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重庆,邮差是个不错的职业

虽然异常辛苦,跑一趟成都可保一家5口一月温饱

版次:009    2024年09月24日

1906年,重庆海关。

□杨耀健

清末,中国信息传递仍依赖古老传统的邮驿,官办驿站和民营信局承担了政府和民间的邮寄服务。

当时在重庆,邮差是个不错的职业,虽然异常辛苦,但跑一趟成都可保一家5口一月温饱,从业者趋之若鹜。

1

洋人“客邮”业务惊动朝廷

1840年起,近代邮政在英国兴起,并很快传遍欧洲。它实行普遍服务,方便公众用邮。它在中国有一个更形象的名字——客邮。

西方列强在鸦片战争后,借五口通商,纷纷在中国设立各自的邮局,引入本国的邮政章程,并发行各国的邮票,称之为“客邮”。他们从各通商口岸不断向内地扩张,收寄华人和洋商信件。1863年,英国人赫德应聘出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负责人)后,向清政府提出按西方办法办理邮政的建议。此后,赫德再三催促清政府早日兴办邮政,获得朝廷批准。

1866年12月,海关总税务司在北京、上海、镇江、天津海关先后设立邮务办事处,兼办邮递业务。次年,赫德公布了邮件封发时刻表和邮寄资费,但收寄范围限于使馆文件和海关本身公私信件。

从1868年1月开始,海关兼办邮政,在天津收寄外侨的信函是第一个阶段,允许民用。第二阶段是海关试办邮政,将西方国家的方式方法引入中国,开始实践,使之与中国国情相适应。海关邮政的开办,打破了几千年来中国传统的通信模式,利用火车、轮船等先进交通工具,提高了邮件运行速度,并仿照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开办包括快信、包裹、汇兑等多项邮政业务。

海关试办邮政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发行邮票,便于计费。1878年,上海海关造册处,以大清皇室的象征蟠龙为图案,印制了一套三枚邮票,图案相同,颜色不同。

在海关试办邮政18年后,1896年3月,总理衙门奏请光绪皇帝扩充海关邮务,改为正式的国家邮政。由此,大清邮政官局成立,清代国家邮政诞生,聘任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兼任总邮政司,邮政仍由海关管理。

大清邮政于1897年2月20日正式营业,以通商口岸为中心,依次向内地扩展。

2

重庆是全国35个邮界之一

1891重庆开埠,英商重庆转运公司私自设立递信机构,发行利川公司邮票。同年,英商开办了重庆信局,1893年发行商埠邮票,图案为重庆南岸觉林寺报恩塔。重庆信局首任局长是英国人施约思,邮路仅限于长江沿线开放商埠,如宜昌、汉口、南京、上海等地,因邮费贵,客户主要是外商和华商,一般人还是依靠民办信局。

重庆信局办公处设在海关内,地点在朝天门糖帮公所。早年重庆的经济中心在下半城,因靠近码头而日盛。英国的毛呢、花纱,日本的五金器材、味精,美国的颜料、油灯,印度的香料、首饰,在密如蛛网的交易所内交割。各类汇票、银票、账单、清单,在多如牛毛的钱庄里兑现、结算。此后重庆海关在白象街修起大楼,邮政随迁,但始终都在下半城。

1897年2月20日,按朝廷规定,各地海关邮务办事处一律改为“大清邮政局”,中国的国家近代邮政由此诞生,重庆信局改为大清重庆邮政总局。

根据《大清邮政开办章程》,全国划分为35个“邮界”、5个“副邮界”,重庆拥有的区域地位,使之成为全国35个邮界之一。从这一天起,山城民众有了使用官办邮政机构传递信件的条件。春寒料峭,邮局门外有人燃放了鞭炮。

重庆邮界管理的范围很广,除重庆外,还有川东地区,以及贵州遵义、云南昭通等地。

重庆海关负责人由英国人好博逊担任,海关高级职员大多是洋人,历年担任主管税务司职务者,英国人占一半以上,其余来自法国、德国、丹麦、西班牙、挪威等国。邮政不是海关的主营业务,但是好博逊相当重视,指派洋员具体负责。

重庆海关邮局的业务分为两个等级,第一级为政府公文和急件,第二级为普通民众的信件和军队需要转运的物资。重庆海关邮局初期开办明信片、书籍、货样等业务,也经历了兼办、试办、开办三个阶段。

重庆海关邮局利用了官方的驿站。此时驿站设置比以前更多、效率更高、更成体系。驿站管理分中央和地方两个体系,地方驿站归各省按察使管理,具体落实到各府、州、县衙门。

重庆海关邮局利用了水运系统。重庆成为长江上游航运中心,航线下游可达宜昌、汉口、南京、上海;上游可达泸州、宜宾、乐山。还有嘉陵江航线,可辐射川北、陕西。海关邮政利用挂旗船或民用船捎带邮件。

