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10 2024年09月13日
□罗毅
假日,遇雨,人车汹涌。行走汉中,去拜将坛,走定军山,谒武侯祠,拜谒革命纪念馆……一入汉中城,见缝插针,时而西汉东汉,转眼三国鼎立,车过身又是红军来了。好一个乾坤颠倒,时空错乱,最大的感觉是“穿越”了一回。
一
不论当下美景,不说风物胜境,单就人文论,就让初来汉中者膜拜得无以复加。
西汉时期,汉中城固人张骞,奉武帝之命,两番出使西域,开辟横跨欧亚大陆之交通要道。艰辛备尝的外交官,成为陆上丝绸之路开疆者,中原与西域交往,使得两地经济、文化水乳交融。这是汉中的骄傲。
东汉以降,宦官蔡伦在封地龙亭,用树皮、渔网、竹子压制而成“蔡侯纸”。造纸术的诞生,成为古四大文明之首,为中国文化传播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纸圣”造纸的千古佳话,至今仍在汉中蔡伦墓祠景区经久相传。这是汉中的荣耀。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曰:“栈道千里,勇于蜀汉,使天下皆畏秦”。闻名于世的褒斜、金牛、陈仓、子午、米仓等栈道,自三千年前始,次第延展于汉中南、北山涧川谷之中,成为古代货运、驿站、铺递、关隘等政治、军事、经济的重要交通枢纽。这是汉中的荣光。
褒斜古道南端褒谷,有石门隧道。隧道内外壁及谷口南北山崖间,遗存摩崖石刻十三种,统称为石门汉魏十三品,其中汉隶大字“石门”“石虎”摩崖石刻,视为书法瑰宝,为后人临摹、景仰。这是汉中人文尤为耀眼的光芒。
至于汉中名贵的朱鹮,乃当今世界发现的唯一野生朱鹮种群,在陈忠实先生笔下,华美惊艳得无以复加;勉县武侯祠内,那一株亭亭玉立的古旱莲,拥有“植物熊猫”美称,因其珍贵、独特、秀丽,而成为“汉中市花”……
二
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次年,刘邦在汉中被项羽封为汉王。兴汉胜境中,刘邦以退为进,励精图治,选贤任能——萧何足智多谋,张良激流勇退,张骞凿空通西域,李固耿直为人臣……尤其是大手笔的拜韩信为大将,拉开楚汉相争序幕,最终建立西汉王朝。
汉中,汉家发祥地。
两千两百三十年后的五月,我与家人,拥抱汉中。挤过推前涌后的人流,冒雨走进古老而又年轻的拜将坛。
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在汉中“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史记 淮阴侯列传》),拜韩信为大将。坛场遗址,历经千年风雨,经多次修缮而“风雨不动安如山”。
迈过古色古香的汉阙大门,见辽阔的棋盘广场上,亭台水榭、烽火哨台、汉代石刻画像等建筑群,与苍翠园林景观交相辉映。
广场后方中央,呈秦汉时期覆斗造型的坛场平地而起。覆斗正中位置,“汉大将韩信”花岗岩塑像,巍然屹立。铠甲裹身的大将韩信,左手握宝剑,右手执将印,目视远方,英气逼人。
执大将印的韩信,忠心明主。史载“兵仙战神”上任后,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夺取关中,进而北伐东进,逐鹿中原……这位来自淮阴,曾受胯下之辱的将才,志盖群雄,纵横天下,被誉为“汉初三杰”“国士无双”,最终却因功高震主,惨遭杀戮。
韩信一生,集磨难、屈辱、辉煌、失意和悲惨于大成。其成与败、功与过、得与失,令人喟叹。虽距今已达2000多年之遥,因了韩信个人经历、事迹和与之相关的成语、典故,仍然多达数十条,如匹夫之勇、背水一战、四面楚歌等等,皆为世人学习、追思、仿效。
三
三国鼎立。汉中风云激荡。曹操两临汉中地。刘备驻跸古汉台。诸葛亮屯兵汉中,休士劝农,千古华章《出师表》……弹指一挥间,烽火散尽,遗存汉中境内的众多文物古迹,成为厚重人文的见证。
我们驱车勉县,下榻汉水之滨。
趁着夜色,来到清风浩荡、明月朗照的江边广场,见仿古沔阳楼高耸;听周遭乐音悠扬;悠闲的男女老幼,或散步、或跳舞、或游戏、或遛狗,灯光月影之下,一派和谐、安详景象。举目夜幕中静水流深的汉江,虹桥卧波,流光溢彩,熠熠生辉。
遥望汉江对岸,定军山十二峰峦,在月夜里若隐若现。那曾经在此隆重上演的金戈铁马大戏,可是余韵袅袅?
