渣辣子

版次:010    2024年09月10日

□陈小林

日前去城口,遍尝原生态美食,最让我痴迷是“渣辣子炒腊肉”。渣辣子与腊肉携手赴汤蹈火,使渣辣子的味道发挥到极致,在腊肉油脂的滋润下,渣辣子一改灰头土脸的模样,变得青春红颜。腊香、烟香、辣香、乳酸香加上蒜苗香和姜米香,香香叠加,香辣酥糯,实在是令人垂涎三尺。任何人就着这红亮亮的渣辣子,晶莹剔透的腊肉,一连干它两三碗白米饭是完全不成问题的。

渣辣子是秦巴山区以及云贵湘等地常见的一种民间食品,用鲜红辣椒和苞谷粉(或大米粉)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这种食物,食用方便,可荤、可素,可炒、可炸、可蒸、可汤;可唱主角,直接用油煎熟后即食,也可“跑龙套”,作配菜出现在食客面前。在城口人的餐桌上,无论是佐酒还是下饭,随处都可以见到渣辣子的身影。

在一些地方方言中,渣辣子的这个“渣”字与“鲊”读音相同。有人说,渣辣子的正确写法应该是“鲊辣子”,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鲊”即是用米粉、面粉等加盐和其他作料拌制的、切碎的、可贮存的菜。也有人说,“渣辣子”写法没错,“渣”字有碎屑的释义,渣辣子的主料之一的苞谷粉,可以解读为苞谷碎屑,辣椒也是加工为碎屑状的。秦巴山区民间多写成“渣辣子”,而湘西民间有写作“鲊辣子”的,也有写成“渣辣子”的。孰对孰错?见仁见智!其实,“鲊”是加工方法,而“渣”是实物形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多东西是约定俗成的,入乡随俗,写成“鲊辣子”或“渣辣子”都不伤大雅。

在城口人眼里,渣辣子不仅仅是一道人人爱吃的食物,更是一种特色饮食文化的传承,每一道制作工序都是一段记忆和感情的延续。秋天辣椒成熟,是制作渣辣子的最佳时节,高山平坝乡镇山村的每家每户都会做上几大坛子,足足可以吃上一年。

做渣辣子的工序并不复杂,可要将渣辣子做好、做香,那就不太容易了。辣椒是渣辣子的灵魂,它的选取是制作渣辣子成败的关键。一般以白露时节后的城口红色土辣椒为佳,这种辣椒虽然个头小,但肉厚籽少,辣味十足,自带浓香,用它做出来的渣辣子自然色香味俱全。制作步骤是:先把地产的金黄厚苞谷磨成粉,再将土辣子用清水洗净,晾干,用刀剁碎之后拌入盐,可加适量香料。然后凭自己的口味喜好,在苞谷粉中加入碎辣椒,喜欢辣味浓郁,辣椒与苞谷粉比例可五五开,喜欢口味清淡,辣椒与苞谷粉比例可四六开。把碎辣椒、苞谷粉用酸盐水拌均匀之后立即装入扑坛、按紧,用干净的谷草或苞谷壳塞紧,再用竹篾块卡住坛口,倒置于在盛有清水的坛中,让其密封发酵。十天半月之后,一坛子略带酸味、香气扑鼻的渣辣子就算大功告成了。制作渣辣子也可用有沿的泡菜坛,原料入坛后上面铺上菜叶,盖上坛盖,坛沿注满清水密封。一般来说,用泡菜坛的效果不如扑坛好,泡菜坛制作的渣辣子存放的时间有限,因为渣辣子发酵过程中会产生气压,有可能将坛盖冲开空气进入坛内,也可能吸水过多变稀走味。扑坛密封效果好,吸水有度,渣辣子被封在坛内,几乎与外界隔绝,仅能靠着坛壁的微弱透气,为无氧发酵提供保障,使成品口味更醇更香且可长期保存。

一年复一年,城口人的生活在渣辣子的香辣味里慢慢流淌,欢宴远方的来客,渣辣子是首选,送别远行的游子,总会让其带一些渣辣子在身边。渣辣子里蕴含着难舍难分的家乡情结,它不仅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人们维系情感的纽带。

(作者系重庆市烹饪协会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