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跪在烂泥地对着上司磕头 装傻拒绝调兵镇压乡民

版次:009    2024年09月12日

《叠岫楼诗草校注》 (2014年版)

陈景星的信札及考中进士后烧制的茶壶(重庆市摄协副主席陈彤供图)

重庆市黔江区河滨长廊上的陈景星塑像

□铁笛

民国五年(1916年)春,一位古稀老人在上海余楼(今青浦区)寓所撒手人寰,结束了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生命的最后时刻,陪伴他的,没有亲人的哀嚎哭泣,只有寥落的数卷诗书。

他,就是一生清廉勤政、忧国爱民的土家族诗人官员陈景星。

川黔求学:我本纫兰人

陈景星(1839—1916年),又名其楠,字云五,号小(笑)山,晚年号武陵山樵,道光十九年(1839年)十月初十生于四川省黔江县白土乡朱家岩(今重庆市黔江区新华乡大田村),其父陈正远系酉阳直隶州衙书吏。

溯其根脉,朱家岩陈氏入川始祖为陈椿桂,明景泰初(约1450—1452年)由江西临江府清江县高坎子土地祠迁居酉阳宣抚司宣王里细水落罔岩(今黔江区阿蓬江镇细水三蹬岩)。后裔陈国聪因苦土司徭役,于康熙年间迁往黔江县白土乡石钟溪张家湾,故朱家岩陈氏非土著,而是客家。

陈景星自幼随父在州城生活。他聪慧嗜学,就读于龙潭镇龙池书院,师从著名诗人、史学家、经学家冯世嬴(字壶川)。年轻时的陈景星,像他父亲一样,不畏权势,刚直坦率,爱憎常溢于言表与诗文之间,文才名震巴蜀。他常以梅兰自喻,其《秋兰》诗云:“奇绝幽兰花,秋风不能败……我本纫兰人,兰言尤夙爱……始知高洁流,藏身原有待。不争春芬荣,独留晚节在……秋风其奈何,中霄空澎湃。”

科举时代的读书人,无不心存“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志向,读书做官成为首选,其次当幕僚,最不济才去教书或行医。陈景星不谙人情世故,时有“危言危行”冒犯州县官吏,以至于屡试不第,年近不惑尚未考取功名。

同治六年(1867年),科场失意的陈景星开始外出游历。他经酉水、辰溪、沅水,至湘西、贵州等地,浪迹江湖,寄情山水,随兴赋诗。

同治十一年(1872年),冯世瀛选陈景星诗作138首收入《二酉英华》,于卷首评注曰:“笔意清俊,翛然出尘,亦后来之秀也。”后经增删,又载入《蜀诗所见》。

光绪五年(1879年),酉阳从九品州吏曾炜(字乙垣)花钱捐了个县丞,分发贵州石阡试用。他邀陈正远同往谋职。陈正远心想:“久居酉阳,父子处境艰难。远走他乡,以期能有改变。”便欣然应允。于是,陈景星举家迁出黔江前往石阡。其间,他游学贵阳,课读于贵山、学古二书院,并以石阡藉应院试,中秀才,成廪生。光绪八年(1882年)秋,陈景星乡试中举,师从贵州按察使、名儒易佩绅(字笏山、子山,著有《函楼文集》等多部著作),从此学问精进。

滇粤从军:三千客路长

中举当年,陈景星即赴京会试,与日后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陈夔龙见面,与戴锡之、赵以炯等相识,在京成立贵州同乡诗社。次年(1883年)春,会试不第,陈景星返回贵州;秋,前往广西,拜望两年前已调百色直隶厅任职的曾炜。

光绪九年(1883年)十二月,驻越法军向山西发起攻击,中法战争爆发。由于中国驻越黑旗军、滇军、桂军将帅昏庸、怯懦,军纪涣散,互不协调,北宁、太原、兴化等地相继失守,法军进逼谅山。在此期间,法国远东舰队发动马尾海战,福建水师惨败。法国舰队趁势又攻打台湾淡水、基隆,浙江镇海,封锁台湾……东南海疆岌岌可危。1884年,陈景星投笔从戎,同年冬,随军赴云南。

