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10 2024年09月18日
□文猛
一
见证中国人最美丽的爱情,莫过于天空中那一轮圆月。不管是爱情的主婚人“月下老人”,还是太多的诗词歌赋,美丽的爱情几乎都是在月亮的见证下演绎。
赞美月亮的歌实在太多,但我觉得最美、最诗情画意的当数20世纪40年代诞生在云南的《小河淌水》,一首被国外称为“东方小夜曲”的歌曲:“月亮出来亮汪汪,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哥像月亮天上走,哥啊,山下小河淌水清悠悠……”
乘着歌声的翅膀,踏着美丽的月光,我来到《小河淌水》的源头,来到歌声最先飞扬的地方……
深街幽巷,小桥流水,青瓦白墙,泥壶清茶,云南大理给人的就是这样一个让心静下来的背景。
守着这份难得的宁静,把脚交给木船,让心划向洱海,让眼望向星空。
月亮升起来啦,静静的夜晚,静静的心灵,月亮就在这样的心境中升起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在这片远离家乡远离烦恼的月光下,忘记了银行的欠账单、孩子的成绩单、医院的体检卡、股市的涨跌线、爱情的红灯闪……
二
洱海不是《小河淌水》的故乡,因为那最美的月光,注定《小河淌水》的故乡封面一定在大理,《小河淌水》的故事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
走在歌声飞扬的弥渡,走上月光宁静的山岗,凝目头上那轮月光,对着皓月沐浴心中的爱情思念,对着小河呼唤心中的爱情向往,我们相信爱的讯息会被小河的流水带到遥远的地方,那美丽的爱情就会踏着亮汪汪的月光,涉过清悠悠的小河,向我们走来……
走进《小河淌水》的源头——音乐歌舞之乡弥渡,才知道这是个有着多么深厚传统的音乐乡土,就像在一眼深井里舀出的一口甜泉,注定在这片乡土会出现音乐的极品——
关于弥渡,在祖辈们语言的河流之上,“丽江粑粑、鹤庆酒,到了弥渡不想走”的谚语成为大家吃丽江粑粑、喝鹤庆酒、长留弥渡的心理导航。花灯之乡密祉,很早就有“十个密祉人,九个会唱灯。才进密祉坝,处处闻歌声”的传说。元宵节的夜晚走进弥渡,圆圆的月亮挂在天空,密祉山村沉醉在一片月光和音乐的海洋之中。各村花灯队到家家户户唱门户灯,主要唱折子戏和花灯歌舞。人们席地而坐,围圈观看,沐浴着洁白的月光,幸福地融入剧中的故事和音乐之中。从天黑到月亮偏西,无论走到哪个村庄,大地上都是鼓乐声喧,丝竹不绝。
三
从小在弥渡县密祉乡长大的尹宜公,童年时的一个晚上,他仰望月光朗照的夜空,一种熟悉的歌声在村庄唱起来:“月亮出来亮汪汪,石匠手提(石锤)进深山,夜晚听着豺狗叫,白天只听石锤响叮当;月亮出来亮汪汪,货郎奔走进山冈,望见月亮想起娘,加快脚步赶回乡。”清悠的旋律,美妙的意境,朦胧的情调,连同那皎洁的月光,唱到了尹宜公的心里,《小河淌水》最初的旋律在心中朦胧升起……
在民歌和山歌的土地上长大的尹宜公,18岁时以优异成绩考入云南大学,很快成为进步音乐活动中的活跃成员。那是1947年春天一个晚上,云南大学“南风合唱团”的华明邦用“啊”音在反复地唱一个故乡山歌的曲调,那是尹宜公太熟悉的旋律,美丽的旋律把他带回到故乡美丽的月夜、深山、森林、清风,带回到故乡蜿蜒流淌的小河,一下唱醒了尹宜公心中那些遥远的朦胧的音乐种子。思念故乡的激情,倾诉恋人的深情,向往美好生活的豪情,浪花一般冲击着尹宜公的心海,给了他前所未有的音乐创作灵感。歌声散去,同学们散去,少年时代萌生的音乐种子在心中落地生根,尹宜公在云大会泽院前走来走去,反复琢磨,反复吟唱,反复修改,他开始在旋律上填写表现爱情主题的歌词,用《月亮出来亮汪汪》作为歌名,他自己为旋律和歌词感动,连夜敲响云大《教学唱》主编江鹜的寝室,江鹜拿过曲谱,低声哼了两遍后,几乎是喊出来:“这首歌太美了!”江鹜建议歌名用《小河淌水》。
《小河淌水》用尹宜公的笔名“赵华”在《教学唱》民歌专辑上发表后,就像小河淌水一样,流向远方。歌声很快在云南流传开来,跟着到北京参加了全国民族歌舞会演,又在布达佩斯世界青年联欢节上演唱,《小河淌水》传向国内外。
走进今天的弥渡,到处都可看到“《小河淌水》源头——音乐之乡弥渡”的大型广告牌,不是浮躁的炒作,而是一种面向世界的自豪宣扬,这是歌声飞扬的源头。
(作者系重庆市万州区作协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