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远古生物 都在重庆再现

版次:005    2024年09月12日

双叉苗家鱼生态复原图

双叉苗家鱼(拟石科技制图)

长生黔江龙复原图

长生黔江龙复原骨架模型

灭绝近4.36亿年 这种鱼现身秀山

双叉苗家鱼为脊椎动物生命演化之树增添了原始的粗壮枝干

9月11日,来自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的消息,重庆秀山发现了已灭绝近4.36亿年的“双叉苗家鱼”,它以特异埋藏的方式被完好地保存下来,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有机会一睹数亿年前脊椎动物“远祖”的奇特面貌。

这一课题由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牵头,研究成果已在《古脊椎动物学报》(Vertebrata Palasiatica)上在线发表。

2022年9月,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联合中国科学院朱敏院士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Nature)上以封面论文的形式报道了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的发现,大大改变了对脊椎动物早期演化的传统认知,引起国际学界广泛关注。

为保护研究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作为工作承担单位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工作,先后发现了保存完整、数量众多、属种多样性极高的有颌鱼类及无颌鱼类。

“本次报道的盔甲鱼类双叉苗家鱼(Miaojiaaspis dichotomus gen.etsp.nov.),为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再添一新的无颌鱼类成员。”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矿产资源分院副总工程师陈阳介绍,研究发现,双叉苗家鱼属于盔甲鱼类中的真盔甲鱼类,具有真盔甲鱼类典型的细长中背孔与头甲侧线系统排列方式,其头甲侧横管末端呈现出二分叉的状态,种名“双叉”由此得来。

研究团队通过详细的比较解剖学研究,发现双叉苗家鱼和2022年登上《自然》(Nature)期刊封面的灵动土家鱼(Tujiaaspis vividus)关系密切,二者具有很多相似的特征,如中背管短、侧横管末端分叉等。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双叉苗家鱼与灵动土家鱼共同组成一个单系类群,被命名为土家鱼科(Tujiaaspidae)。“土家鱼科”已灭绝近4.36亿年,由土家鱼和苗家鱼两个属组成(两个属名均来自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它是继“涌洞鱼科”之后,重庆命名的第二个科级古生物分类单元,土家鱼科的建立为脊椎动物生命演化之树增添了原始的粗壮枝干。

双叉苗家鱼令人惊喜地保存了与头甲相连的部分身体,以及位于身体腹面两侧的成对鳍褶。盔甲鱼的鳍褶最早报道于Nature的灵动土家鱼,盔甲鱼通过鳍褶的摆动和收缩增加它的游泳能力,盔甲鱼成对鳍褶的发现为脊椎动物成对附肢起源的“鳍褶理论”提供了关键化石证据。“继灵动土家鱼之后,我们又在双叉苗家鱼中发现了鳍褶的存在,这可能代表着腹部鳍褶在盔甲鱼中广泛存在。在六千万年以后,正是这对鳍褶演化为了脊椎动物登上陆地的四肢,成为了脊椎动物称霸地球的‘左膀右臂’。鳍褶正是脊椎动物‘四肢的雏形’。”陈阳说。

同时,双叉苗家鱼的身体上还发现了一对纵贯身体的侧线,这是在盔甲鱼中的首次发现。侧线是存在于鱼类和两栖类身上重要的感觉器官,就如雷达一样,通过侧线脊椎动物能够感知外界水的流向、压力,探测周围环境和其他生物并快速做出反应。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主任朱敏院士表示:重庆对古生物研究十分重视,也很有成果。2022年,世界顶级学术期刊《自然》以封面论文的形式,报道了一个全新的世界级地质遗产“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这不仅让我们有机会一睹数亿年前脊椎动物“远祖”的奇特面貌,也让我们有机会去研究一些过去未知的演化信息,如颌的起源、偶鳍雏形等身体构型的早期演化,填补了“从鱼到人”演化史上缺失的初始环节,改变了世界对于生命演化的传统认知。

新重庆-上游新闻记者 陈竹 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供图

长生黔江龙

长了个鸭嘴

中国西南地区的第一个早期鸭嘴龙类恐龙,体长大约八米,四足行走

恐龙家族再添新成员,重庆“长生黔江龙”问世。它身长八米、四足行走,是目前发现的中国西南地区的第一个早期鸭嘴龙类恐龙,被命名为长生黔江龙。

2024年8月27日,国际知名SCI学术期刊《白垩纪研究(Cretaceous Research)》在线发表了题为《中国西南地区一新命名的晚期分支非鸭嘴龙科鸭嘴龙类:晚白垩恐龙动物群在东亚地区交流的证据》的学术论文,正式命名了重庆黔江正阳组发现的第一个新的鸭嘴龙类恐龙——长生黔江龙。

