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有座建在鹅卵石上的城市

版次:010    2024年09月24日

蜿蜒长江穿城而过,江津城区风景如画

□庞国翔

江津位于重庆市西南部,因地处长江要津而得名。江津城区西、北、东三面临江,南靠艾坪山。生活在这城里的人每天都能感受到长江的波宽浪急和奔腾不息。闲时可出南门,登上艾坪山,一览被滔滔长江环抱的津城风采。

1

江津城很有趣,长江流经这里被扭曲成一个“几”字,因而此段江面也称“几江”,江津城就在这“几”字内,所以又被称为“几城”。明代文渊阁大学士、工部尚书江渊有诗云:“几江形势甲川东,山势崔巍类鼎钟。岚静天空青嶂耸,雨余烟敛翠华重。”

江津城有许多独特的风景线,最让人难以忘怀的还是江津城的鹅卵石,这里堪称鹅卵石之城。在早前,城里的公路是由大大小小的鹅卵石铺成,一些居民区的房墙由鹅卵石筑成,城中的水井由鹅卵石砌成,公园里的花台由鹅卵石镶成。民国版《江津县志》记载,江津的古城墙也是由鹅卵石夯筑而成……总之,在江津城里,除了三面临江的街道,繁华热闹的中心城区也随处可见鹅卵石的踪迹。城在长江边,城在山脚下,鹅卵石多,就地取材,用它来砌墙铺面搞建筑,省钱省事,美观实惠,有特色有风格,而且墙壁坚硬。

2

江津老城边上,原来有一个乡叫琅山乡,乡域将县城包围了一半。不过,现在琅山乡已不在了,全是城区了。但琅山这地名还在,成了一个小区。

此处为何叫琅山?就是因为鹅卵石多的缘故。《琅山乡志》第三篇“地理篇”载:“(琅山)系古代河流冲积而成,满山卵石,俱有色彩,每当烈日横空,闪闪发光,映入眼帘,满目琳琅,故名琅山。”《江津县志》“建置志”93页载:“琅山乡,位于县城南郊,东西两面紧邻长江……从高垭分出建乡,以当地一小土岗遍地卵石如珠镶玉嵌得名。”这些记载不仅说明了琅山的得名,还说明了在长江之滨的琅山,不仅鹅卵石数量多,而且这些鹅卵石具有“闪闪发光,满目琳琅”“如珠镶玉”的特点。这些鹅卵石圆润如玉,所以才有了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琅山。

在古代,琅山还有两个名字——石子山和聚宝山。两个名字的意义很容易理解,石子山指的是此处鹅卵石一般的石子堆积成山。聚宝山指的是这里有很多如珠似玉的宝石聚堆成山峦。清道光《重庆府志》“山川”篇49页载:“江津聚宝山,即石子山,在县南安门外,脉自博来,迤逦千里。风气葱郁。”清乾隆《江津县志》卷二“地理志·形势”篇载:“聚宝山,即石子山,多圆石,在县南安门外。自播发脉,迤逦千里。风气凝萃,古今卜葬者多发祥。”此外,清代嘉庆、光绪及民国版《江津县志》也有类似记载。这些记载,除了说明此处有珠玉一般珍贵的宝石外,还说这里是一块风水宝地。

3

近年来,江津城不断向艾坪山方向拓展。这个原来的滨江小城由清闲变得热闹繁华,那些原来由鹅卵石铺成的马路早已变成了水泥路或炒油路,高楼大厦代替了低矮窄小的鹅卵石街巷。除了临江的街道和公路外,城市中心基本已不见鹅卵石的踪影。

前些日子,艾坪山正搞房产开发,一直向山上延伸,一座座小山丘被夷为平地。工程车拉着一车一车的弃土往外运,奇怪的是运出的泥土很少,而更多的是鹅卵石。艾坪山上的小山丘怎么会有这么多鹅卵石?

长江流到江津被扭曲成“几”字形,通常的说法是地壳运动使然,或者因地震或者因长江河床被泥土沙石淤积造成河流改道。《重庆市志·地理篇》载:北宋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以来,宋、明、清年间在重庆市区、璧山县(今璧山区)、江津县(今江津区)、綦江县(今綦江区)等地曾发生地震。地震导致或促成了艾坪山的形成或升高,“几”字形河道在这里慢慢形成。可这样设想:几千年或上万年前,长江正常流过这里,后来因地壳运动或者地震,隆起了一个艾坪山,江水只得绕山而过,形成“几”字,这也许是艾坪山上鹅卵石堆积成丘的原因。

还有另一种说法,江津城里的鹅卵石不是因江河流动而产生,而是史前火成岩在亿万年的地壳隆起和沉陷作用下发生摩擦、碰撞和滚动而产生。所以,才会出现这种即使在峰峦高地上也会有鹅卵石的奇特现象。

4

江津多奇异的鹅卵石。在城区三面临江的绕城公路下,是宽窄不一的河滩,上面铺满了大大小小、五颜六色的鹅卵石。特别是在江津长江大桥北岸,河滩可达数百亩,上面的鹅卵石更是丰富多彩。在这里,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来自重庆中心城区、四川内江等地的奇石爱好者,他们在河边寻觅采石,仿佛在搜寻万里江水冲刷后留下的一颗颗光彩夺目的璀璨宝石。在江津的油溪、白沙、几江等江边集镇,一批奇石爱好者还建起了奇石馆。

江津区奇石协会原会长余仲祉说:“江津的鹅卵石,画面优美、纯朴自然、纹理清晰、颜色鲜艳、千姿百态、寓意深远……”他还告诉我:“江津长江段有一种鹅卵石,质地坚硬、肤细润泽。用它加工成的玉器非常漂亮。国家有关部门已正式将它命名为江津玉。”

著名诗人泰戈尔说:“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深埋在江津城里城外、江里江边的鹅卵石,是否承受着千万年孤独,然后翻腾而出,亲吻阳光五彩纷呈的折射。(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