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柱古城坝土司城 秦良玉练出抗清铁军“白杆兵”

版次:009    2024年09月23日

□黄玉才

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悦崃镇新城村是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境内的古城坝土司故城遗址,见证了600余年石柱土司制度的沧桑历史。

悦崃古镇,有神奇的石碉楼,有最美的民歌,有沧桑的南宋土司故城,更有神奇迷人的田园风光。那里民风古朴,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是远离城市喧嚣的世外桃源。寺院坪的香米曾为皇宫贡米,驰名中外。

初秋的一天,我们再次走进这座曾为石柱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土司故城,解读隐藏在深山林海里的这部传奇史书。

秦良玉在此练出一支“白杆兵”

悦崃镇是宋代“川盐销楚”古盐道上的人文风情古镇和土司故城,古镇内的土家断头锣鼓、轿夫号子远近闻名,被列入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镇位于石柱县北部,与湖北利川毗邻,原名悦来,取《论语》“近者悦,远者来”之意,取名悦来场,后因各地重名太多,故改名悦崃,是一个隐藏在大山深处的千年古镇。

悦崃境内的云集山,曾是香火繁盛的佛教圣地。自唐代以来,先后建起了千江寺、变装寺、海会寺、花园寺等18座庙宇。每逢农历六月十九庙会节,善男信女便络绎不绝,是川东著名佛教圣地。“东蜀名区迎南洞,南宾胜境云集山”,便是古人对此地的赞叹。

值得一提的是,悦崃镇完整保存了大量土司文化遗迹,同时保存有下店子南宋古桥、清乾隆时期的马氏宗族祠堂、清代土司峒寨和石碉楼群等遗址。枫香坪碉楼,则是黄水国家森林公园的一道亮丽风景。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朝廷建石柱安抚司于新城村古城坝。此后,传承600余年的世袭土司制度,成为石柱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明末清初,石柱女土司、抗清英雄秦良玉,曾在此地“桃花马上请长缨”,练出一支震撼五岳、令清军闻风丧胆的“白杆兵”。明崇祯皇帝召见,赋诗四章表彰秦良玉的抗清功绩,发出了“蜀锦征袍自剪成,桃花马上请长缨。世间多少奇男子,谁肯沙场万里行”的感叹。

古城坝见证600余年土司兴衰

悦崃古城坝南宋土司城遗址,今存石刻石联“世系清之汉朝将军甲第,苗裔遗于石柱巨族人家”,是当年辉煌的写照。

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明朝置石柱安抚司,隶属重庆卫,授马克用宣抚使,世袭其职,这便是传承600多年土司制度的开启。同年,马克用奉诏征讨“九溪十八峒”,乘士兵离境之际,苗兵联结散毛峒突袭南宾,占领县城,烧了官舍,杀了县佐。马克用闻警回师,苗兵撤走。从此,马克用将安抚司由悦来水车坝迁入南宾县城(今南宾镇狮子坝)。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南宾县因地小无益,其属乃废,撤销南宾县,部分地区并入丰都县,置南宾里,并在今丰都县江池镇设巡检司,其余县地划归石柱安抚司管辖,编为三里十甲,隶属重庆卫。自此,石柱安抚司始理民事,统掌行政、军事大权,成为一个政区,悦崃镇古城坝成为故城。

位于悦崃新城村古城坝境内的下店子南宋古桥,见证了巴盐古道的沧桑。此桥长约30米、宽近2米、高10米,桥两边用青石板做栏杆,历经多次洪水考验,仍显出它的古老苍劲。桥墩上刻有龙头、栏杆柱子刻有石球,人们称其为“青龙桥”。石板桥整体宏伟壮观,长条石铺面,石雕精细美观,桥体保存较为完好。

随着县城迁移,土司故城衰败,仅存故城遗址、马氏源流碑、古墓群、碉楼、古道石桥、古民居、客栈和新场老街等古迹。

青石碉楼为土家民间军事建筑

青石碉楼是悦崃古镇的亮点,现存枫香坪、新场长岭碉楼、作坊碉楼,大多建于清代和民国时期。碉楼是一种以军事防御为主要功能的多层塔式土家族传统乡土建筑,大多建于高山之巅,据险修建,蕴涵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土家族民俗,是研究清代石柱土家族民俗的实物资料。

隐藏在沧桑岁月里的10余座碉楼,以其坚固的构造、巧妙的设计、精美的雕刻、多用的功能,成为巴渝碉楼中的奇特建筑,是悦崃镇土家族历史文化的代表。由于建筑位置与主人的个人生活背景、人文修养以及富裕程度的差异,悦崃的每座碉楼都有不同的特色,沧桑青石镌刻着浓浓的乡愁。

