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边有座九龙寺

版次:010    2024年09月25日

九龙寺

九龙寺

□李秀玲

(一)初访,寺庙原在鱼鳅浩

九龙寺,位于重庆市九龙坡区黄桷坪九渡口,位置比较偏僻,许多人都不知道,在长江边还有这么一座寺庙,历经岁月的风霜,几经损毁,几度兴复。

九渡口老街一直走到底,经过江边的一个大坝子,爬上一坡石梯,有一块空地,这就是九龙寺所在地。

空地前有一方小小的放生池,池中有座观音像,是从河北请回来的汉白玉观音。池里有信佛之人放生的金鱼,活蹦乱跳地游来游去。放生池旁有一棵树干挺拔、枝叶茂盛的菩提树。

再往前走几步,有一条小径通往寺院后门。红色的围墙边栽了一排佛肚竹,门外就是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顺着铁轨走了一百米,九龙寺现任住持释朗澜指着一根高高的线杆告诉我,今后寺庙的扩建大概就到这个位置。

寺庙门在空地的右边。释朗澜在这里当了18年的住持,对寺庙里的每一尊佛像、每一块石碑、每一个文物都了如指掌。破损的石碑,经历了人间风风雨雨,有些字迹早已模糊不清,他拿着一块抹布,把石碑上的字抹了抹,碑文上的字迹颜色变深后,部分可辨认。他用手指着,一个字一个字念出来。从碑文中可见,九龙寺所处地名字原来叫鱼鳅浩,地理形态应与南岸龙门浩相似。因长江凡有回水沱之地,皆称为浩。碑文上还有关于旧时的乡绅邻里、民俗风气的表述。

(二)由来,唐宋初建明清兴

据释朗澜介绍,九龙寺建寺时间不详,无据可考,但从出土的文物来看,在唐宋应该有雏形,兴盛于明清。因供奉关羽,香火旺盛,旧称老关庙,庙门上曾有一副对联:“有心保汉祚,无力取吴钩。”也曾改名为观音庙,后因地处九龙滩九渡口,有九条龙望月之像,改名九龙寺,也称九龙禅院。

华岩寺住持道坚法师在书中曾写道:百年前寺宇气势雄伟,殿堂巍峨,占地面积约7.3亩,建有山门、大殿、二殿、三殿、藏经楼、钟鼓二楼等建筑。寺院最兴盛时,有大小殿宇40余间,供奉各类佛像50余尊,寺僧20多人住锡(注:意为僧人在某地居留)。

寺院周围古树参天,登上寺庙高处远眺,九曲长江尽收眼底。每月的初一、十五,寺院香火旺盛,人流如织,前来烧香祈福的信众要在山门外排起百米长队。人们曾说“九龙烟火传天下”。

旧时坐船经过此处,仰头看岸上红墙肃穆,庙堂庄严,江水滔滔中尽显古刹巍峨,过往之人皆合十参拜,祈求诸事平安。

(三)修复,一改旧颜香火盛

上个世纪50年代,寺庙被毁,原寺院建筑格局全部被破坏,寺僧被迫各自返乡。

2000年,寺院在九龙坡区政府支持下,恢复为宗教活动场所。2004年,21岁的释朗澜被佛教协会推荐到九龙寺当住持。他16岁在华岩寺出家,最初是重庆佛学院、华岩寺已故方丈星月大师的侍者,后来当维那(luo)(佛教的执事)。听说他要到九龙寺,华岩寺几个僧人与居士执意要与他一起过来。

刚到九龙寺时,周围一片荒凉,寺庙破旧不堪,殿宇均为石棉瓦搭建的危房,摇摇欲坠,佛像毁坏严重。释朗澜带领僧人和居士,同甘共苦,日夜劳作,清除泥泞和野草,修整道路和围墙,通过募化和政府资助等方式筹集资金,对部分毁塌的殿宇、佛像、石碑、佛堂进行修复,新建了大悲殿、龙王殿、观音殿(大悲阁)、斋堂、寮房等殿堂楼宇,对外开放。

如今寺院的占地面积已达到4000余平方米。僧人有7名,服务信众有42人。寺院一改颓废旧颜,晨钟暮鼓悠长,经声不绝于耳。

随着九龙寺香火日渐兴盛,已将复建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老关庙殿、报恩塔、蘭若精舍、碑林以及江边摩崖石刻纳入计划并向区政府提交议案,将九龙寺完善为庄严、宏伟的佛教活动场所。

(四)遗存,临江镇水佑苍生

九龙寺现发现石碑3通,浮雕石刻造像4块。

3通石碑位于现寺院大殿檐下,时代基本确定为清代,两块为告示碑,石碑呈长方形,青石质;另一块为功德碑,碑文基本可识。

4块石刻造像系宋代四立人造像。是20世纪80年代修建大殿宝殿时地下出土,雕刻细腻,造型精美,神态威严,保存完整,大小一致,均为武士形象出现,是难得的精品。

另有清代男生相观音石刻一尊,保存完好。

寺庙外右侧,有一前足破损的石狮子。该石狮子造型憨态可掬,雕刻手法精美,狮背上有个大大的中华结,寓意中华民族团结,这在狮子的雕塑中极为少见。是在甲午战争后,当时寺庙老主持寻石匠雕刻广东狮一对,后其中一个打烂后被江水冲走,现仅存一个。

民间有谚语“大水冲了龙王庙”,龙王有镇水的功能,寺院又处于长江之滨,故九龙寺第一殿是龙王殿。位于龙王殿左右的青龙白虎,也是属于不可多得的艺术品,雕刻精美,栩栩如生。

如今,九龙寺已纳入九龙半岛的整体规划中,复原修建进程正在稳步推进中。相信九龙寺历经一路峥嵘,必会展露古寺新貌。

(作者系重庆市南岸区作协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