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今晚
版次:001 2024年09月17日
湖北黄州的苏轼雕像
中秋·奇观
中秋夜遇上“超级月亮”
今天,是农历八月十五。今年的中秋夜,天空将上演一场视觉盛宴——“超级月亮”。
什么是“超级月亮”?“超级月亮”在天文学上的准确称谓是“近点朔望月”。当月球处于近地点附近,又刚好是满月阶段时,月亮从视觉上看起来是最大的,故而被称为“超级月亮”。数据统计表明,“超级月亮”的亮度,也会比一年中距离地球最遥远的满月高大约30%。
中秋夜遇上“超级月亮”。今年的“超级月亮”与中秋满月几乎完美重合,这样的天文现象平均每60年才会出现一次,其罕见程度,足以让每一个仰望星空的人感到震撼与幸运。
中秋·历史
农历八月十五缘何叫“中秋”
中秋节,我们年年过,那么到底何为“中秋”?历史学者、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罗澍伟介绍,宋代吴自牧《梦粱录·中秋》中解释说:“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七、八、九三月是秋季,旧时分别称孟秋、仲秋和季秋,合称“三秋”。八月十五日,三秋正好过半,所以称为“中秋”。
罗澍伟认为,“中秋”一词或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周礼》中就有“中秋,献良裘,王乃行羽物”的记载,意思是说,仲秋八月,司裘之臣以良裘献给君王,君王则以鸟羽赐群臣。另据《礼记》:“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意思是说,祭祀太阳是在仲春(农历二月)的早晨,祭祀月亮是在仲秋(农历八月)的晚上。不过那时的中秋,还只是个时间概念,并无节日之意。到了魏晋时期,登楼临轩,酌酒赏月,逐渐成为习俗。直至唐代初年,中秋才开始成为约定俗成的重要节日。
宋代,中秋扩展成全民性庆典。水果上市,螃蟹新出,佳酿开坛,百姓饮酒赏月,不亦乐乎。路边商铺通宵营业,儿童彻夜嬉戏玩耍。
“千百年来,从祭月到牵挂思念、祈求团圆,中秋文化内涵不断丰富,成为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2008年国务院将中秋节定为法定节假日,让人们有更多时间品味中秋,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优秀民俗。”罗澍伟说。
中秋·古诗
读苏东坡 赏千年月
遥望月空,令人不免想到宋代文豪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脉脉温情。这位“月光诗人”缘何频频吟咏月亮,他又是如何过中秋的?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写道:“苏东坡是月下的漫步者。”故乡眉山的月、汴京的月、杭州的月,黄州惠州儋州的月……“月”被反复描摹,呈现出不尽相同的内涵与意趣。这些与“月”相关的经典代表作相当一部分出自黄州时期,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等。
在谪居黄州的4年多时光里,苏轼完成了从苦闷到释然直至旷达超然的转变,成就了飘逸洒脱的“东坡居士”。他笔下的月,既有对亲人的牵挂与思念,也有对自然的融入和审美,更有上升为对生命意义的审视与觉悟。
公元1080年,苏轼43岁。这一年中秋是他到黄州度过的第一个中秋。月下饮酒,形单影只,他发出“中秋谁与共孤光”的感叹。彼时明月高悬,但苦闷的情绪下,月亮仿佛被镶上了孤独、清冷的光。
“黄州时期,是苏轼人生自我剖析的反省期,也是他创作的巅峰期。”中国苏轼研究学会理事、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方星移说,面对第一次人生挫折,他脚踏实地、热爱生活,这一时期的诗词作品表现出他坚韧的品格和旷达的态度,显示了顽强的生命力。
《念奴娇·中秋》写“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翩然天地间,苏轼举起酒杯,抬头望月,热情赞咏了月光的美好和月宫的迷人,流露出对美好自由境界的向往与追求。彼时是公元1082年,苏轼迎来了黄州岁月里的第三个中秋。
在这一年,苏轼多次写月,以千古绝唱的“二赋一词”为最。《念奴娇·赤壁怀古》写“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表达了旷达的心境。从七月江上泛舟的《赤壁赋》到十月十五登岸履险的《后赤壁赋》,从“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到“人影在地,仰见明月”,二赋都以秋江夜月为景,以主客对话为体裁,可见明月与词人在天光之美、月影朦胧下,已融为一体。苏轼已然将无穷的天地为之所用,享受月色勾勒的梦境。
前有“水波不兴”“水光接天”,后道“江流有声”“水落石出”,苏轼江上泛舟、站在高耸入云的陡峭山坡上望月,在与月亮对话、与山川共鸣的过程中,神思飞越、精神自由,即使面对人生的未知之旅,他亦幡然、快活。
就此,月亮真正照亮了苏轼的天空。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月亮是重要意象。苏轼笔下的月之意韵丰富了中秋佳节的精神内涵。”山西省作协副主席、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王春林近日在黄州采风时谈道。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