在没有水路的地方,只有靠陆上传送。重庆海关邮局的邮差,平时都是徒步投递邮件,投递紧急公文才能骑马。遇到恶劣天气或山高水远的目的地,邮差非常辛苦。所谓的“八百里加急”,是清代最快的传递重要公文的标准,一昼夜传送800华里,这个速度现在看来不算什么,当年却是非常让人吃惊的。

3

邮差每月跑一趟可保全家温饱

成都至重庆的邮政运输,是四川邮区的重中之重。成渝两地的官道被称为东大路,本是古代驿道干线,历代官府在沿途均设有铺和驿。清代15华里设铺,30华里设驿,铺有铺丁,驿有驿臣,送公文、传政令、递邮件。

东大路全程约800华里,沿途设有5驿、4镇、3街、72场,共计10站。民信局和海关邮局发送的邮件,均由人力挑运,分为昼夜兼程班、一日白班、三日白班等,每一班邮件运输,都有限时完成的规定。

按老规矩,成渝两地间的加快邮件,送达时间为五天五夜。随着商业对信息和销售的要求,这个速度不能满足客户需要,多次有商家上门提意见,要求改进。

1909年春季的一天,四川海关邮务长英国人里齐,指派英国籍邮务官克定做队长,率领一队邮差挑运着多袋快班邮件,从成都管理局启程,一齐快步向东前进。出发前,克定对邮差说,只要大家努力干活,早到目的地简阳,他将发放奖金。

东大路沿途食宿服务业十分兴旺,尤其是场镇、驿、铺所在地,客栈、饭馆、酒馆、茶馆格外集中。以前到达一个场镇,邮差都要搁下邮件担子,到茶馆、烟铺休息一下,然后继续赶路。这次英国邮务官克定虽也允许休息,但时间有限,大约一刻钟。

这一队邮差连续步行9个小时,走到距成都120华里的简阳。证明了加快步行速度后,每小时能走13华里,成都至重庆全程800多华里的快班邮运时间,可在三天三夜内完成。四川邮务长里齐据此规定,以后成渝昼夜兼程快班,限三天三夜完成,超时扣发薪金。

笔者搜集到19世纪末一位官办邮差的老照片,由于年代久远,有些细节已比较模糊,但这位邮差号衣上的“陕西邮差”,以及前后邮包上的“西安府至兰州府”“西安府至平凉府”字迹仍清晰可辨。靠着邮差的双脚和扁担,相隔千里的亲友可以互通音讯,以解思念。当然,这名邮差不是直接从西安走到兰州,他会传递到下一个站点,由另外的人继续运送,像接力赛一样。

邮差如此辛苦,有多少报酬呢?参照麻乡约1920年的力资,重庆至成都11到12天,客户付款13元,行内提账1元,力夫实得12元。重庆至昆明45至46天,客户付款47元,行内提账1元,力夫实得46元。重庆至贵阳15至16天,客户付款17元,行内提账1元,力夫实得16元。

根据物价资料,1920年一个五口之家,全年伙食费132元,每个月平均11元可维持生计。当时一个标准家庭的贫困线,定为每月收入10元以下。这样算来,邮差每月跑一趟长途,即可保证全家温饱,难怪从业者趋之若鹜。

4

想入“大清邮政局”必须英文过关

1906年,清廷设立邮传部。重庆海关邮政总局仍由洋人当家,华人担任次要职务,做一些辅助性的工作。

重庆海关邮政总局的档案几乎全是英文,便于洋人管理。重庆与上级海关,以及其他地区日常公务上的联系来往,均用编号英文公函、半公函和英文密码电报。海关订阅的中国报纸,每期都由华人职员简要地译成英文,用打字机打好,分送给邮务长、副邮务长、会计长、监察等阅读签字。会计部门日常上账均用英文表格登记核算,各种定期报表,也用英文编辑汇报。职员每天签到,也使用英文签名。因此,但凡想考入“大清邮政局”的华人,英文必须过关。

1909年,重庆海关邮政总局辖邮局40处,代办所267处,在母城主要街区设置了信柜,即邮筒。旧时的通信机构,逐步为近代国家邮政所取代。

1911年5月,清廷邮传部大臣盛宣怀与海关多次交涉,达成邮政脱离海关由邮传部接管协议。朝廷设立邮政总局并在各省分设管理局。正在交接中,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覆灭,大清邮政改名为中华邮政。海关结束了兼办、试办、开办约50年的邮政历史,将业务全盘移交给北洋政府。交接工作历时5年,至1916年邮政业务彻底脱离海关,正式形成了中国独立自主的邮政体系。

重庆海关邮局改名重庆邮政一等局,1919年脱离海关,搬迁到太平门顺城街(今邮局巷)。聘请英国人查理·曼为首任邮政局局长,拨库银150万两为开办费。按英国邮局格调,修建了一幢青砖邮政大楼及若干附属楼群,外围及沿江用清一色的青砖筑围墙与外界隔开。从此,重庆邮政开始另起炉灶。

(作者单位:重庆市政协文史研究会 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