碉楼在川东俗称“箭楼”,用条石砌成,源于两晋南北朝时期。当时五胡乱华,长江以北汉人结寨自保,始建碉楼。现尚存的羌寨、福建客家人土楼,都是汉人碉楼的衍生。据重庆市民研专家何智亚先生考证,清朝及民国时期,武陵山区时局动荡,匪患严重,因此乡绅们纷纷修建碉楼以自保。

悦崃古镇清代和民国时期所建10余座碉楼,分别在枫香坪、新场、潘家坝、何家堡、元岭冲和中冲等地,大部分是青石建成,也有的碉楼上部是土筑成的,不过这些土墙碉楼当时使用糯米等材料修建,非常坚固。

枫香坪的“永固楼”有400多年历史,长12米、宽8米、高6楼有余,在碉楼的四角上方有4个向外突出的雉堞(也称暗堡),每个小小暗堡可容纳3人,每个暗堡有近10个朝下的射击孔,平时塞实避风避弹,暗堡脚下还有活动石板,可向下砸石头。碉楼前,古人用过的石火盆、石水缸等静静躺在院坝一角,昔日的辉煌与繁华,早随风吹雨打去。

长岭碉楼又名新场碉楼,位于悦崃镇新城村星光组新场,小地名长岭,建于民国初期,由石碉楼和木房组成,通长66.65米、通宽17.1米,总占地面积1314.72平方米。其中,石碉楼由46层条石砌成,现仅存石框架,其楼板与屋面已无,顶部有瞭望台(角堡),墙体上有射击孔。碉楼前有一土家木房,为土家吊脚楼形式,一楼一底。碉楼与土家木房外有围墙封闭,围墙为土砖砌成,通高2.5米。新场碉楼上方不仅有4个暗堡用于抵御进攻,楼内还修有一处延伸到楼外的地道。地道修在底楼处,长60余米,出口处为一水井。当年,被困在碉楼里的人,既可通过地道取水,又可利用地道逃生,这是民国初期独具特色的土家民间军事建筑群。

据新场张树德老人介绍,新场碉楼主人陈善斋是个能干的女人,乐善好施、智力超群。为防范土匪抢夺,陈筹资1300多大洋,于1929年开始修建碉楼。1930年,当碉楼修到一大半时,方斗山土匪刘安邦带着300多人前来抢劫。本以为对付孤儿寡母如探囊取物,不承想陈善斋组织家人及长工等60余人,躲进碉楼据楼抵抗。刘安邦攻打一天一夜未能得逞,只好悻悻而去,可见此碉楼固若金汤。

作坊碉楼位于悦崃镇新城村金台组,为石木结构,悬山式屋顶,五楼一底,铁皮包门,面阔三间11.8米、进深两间7.1米、通高16米,建筑占地面积107.38平方米。碉楼条石厚40厘米,有小窗户和枪孔,楼顶前墙左右各有一碉堡(望台),屋顶有石栏杆(仿城墩),因年久失修,碉楼内楼板已毁,屋面青瓦已坏。该碉楼建于民国二十年,由作坊主人冉启木修建。

石刻文字充满时代沧桑感

时光流逝,抚摸着碉楼上布满岁月余温的沧桑青石,淡淡的人文清香迎面扑来,充满时过境迁的沧桑感。随着历史和时代的变迁,那些巧夺天工的碉楼沧桑之美,以及耐人寻味的传奇故事,无疑会一直留存在人们心中。

青石碉楼传承优秀的历史文化。每座碉楼大门都有石刻文字,碉楼大门是建造时的重要部位,大门的门框由厚度达30厘米以上的整块青石砌成,高大厚重,是整座碉楼的关键部位,要承受炮火枪弹的攻击。除雕刻花鸟草虫图案外,每座碉楼均石刻对联,包含建筑、风水、民俗、文学艺术等信息,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民俗价值,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从每座碉楼的命名上,可以解读建造者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具有很高的人文价值。枫香坪“永固楼”,作坊碉楼“娱萱别墅”,长岭碉楼“永庆安全”,均能品味出传统文化根植于民俗土壤里的人文情怀,成为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新场老街,位于悦崃镇新城村星光组新场,在石柱至西沱的城北古道上,依山而建,南北走向,垂直分布于山坡上,全长约100米、宽约3.3米,共9个平台164级阶梯,总占地面积2330平方米。街道为条石铺成,两侧分布土家特色吊脚民居建筑群,穿斗式梁架,悬山式屋顶,吊脚木栏杆。在老街入口下侧约20米处原有一牌楼,后毁,仅存构件“圣旨”,长1.55米、宽0.95米、厚0.23米,其中部刻有“圣旨”,阴刻楷体,四周海水云龙纹图,外两侧刻有手握兵器的将军。另在其左侧溪沟上有一石拱桥,上刻“长岭桥”。据《石柱县志》记载:“新场,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建场,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后衰废。”新场老街为当地特色建筑,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

(作者系重庆市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