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宫火锅是重庆火锅绕不过去的一个存在 ○在重庆火锅历史上,汉宫创造了许多第一

重庆火锅 70多年前也可换锅底

版次:009    2024年09月25日

几十年前的土灶老火锅

□林文郁

说到老重庆的火锅,人们总会把“日暮汉宫吃火锅,家家扶得醉人归”这句话挂在嘴上或写在书上。其实,这是当时著名的汉宫咖啡厅的广告语,常常见诸于各种报刊。

这句广告语很有来头,它是化用古诗的意境,令人玩味,原诗句出自晚唐诗人王驾的七言绝句《社日》。这首诗,写出了当时在春社里亲朋相聚筵席后,个个喝得酩酊大醉时的欢乐情景。用它来演绎当时如日中天的毛肚火锅馆的热闹场面,应是十分贴切的。

说到汉宫咖啡厅及其毛肚火锅,自然会提及它的老板周游。

1 老重庆口中的那个“广东人”

周游,是老重庆人口中的那个“广东人”。

世居的重庆人,大多为“湖广填四川”时由外地迁徙而来,原籍主要是江西、湖北及湖南。三代以前移民来重庆的广东人虽然有,但不多,大多住在渝中半岛的下半城,被称为“土广东”,说的是客家话。几代传下来,他们已成世居的重庆人,方言也是重庆音的广东话了。他们的这种腔调,连抗战时来重庆的广东人也听不懂,不知所云。

抗战时期,由于大量经商、逃难的人们来到重庆,他们大多喜欢以原籍聚居在一起,彼此有个照应。于是在重庆下半城,林森路上的储奇门至太平门一段大约300米的街面,聚集了很多的广东人以及广东人所开的店铺,重庆人称这段街面为“广东街”。

周游早年毕业于黄埔军校,喜欢经商,后弃戎入商,在重庆商圈混得风生水起。周游曾任重庆市商会执行委员兼总务组长,1939年被指派担任过重庆市商会驻滇全权代表。抗战胜利后,周游认为迎来了发展机遇,于是在1946年5月21日,创办了当时重庆唯一的高档咖啡厅汉宫。

汉宫咖啡厅的地址在民权路当时的“精神堡垒”边上,这个位置是城市中心、热闹之地,咖啡厅就位于街边一栋老房子的二楼。

汉宫开业时很热闹,在多家报纸上都打了广告。1946年5月21日迁移重庆的《南京晚报》上的广告用大字写道:“汉宫咖啡厅今日开幕。”然后写出经营范围“冷饮、咖啡、牛奶、西点”和地址“民权路精神堡垒”等等。

精明的周游很会造势,在开张头一天已有铺垫。5月20日的报纸已提前广而告之:“请注意,汉宫咖啡厅明日开幕”,接着不忘“吹嘘”一番:“地点适中,设备精致,据山城首屈一指;灯光柔和,音乐曼妙,开渝市空前创举”。

开业不久,精于商业运作的周游在市面毛肚火锅店相对粗糙、简陋的情况下,或许也想更多赢利,于是将咖啡厅也用来卖起了毛肚火锅。于是,多家报纸的广告中就有了经营“鲜洁毛肚”的内容。再后来,更有了“汉宫鲜洁火锅毛肚”的文字出现。

正因为其来势迅猛、影响很大,各种报纸也开始不断报道汉宫咖啡厅及其毛肚火锅。1946年11月10日《国民公报》报道:迩来冰店顾客大减,汉宫已改售毛肚子,因而关照者倒也不少,心心生意,似大逊于前。

1946年12月20日《新蜀夜报》报道:入冬以来,茶馆与咖啡店之生意,顿形萧条。纪功碑侧以卖冷饮著名之“汉宫”亦改营汉宫毛肚。

2 汉宫火锅创造多项第一

周游经营的汉宫起点很高,创造了许多第一。

首先,它是重庆第一家火锅与饮品、西餐相结合的高档咖啡厅。正如它的广告所说,其最早经营的是“冷饮、咖啡、牛奶、西点”,再增设毛肚火锅,可以说是中西结合的最佳范例。其实,早于汉宫,重庆著名的心心咖啡也经营毛肚火锅。但它是分开的,即正厅依然经营咖啡及西餐,毛肚火锅却是在屋顶的楼面单独经营。其主要经营者也不是咖啡厅老板田氏兄弟,而是心心咖啡厅的几位堂倌集资在经营。

其次,它是当时重庆火锅中第一家更换锅底的商家。当时“重庆人吃毛肚喜欢吃前面客人用过的锅底(汤汁),取其味道浓厚”,但汉宫却每次都主动更换锅底。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高尚、新鲜、清洁,绝不让后来的客人吃上一锅客人留下来的残剩锅底。“重庆当时最好的一家毛肚火锅餐馆,是位于‘精神堡垒’附近的‘汉宫’,一切设备和服务都很现代化,对每一桌客人主动供应新起锅底,价格也不太昂贵。”这是自贡老人、后到台湾的易劲秋老先生在《漫谈四川四种名小吃》中的回忆。