不久,越南文渊、谅山相继失守,广西镇南关(友谊关)陷落,清廷起用年近七旬的老将冯子材率军御敌。光绪十一年(1885年)正月十三,陈景星奔赴广西前线,投身黄超群(字定侯)提督戎幕,希望能在金戈铁马中建功立业,寻求出身。

但是,腐朽的清政府却拿镇南关大捷和抗法官兵收复谅山的胜利作为乞和的资本,陈景星愤慨万端,写下《柳州送春》:“九十韶光老,三千客路长。吟因新病减,春比大军忙。战事成和局,归思切故乡。征途何濡滞,愁对乱山苍。”

驻桂期间,陈景星游历了南宁、柳州、桂林、江那等十余个府州县。站在柳州杨玉科(字云阶)祠堂前,陈景星吟诗吊祭这位在谅山之战中阵亡的白族将领,礼赞他临危不惧、舍身杀敌的英勇气概,对清廷的腐败和清军的惨败也予以斥责。

明末江苏常熟人瞿式耜、湖北江陵人张同敞因抗清在桂林被俘遇害,陈景星登上叠彩山,前往烈士殉难处,吊曰:“濒危百战保残疆,千古忠臣自不亡……我过空山频下拜,嶙峋石骨尚苍苍。”

从1885年秋至1889年春,陈景星随军辗转于广东、福建、浙江、广西、香港、澳门、海南等地。光绪十四年(1888年)八月初五,船行海口,遇飓风,同船官兵26人遇难,陈景星作《飓风行》记录了这次海难:“海堧终岁多风厉,居人愁台更愁飓……摧墙拔树怒未已,叱咤几使坤维顷……落叶阶前一尺深,芭蕉斜插邻家壁……船头人鬼廿六辈,一霎并命蛟龙宫……”

光绪十五年(1889年)夏,陈景星前往北京参加来年会试,未中,只好返回广州军中。光绪十七年(1891年)正月初二,他从广州沿珠江而上,经清远、连州、英德、乐昌、徐泷、宜章等地,途中游历长沙,经湘西取道衡湘,于四月二十四日抵达石阡家中,课读备考。

齐鲁做官:宦海无静澜

为贺慈禧太后六十大寿,光绪二十年(1894年),朝廷增开恩科。四月十二日,殿试揭晓,陈景星获三甲一百二十三名,赐同进士出身,授礼部行走,六月十九日,委治河赈灾差,久寓于济南。

“我生惯抱屈子愁,忍见哀鸿纷满目。”入仕前,陈景星对人民就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在《悯旱三首》中,对“不雨已三月”“禾黍困炎曦”的家乡深感“心中尤戚戚”,而“愿学李卫公,一寝龙宫觅。代作行雨师,瓶水马鬣滴。俯洒故乡地,山川舒涤涤”。与民共苦的思想溢于言表。他的《黄平行》《大水行》《哀小村》等诗,描述了水旱兵匪、天灾人祸中,川鄂湘黔劳苦大众在清王朝血腥统治和残酷剥削之下的血泪生活,更是淋漓尽致地揭露了晚清社会的腐朽、黑暗。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四月,继德国占领胶州湾,沙俄租借旅顺、大连之后,英国强租威海卫。1899年,陈景星摄篆文登知县,英国人伙同山东地方官员擅自扩大租界范围,陈景星就此向上司烟台道李希杰力争无效。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四月初六,李希杰等偕英国驻威办事大臣铎沃德所派之沙巡查,带兵前往鹿道口村埋界石。西武林村塾师于冠敬等召集上万民众武力抵抗,他们见到凡刻有“大英租界”字样的界石,便抡起镢头、大锤把界石砸碎,高喊:“找鬼子算账去!”沙巡查立即命英兵开枪,当场打死两个农民。民众见此,喊声震天,拼死追击英兵,战斗异常激烈。

