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关,生命书写的传奇

版次:010    2024年09月23日

□王永威

杨柳关,位于重庆市开州区三汇口乡。这个名字,如同一曲悠扬的旋律,在历史长河中回响。它不仅仅是一个地名,更是一段厚重的历史,一段用热血和生命书写的传奇。

杨柳关,这个古代关隘的名字,洋溢着诗意,让人联想到元代诗人全晋《赠月经历》中脍炙人口的诗句:“杨柳丝丝不系鞍,送君容易别君难。”然而,当我怀着遐想踏足这片土地时,却发现四周的山川间,早已没有了杨柳依依的景象。

在我的记忆中,杨柳关与婀娜多姿的杨柳树紧密相连。古书记载,杨柳关的得名,正是源于昔日山梁上漫山遍野的繁茂杨柳林。这里,曾是西魏时期西流县的疆域,为了抵御来自开江(今四川省达州市开江县)、宣汉(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的盗贼和土匪的侵扰,当时的县令便在此地设立了一道关卡并建有“哨楼”,并赋予它“杨柳关”这一富有诗意的名字。

关卡的大门两侧,立柱上镌刻着“兵备三千铁甲,地连二百雄关”的霸气对联,这不仅揭示了此地地势险要,也凸显了杨柳关在军事上的重要地位。这副对联,仿佛在诉说着杨柳关曾经的辉煌与荣耀,让人不禁对这片土地充满了好奇与敬畏。

杨柳关不仅承载着古代的军事辉煌,更与近代中国革命的烽火紧密相连。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红军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色山川,一片被红军烈士热血染红的神圣土地。

站在杨柳关的隘口,环顾四周,险峻的山势与茂密的草木交织成一幅宁静的画面,但在这宁静之下,却埋藏着当年红军激战的痕迹。时光荏苒,战争硝烟已散去,历史的记忆却深深烙印在这片土地上。

1932年底,红四方面军在总指挥徐向前的领导下,从陕北挺进四川,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1933年10月下旬,四川军阀刘存厚、廖雨晨和刘湘的增援部队共8个团,对川东游击军和红四方面军进行围追堵截。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川东游击军派出第二支队长王波为代表,前往宣汉与红四方面军取得联系。总指挥徐向前亲自接见了王波,并迅速派遣红九军副军长许世友率领七十三团和红四军二十八团前往南坝、上峡一带增援。在南坝镇下八场文家祠堂,许世友与川东游击军司令员王维舟等人共同商定了作战方案,随即发起了马立爪、黄石、圣墩寺、七里峡(现重庆市开州区杨柳关至上峡一带)等系列战役。

1933年10月27日,川东游击军与红九军七十三团在黑天池、罗家湾、杉冒尖(现分别位于重庆市开州区三汇口乡的分水村、杨关村、小江村)和七里沟一线,以杨柳关为中心,展开了正面佯攻与侧面迂回的战术。他们向退守至杨柳关至七里峡一带的敌军发起了总攻,并在杨柳关口与敌军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经过三天三夜激战,敌军见四面八方红旗飘扬、炮声隆隆、喊杀声震天,顿时陷入混乱,不顾一切争相逃命,有的跳岩、有的跳坎,伤亡惨重。我军乘胜追击,直至高桥关,与川东游击军一同消灭了转战四年多的国民党军队。

据当年参战的老红军回忆,此次杨柳关、七里峡战役,红军和川东游击军以阵亡近100人的代价,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如今,杨柳关至七里峡一带的山头沟梁上,仍依稀可见当年红军战士的坟墓、激战后的枪弹壳、战壕、练兵场和作战工事等遗址,它们无声地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后来,在我对杨柳关战役的深入研究中,一个疑问始终萦绕心头:红军在攻克杨柳关后,为何没有乘胜追击,直捣开县(今重庆市开州区)和万县(今重庆市万州区)?

有一天,当地的一位乡间长者向我娓娓道来一段关于杨柳关的传奇故事。这位老者告诉我,红军在杨柳关取得胜利后,本欲乘胜追击,扩大战果。为此,他们派遣了四名侦察员进行敌情侦察。侦察员们在夜幕掩护下展开行动,在夜色朦胧中,他们看到关道出口处,有两名身穿红衣、身高惊人的士兵正手持钢枪,守卫着关口,阻挡着他们的去路。从远处望去,关口处似乎布满了戴着红头巾的士兵,埋伏在崇山峻岭中。侦察员们急忙返回红军指挥部所在地,向指挥员报告:“敌兵在关口处埋伏了大量的敌军,火力强大,建议放弃追击。”指挥员听完汇报,眉头紧锁,陷入了沉思,最终选择了放弃乘胜追击。

时间流转,历史的面纱逐渐揭开,当年的迷雾也随之消散。原来,侦察员所描述的红衣士兵,不过是谭家山和瓦子坪道路两旁挺拔的枫叶树。朦胧的月光洒在繁茂而硕大的枫叶树上,远观之下,仿佛就是埋伏在丛林中的敌兵,从而引发了误传。这一切,不过是一个流传至今的传说。

后来我了解到,红军之所以没在杨柳关大捷后立即追击,背后的真正原因是处于战略上的深思熟虑。当时,川东游击军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他们必须前往南坝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共同北上抗日。这次会师,不仅是力量的汇聚,更是战略布局的优化。会师后,川东游击军被改编为“红三十三军”,这支新生力量在抗日战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继续书写着英勇篇章。

杨柳关战役虽然已经过去多年,但它所承载的革命精神却历久弥新。杨柳关一带至今仍流传着当时的歌谣:“红军打下杨柳关,干人(穷人)心里好喜欢。土豪吓得钻洞洞,刘湘哭得喊皇天。”这首歌谣不仅反映了当时民众对红军的拥护,也揭示了杨柳关战役在民众心中的重要地位。这片翠绿的山川,浸透了烈士的鲜血,埋葬着烈士的遗骸。杨柳关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革命精神的永恒象征。

在今日的杨柳关,昔日的战场遗迹仍依稀可辨,红军战斗留下的战壕、练兵的演武场,以及红军烈士的无名墓,皆隐没于浓密的森林之中。透过层层叠叠的绿意,仿佛能依稀回想起当年红军战士英勇抗敌的壮烈场景,似乎能听见那激昂的号角,感受到那炽热的革命激情。

山峦起伏,林荫蔽日,蜿蜒的小径上新建的三座亭台若隐若现,山间鸟鸣声声,苔痕斑驳,一片宁静祥和。杨柳关上的烽火与战歌虽已远去,但那段悲壮的历史,红军战士用生命守护的这片土地,如今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杨柳关这个名字,早已超越了军事要塞的范畴,成为一段历史的见证、一段红色的记忆。在这里,我们得以窥见中国革命的艰辛历程,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无畏。

立于杨柳关遗址之前,我不禁沉思:是什么力量驱使着那些年轻的战士义无反顾地投身革命?是什么信念让他们在生死关头依然坚守信仰?答案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民族独立的渴望、对人民幸福的追求!

(作者单位:重庆市开州区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