当年,智慧化身诸葛亮,呕心沥血,辅佐刘备创建蜀汉帝业。一代名相在汉中,屯兵八载,六出祁山,北伐曹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病逝五丈原,遗命归葬于定军山下……
次日上午,打卡保存完好的勉县武侯祠、武侯墓后,信步林木葳蕤的定军山主峰。越过那一道仿古山寨大门,驻足半山腰处的“神兵天降”大型石雕——八匹骏马,载着披坚执锐的蜀中将士,自西向东奔突。刹那间,仿佛金鸣鼓擂,战马嘶鸣,杀声震天。老黄忠在此跃马驰骋,施拖刀计怒斩夏侯渊,取得定军山大捷的故事,涌上心头。
离开勉县定军山的路上,金融职业所系,我记起了那一枚价值连城的古钱币——“传形五铢”真品,静静躺在汉中博物馆内。散发出浓烈古旧气息的钱币,精准告诉后来人:那时三国,各家自行铸币、流通使用,虽是战火连年,却不乏商贾往来、贸易融通。
“传形五铢”在汉中,是史上众多五铢币中最为特殊的货币,是三国金融融通流转的物证。
四
时间之车,驶入20世纪30年代。一杆红旗指路引,陕南红了半边天。
怀揣敬仰之心,虔诚走进汉中之南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把陕西乡党口口相传的“鄂尔款”(鄂豫皖的口音)在陕南转战斗争的故事,温习、复习、巩固、记忆。
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被迫退出鄂豫皖苏区,奉命向西转移。部队翻越秦岭抵达城固后,鉴于汉中盆地区域狭窄,加上当地连年旱灾,粮食歉收,大部队无法久留的实际,指挥员放弃了在汉中立足的打算。考虑到四川军阀连年混战,川北敌军兵力空虚,且回旋余地较为广阔,遂决定向四川发展。
从1932年12月始,红四方面军兵锋向南,相继解放四川通江、南江、巴中等县,逐步形成以通江、南江、巴中为中心,范围包括23个县政权、约600万人口的川陕革命根据地,队伍扩编至5个军、80000余人。
至1935年4月,两年多的时间里,红四方面军与川陕边区党和人民一道,在陕南、川北的崇山峻岭间,与国民党反动派川陕军阀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光辉篇章。
辞别纪念馆,我被纪念馆大门左侧山冈上的一处景致吸引。
广场之上,巨大的红旗造型背景墙前,有一尊栩栩如生的雕塑——巉岩之上,一匹前蹄腾空、后腿站立的银色战马,仰天长啸;马背上扎着绑腿的红军战士,头戴八角帽,腰挎驳壳枪,左手挽缰,右手高擎,仿佛正在指挥千军万马奋勇杀敌。雕塑台座上,镌有“何挺颖烈士永垂不朽”九个金色大字。
何挺颖何许人?汉中南郑籍共产党员、红军烈士是也。
1925年,何挺颖投笔从戎,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伐战争中担任团指导员。1927年9月参加秋收起义,协助毛泽东“三湾改编”。在井冈山斗争中,亲自指挥黄洋界保卫战,“一门迫击炮、一发炮弹退敌兵”的奇迹,就是在他的手中创造。可惜的是,1929年1月,在转战赣南的战斗中,何挺颖壮烈牺牲,年仅24岁……一代汉中俊杰,苌弘化碧,英名永存。
汉中开汉业,汉中多人杰。远古与今朝,璀璨人文,浩如烟海。
大美汉中,值得寻访,值得穿越。
(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