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10 2024年09月13日
□大木子
“什么时候上的山?建华兄。”“昨天,哎!重庆热,这里凉风绕绕,安逸。”在仙女镇碰见老熟人邵建华,他一下子点出了仙女山夏日的凉爽——风。
风,这仙女山调温的手,迎来了全国各地特别是重庆避暑纳凉的人们。
炎炎夏日里,在仙女镇的街头巷尾、东西南北,每一寸土地上都躺着一个“凉”字,这“凉”用山上的“风”在输送,山上的绿地、花草、森林、雀鸟虽处炎夏七八月份,却好似置身于山下三四月的季节,到处草碧天蓝、鸟语花香,特别那遍布的凉爽与惬意,使人们临夏如春、清凉舒爽,有人说这就是仙女山的魅力,这儿的仙女常化作清风陪伴在人们身边。
按常理,山高自然凉。我认为仙女山的凉似乎另有玄机,建华兄对仙女山情有独钟,当年他在区旅游公司当过副总,我便问他,山上的风从何来,这空气中流动的凉爽,好似原因特别。
“这种风,当然特别,不然,怎么会送你上青云?你找找吧!”他有些神秘又似在点拨。
看着旅游车、公交车及各种私家车,一辆接一辆,牵起线线在穿梭,络绎不绝地吞吐着如蚁般的人群,我以为是这些车这些人流动的风,可他们的风分明带着热气啊!他们倒是来找凉的、找那特别的“风”的。
仙女镇流行的羊肉火锅、豆花饭、土鸡汤,尤其是这夏季产出的嫩包谷及各种新鲜蔬菜,这也像是风呀,它们不仅招待着南来北往的游客,还把“新鲜、原生态、绿色食品”吹到全国各地。那种舌尖上的风看不见,却时时萦回在人们的食欲口味里。
仙女镇那色调优美、造型别致、风格各具的洋房、别墅、民居小区、商业楼盘,也是一种风吧!那些建筑与绿树的搭配,人居与自然的融合,仿佛处处打着清爽适宜的标签,每个窗口都吹拂着自然的元素,那个销魂的“凉”可谓睡在里边、玩在里边、吃在里边的生活天堂。七色花园、仙女天街、时光小镇、仙山流云,哪一处不是“风儿轻,月儿明,树叶儿沙沙响……”
仙女们的衫、仙女们的裙,直接转化着身于现实中姐儿、妹儿们的漂亮身材,大妈、老奶奶们也宽裙大袖、万分飘柔,至于仙女镇的爷们,老中青少都喜欢飘着文雅的衬衫、T恤等衣裤彰显轻松自在、休闲适宜,少有几个光膀子着膝盖裤逍遥于夜市摊上,尽情放下凡尘,品烧烤、嗨啤酒,让夜风在身上抚摸个够。
仙女山上的云、仙女山上的雨都带着风,它们幻化成诗、画,飘在仙女山人的窗口、阳台、月下,还有他们的梦里。
“站在仙女山文化接待中心,你选个角度试试,看千峰相围、泗水归槽,会有什么不一样的地理?”在一个老者的提示下,我突然看出了什么。
前方两公里外,不是有一个硕大的天生桥群吗?它正处四山相抱的中央,那些千万年的山势、雨势、水势,会朝着中间那个漏斗一样的地方流去,漏斗穿透到了地心,带走了泥沙,剩下的地质露出了喀斯特的风骨,溶蚀成了带有国际范的自然奇观,人们把这镂空的岩体叫“天生桥”,这天生桥实际是一个由三座形似石桥的岩体相互依连的桥群,人们赋予了它们漂亮的名字,叫龙桥。而此时水以瀑布、溪流等形式在桥下流淌,时而舒缓,时而湍急,继而又抑扬顿挫,如一曲“风”的歌唱、一曲“母亲的乐章”腾越在山谷。它被所有的人慕名、倾心,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参观、朝拜,它刮起了意外的“国际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它写入世界自然遗产,中国人把它当“重庆名片”的“靓丽风”。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儿的山也算高吧!平均1200米的海拔,集原始森林、草原、溶洞、溪流、瀑布于一体,有着险、秀、雄、奇、幽等众多景观特色,植被是西南绿色基因库的“宝藏”,水质是国家自然保护区一级水优良“标准”,空气中的负氧离子是重庆中心城区的100倍,而仙女流传的美名,就更是让人浮想联翩、夜不能寐。
是的,那云中仙女,那美丽而多情的仙女,谁不踮着脚尖仰望,而今仙女已经下凡,她已来到了人间。
好风凭借力,我要上青云,这是苏东坡的话吧!
仙女镇人,等来了“风”,这是他们前世今生的缘。他们眼光如风、思想如风、行动如风,张二毛家的荒草地流转变成了“芳草地”,李大狗家的柴山林变成了“雪岭仙山”,王幺妹家的石梁子变成了“富雅云庄”,教书匠传建银说:“过去的洪荒地成了如今的金山银山,过去的乡巴佬成了当下的城里人。”仙女镇人凭风而上,他们实现了“我欲上青云”的志向。
建华兄是当年开发仙女镇的第一批年轻干部,因开拓创新出色,他被调任市里工作了。前年退休后,平时就待在市里,夏日他便上山歇凉,冬日便来山上滑雪,对于山上一年一度的森林节、音乐节,他更是不想错过,他那颗年轻的心永不褪色。
“找到了吗?你寻的风。”建华又问。
“找到了,它哼着悠扬的曲儿,不仅在山上,还流在你我的心里。”我回答,并指了指那有水就有风的地方,一朵祥云边正冒出一弯新鲜的月儿,一半边清晖好像建华风中的嘴,把笑歪得老高。(作者系重庆市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