还附设有茶馆,作为挑夫头、挑夫等候分配任务的场所。平时大家在茶馆里喝茶打牌,晚上则作为挑夫的临时住宿处。

有了这样周全的服务和理赔,商家和主顾不找“麻乡约”去找谁呢?

民间邮政 功不可没

陈洪义没有多少文化,但待人诚恳,舍得让利,善于用人。

鼎盛时期,他拥有挑夫头120余人,通过挑夫头组织交通沿线数以千计的挑夫。陈洪义说:“你们能唱多大的戏,我就给你们搭多大的戏台。”很长一个时期,为“麻乡约”做事的人都很卖力。每个人都有一摊既属于信轿行,又属于自己的营生,而且还有一个共同的美好前景。陈洪义的经营作风,使他赢得了盛誉,成为当时同业中首屈一指的民间运输行业,一直被推举为重庆信轿帮首事,声誉遍及西南。

1897年,清政府在四川设立大清邮局。“麻乡约”民信局因信件投递快速,包裹寄费低廉,业务兴旺发达,得以与官办邮局共存。

从同治末年到光绪初年(1874年~1876年),“麻乡约”民信局每年办理银号、票号、商号所寄递的汇票和现金数量,最高时达300余万两白银。然而,家族式管理使“麻乡约”不能随时代进步而改变经营中的落后成分,不能适应交通发展而改进其保守的运输组织和落后的运输方式,还是肩挑人扛步行送货送信。更由于陈洪义将积累起来的大量资金,投入重庆、贵阳、昆明的房产,期望坐享其成,导致事业后继无人。

1911年陈洪义去世,“麻乡约”业务由其家人继续经营,后租赁给他人经营。1947年,家属将“麻乡约”招牌租给军人左君实经营,不料此人不务正业,代客走私,甚至代运烟毒被政府查获,多次受罚,1949年被迫停业,“麻乡约”也就此结束。

作为民营企业,“麻乡约”初步具备了近现代邮政的基本特征,可谓开创了重庆近现代邮政的先河。

(作者单位:重庆市政协文史研究会 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