此时,李希杰坐着轿子赶到现场,村民一拥而上,怒喊:“卖国的家伙滚出来!”李希杰躲在轿子里不敢出声。几名群众上前拖出李希杰,把轿子打翻在地。陈景星闻讯赶来,李希杰令他调兵镇压乡民,他跪在烂泥地上只顾装傻磕头。事后,陈景星“引咎辞职”,文登绅民却把他供奉于前明名宦孙公祠内。

光绪三十年(1904年),陈景星署兰山(民国初更名临沂)知县。初上任,他即集巨资修志,沂州知府宋梦槐想提用这笔款项,陈景星急忙组织人员在右军祠开局纂修。宋知府碰了钉子,心里不爽,就拿兰山一名县役出气,借故打了他一顿板子。陈景星也不示弱,独自一人步行到府衙要与他理论。宋梦槐听说他来,急忙避开,不与他相见。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陈景星改任日照知县。因在兰山有惠政于民,邻近的莒州有几百个强盗,四处抢劫,但他们相互约定,不许到日照境内去干坏事。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陈景星复任兰山知县,不久改任滋阳知县,适逢大病,冬月,即禀请开缺回藉。

陈景星入仕后,亲身体会到官场的腐败,民生的疾苦,列强的侵扰,深感“纷纭扰攘间,宦海无静澜”。一听到有官员贪赃枉法,他就感到头痛,一想起那些贪妄行为,他就感到心酸,陈景星始终秉持清廉勤政、忧国爱民的本色,不与贪官污吏同流合污。

申浦寓居:衰翁哭暮年

宣统二年(1910年)二月,陈景星由济南乘汽车到青岛,游历青岛、烟台,前往天津,会晤好友陈抱初、邓葆真、苏静皆等,商议刊行自己的诗集《叠岫楼诗草》。

同年冬,陈景星告归回乡,访朱家岩老家。时逢黔江“铁血联英会”发动庚戌起义,攻打黔江县城。遍地狼烟,兵荒马乱,陈景星只得离乡避居上海。

陈景星再次从上海返回朱家岩老家,是在1912年春。他访酉阳故友,游历小坝、龙潭等地,到恩师冯世瀛坟前祭拜。但兵匪横行,满目疮痍,田畴遍植罂粟,故园已面目全非,陈景星无处安身,八月,只好经湘西到武汉前往上海寓居。

虽已辞官归隐,但陈景星仍关注时事,心系苍生,每当他听说朝廷官员贪财牟利等丑闻,便以诗为矛,讽喻时弊。壬子年(1912年)元旦,夜雨潇潇,陈景星拥衾披衣,坐等天明,他发出“连宵夜雨急,能否洗干戈”的质问,祈望天下太平。袁世凯称帝,他写下:“民国完成故国休,年光似水去难留。料知旧苑笙歌里,别有寒鸦噪晚秋。”表达了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反对。

由于仕途坎坷,加上年逾古稀,陈景星寓居上海,怏怏不乐。他在《早秋》一诗中,感慨“秋”之早至,自己已到垂暮之年,目之所及,尽是“十里绿莎吹渐老,醉秋霜叶比花多”。十余年间,其妻妾儿孙及媳先后去世11人,特别是未及弱冠的独孙陈绳武病殁于济南,给了他最致命的打击。在兵戈满地的上海,陈景星思念故乡,感叹身世之遭迍,忆及死去的儿孙,徒留“衰翁哭暮年”。暮年的陈景星更加孤独、伤感,于1916年春在上海郁郁而终,寿年77岁。

末世荒乱,陈景星游学、应试、从军、做官,数十年间,足迹“由黔而滇而粤,南极琼崖海澳,西眺衡岳,还辙燕齐鲁豫……”行走半个中国。他一生命运多舛,诗作情真意切,感人肺腑,著有《养晦轩诗草》《叠岫楼诗草》。今仅存《叠岫楼诗草》,含壮游集、磨铁集、田居集、耄游集、沪滨集等15卷,诗800余首。他的诗题材广泛,思想深刻,风格沉郁顿挫,语言明白晓畅,意境清新隽永,对清末诸多关涉国家命运的重大事件均有反映。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魂兮归来,陈景星依旧是少年。(作者系重庆散文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