汉宫还有一项操作很特别,即在一家餐馆中,同时出售咸鲜味的什锦火锅与麻辣味的毛肚火锅。看广告“汉宫火锅秋季贡献:什锦火锅 鲜洁毛肚”便知,什锦火锅属一锅煮,煮好后端上桌供客人食用,而鲜洁毛肚即毛肚火锅。它的这种经营形式,几乎成为后来重庆鸳鸯火锅的早期形态与最早示范。

汉宫的装置、设备在当时也是第一流的。正如其广告所说“地点适中,设备精致,据山城首屈一指。灯光柔和,音乐曼妙,开渝市空前创举”一样。其所用的锅,不是铁锅而是精致的小铜锅。弹簧沙发的座椅也“非常舒适”。不仅在吧台设有公用电话,冬天还放置增温用的火炉,使大堂“温暖如春”。当时的座机电话是稀罕物,而汉宫的电话却是公用的。最有意思的是,居然有客人利用其电话“煲电话粥”,让旁边想打电话的人干瞪眼:“汉宫之公用电话,生意颇佳,男宾女士争相通话,甜言蜜语,高声朗诵,毫无顾忌,食客大饱耳福。”

汉宫也是当时刊登广告最多的一家。汉宫创立后,在不同的报刊上几乎是连续刊载,且广告词也朗朗上口,便于记诵。除常被人们引用的“日暮汉宫吃毛肚,家家扶得醉人归”外,其他如“舞罢汉宫吃毛肚,人生得意须尽欢”“晚来天欲雪汉宫热,咖啡西菜毛肚任君择”等等。

仔细翻阅1950年以前的发黄和破旧的史料,我们看到,以毛肚火锅为名头的火锅店凤毛麟角,而在四年多的时间里、在多家报纸上不停以“毛肚火锅”或“火锅毛肚”刺激各阶层市民眼球的,只此汉宫一家。所以,在重庆毛肚火锅的发展史上,无论如何,汉宫都是值得大书特书一笔的。

3 汉宫贵为“山城首屈一指”

汉宫“贵”为“据山城首屈一指”“开渝市空前创举”的咖啡厅,且有“暖气绕厅、电话打爆”之景象,却去经营“全未为小布尔乔亚以上阶级的人注意过”(李劼人《漫谈中国人之衣食住行》)的毛肚火锅,让下里巴人的毛肚火锅登高堂入雅室成为阳春白雪,以俗博雅,更趋“高尚化”。这在当时以简陋环境加兼营其他饮食的毛肚火锅店而言,汉宫无疑是提高了毛肚火锅的档次、氛围和名声。而在当时,人们的普遍认识是“毛肚店新开的越来越多,但据一般食者比较结果,还是以‘汉宫’和‘临江仙’两家为最清洁”,在那个时代,“清洁”二字即可见其具有的档次。

由于汉宫不时的广告轰炸,在其名头响亮的同时,毛肚火锅也叫得巴巴响了。如1947年1月15日一家报纸刊登了《十分兴旺是火锅》的报道,说其他行业都萧条了,唯独火锅还很兴旺;又如1947年11月9日这家报纸又刊出了《毛肚西施生意好》的报道,说的是1947年底一家毛肚火锅生意特别好的消息。从另一个角度说,至少是让坐咖啡厅的“小布尔乔亚以上阶级”了解和知道了毛肚火锅;或者说,靠毛肚火锅为号召,汉宫在扩大毛肚火锅名声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知名度、取得了骄人的业绩。有当时的媒体报道:汉宫毛肚子馆之女招待,应酬雇主态度可人,闻每人月薪为六十万元,另可分小账,估计每月收入总有百余万元,公教人员望尘莫及。

如果不是与众不同,汉宫不会引起报刊及大众的注意,收入也就不会好到连公教人员也望尘莫及的地步,也不可能撑到1950年初才“遁形”。

在汉宫,还发生过一些趣事。那时,重庆的报童特别多,而他们又时常穿梭于各大餐馆之间。于是,比较讲究的汉宫就想禁止报童出入,这下就惹怒了以此为生的众多报童。有一天,他们相邀来到汉宫大门前,高声谩骂店主周游。汉宫先是堂倌出面制止,报童却越骂越凶。于是周游气势汹汹出来呵斥,以为可吓退报童,却不想报童们根本不吃这一套,不仅开始辱骂周游,还砸碎了汉宫几扇玻璃窗,周老板只好悻悻退去。好在周老板的一位朋友,也是汉宫的常客出面,收购了报童们当天所有的报纸,“事情才告解决”。

现在,人们看到某火锅馆有女服务员穿戴旗袍,以为稀奇。其实,汉宫早就上演过类似的“旗袍秀”。为招徕顾客,汉宫招聘了四位女招待员,穿戴绿色灯芯绒旗袍,并佩戴胸标。她们“应酬雇主态度可人”“多系少艾之年,施朱涂粉,每含羞侍客,一笑嫣然,春生汉宫也”,非常有气质,为汉宫增色不少,颇得客人青睐。当然,她们的报酬也不菲,正如前面所述。

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后,汉宫还继续经营过一段时间,即使到了20世纪50年代初,都还在以“天府名肴,汉宫毛肚,应时上市”刊登广告,并配合政府,及时恢复营业,推出了“特备解放餐,为人民服务,每份一千二百元”的菜品。

(作者系重庆火锅协会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