本次研究工作,由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主持,黔江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重庆市地矿局208地质队与国家自然博物馆、云南大学相关学者共同完成。

“这是一种植食恐龙,喙吻部宽扁,极像鸭嘴,故名鸭嘴龙。”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208地质队研究员代辉说,标本发现于黔江上白垩统正阳组地层,为一具部分完整且关联的鸭嘴龙类恐龙骨骼,材料包括了下颌、背椎、后肢、完整的腰带以及关联的前部尾椎。形态学和系统发育研究结果均表明其属于一类晚期分化的非鸭嘴龙科鸭嘴龙超科恐龙。

研究人员对黔江龙的体长进行了估计,大约长八米,并且为四足行走。目前已结合其他相近的鸭嘴龙类化石,对黔江龙进行了科学复原,让我们可以一睹黔江龙的模样。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徐星表示:“中国西南地区的恐龙化石发现主要来自侏罗系地层当中,白垩系的化石材料非常稀少。从2019年开始,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在黔江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化石调查发掘项目。2022年冬季,项目承担单位在黔江上白垩统正阳组的顶部发现了一具不完整且部分关联的鸭嘴龙类恐龙骨架,并根据这一标本命名了一个鸭嘴龙类恐龙的新属种——长生黔江龙。鸭嘴龙类是白垩纪晚期代表性植食性恐龙,对理解鸟臀类恐龙的演化和白垩纪陆地生态系统十分重要,已知早期鸭嘴龙类恐龙大多发现于亚洲,特别是中国的北方和蒙古南部,长生黔江龙是发现于中国西南地区的第一个早期鸭嘴龙类恐龙,其发现和研究有助于理解鸭嘴龙类的早期演化历史,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物地层学意义。”

代辉说,黔江龙是重庆第一个被正式研究命名的白垩纪恐龙属种,也是首个发现于中国西南地区的鸭嘴龙类恐龙。其一系列原始和衍生特征反映了从“非鸭嘴龙科鸭嘴龙类”向“鸭嘴龙科”演化过程中的形态学转变,系统发育分析也确认该类群处于鸭嘴龙科以外的进化树的较高位置。也就是说黔江龙是鸭嘴龙超科中非常进步的一种恐龙,虽然不属于鸭嘴龙科,但黔江龙跟鸭嘴龙科的亲缘关系很近。

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期,黔江正阳白垩纪恐龙化石保护研究工作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证实了黔江正阳是我国西南地区唯一的白垩纪恐龙化石集群埋藏地的地位,属于重庆市近年来继云阳之后在世界恐龙研究领域的又一个重大发现,具有极高的科研、科普和文化旅游价值。

下一步,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将组织力量继续加强对黔江恐龙化石的保护工作,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提升保护质量。同时加强化石产地的综合研究,探索恐龙化石的沉积环境及其古生态特征,力争在黔江地区建立新的恐龙动物群,进一步提升重庆市在古生物学术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

新闻名词

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

这是一个以远古鱼类为主的生物群,其中的鱼类多种多样,而且保存精美。在地质历史时期内,古生物的遗体形成化石并且较好地保存下来并不是一件易事。而“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中的4.36亿年前的远古鱼类,以特异埋藏的方式被完好地保存下来,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可以说,这个位于重庆秀山的“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是一个生命科学和地球科学的“无价珍宝”。

恐龙脊背上的城市

据悉,重庆市恐龙化石资源丰富,已在29个区县的70多个地点均发现恐龙化石线索,具有分布范围广、区域富集、数量多、种类多等特点,重庆也因此被誉为“建在恐龙脊背上的城市”。目前,重庆已发现世界级的重庆云阳侏罗纪恐龙动物群,命名恐龙新属种6个,串联了亚洲侏罗纪恐龙的演化历程,填补了世界恐龙演化史空白,并以取得的成果为基础助力我市首个世界级地质公园——云阳世界公园申报。

新重庆-上游新闻记者 陈竹 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