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关,英雄的摇篮

版次:010    2024年09月25日

雁门关

□徐文峰

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

我是在仰慕英雄、崇尚英雄中长大的。“狼烟急,虏骑猖。人臣安可坐消亡”的李嗣业、“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岳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的戚继光都令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利用假期,我去了一趟山西代县。这里有“得雁门而得中原,失雁门而失天下”的神奇雁门关,还有一马当先、于百万军中斩敌首的老英雄“老令公”杨业。

1.魂牵梦绕杨家将

小时候,我被《杨家将传》的故事吸引。

雁门关,我来了;老令公,我向您鞠躬来了。

代县,古称雁门郡,历为州、郡、道县治所,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因时间匆忙,我们没有停留,而是直奔雁门关下。

“天下九塞,雁门为首。”雁门关的历史可追溯到西周时期,万里长城建起后,雁门关便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它北距塞外高原,南屏忻定盆地,地势险要,关山雄固,素以军事要冲闻名。

北宋初年,雁门关是宋、辽(契丹人)激烈争夺的战场。家喻户晓的“杨家将”的故事就发生在雁门关一带。

匆匆走过边贸街,在雁门关大道醒目处,我眼前一亮,那是老令公“杨业”的塑像。老英雄披盔戴甲,两眼炯炯,横刀立马,英姿挺拔。《宋史·杨业传》载:“杨业,并州太原人。……业幼倜傥任侠,善骑射,好畋猎,所获倍于人。”

公元980年,杨业任代州刺史。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三月,辽国十万兵马攻打雁门,老令公杨业大喝一声,手持金刀,威风凛凛率部杀出城门,宋军士气大振,喊声冲天,契丹军丢盔弃甲,仓皇而逃。杨业驻守雁门关八年,因惧怕“杨无敌”威名,辽人始终不敢犯境。

2.雁门关神奇见闻

赶到古老沧桑的雁门关城门前,旁边立着一块一平方米见方的细砂石石碑,石碑上阴刻着“雁门关”三个繁体字,紧邻的左边还有一块石碑,蓝色楷书字体印着“世界文化遗产 长城—雁门关段”几个中英文大字。城门两边刻着一副对联:“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彰显了雁门关的“九塞之首”地位。

从旁边楼梯上到雁门关“长城”,眼前豁然开朗,清凉的风拂面而来。

雁门关上游人如织,来到瞭望一角,民俗村及古色古香的房屋尽收眼底,翘角上的铜铃随风叮当作响,似乎在述说遥远而沧桑的过去,告诉游客“一座雁门关,半部华夏史”。

健谈的导游手指雁门关下,绘声绘色地向大家讲述“杨家将”大破天门阵的故事:那时,辽国萧太后一时兴起,请来高人相助,在雁门关下摆下天门阵,再次兴兵挑起战火。杨家将四代十三人擂响战鼓,跃马沙场,威风八面,穆桂英一马当先,勇破中阵,逼杀韩昌;杨五郎斧砍萧天佐;杨宗保枪刺苏阿庆。天门阵土崩瓦解,主帅萧天佑狼狈败归北辽。

伫立城墙迎风处,我们“两眼向北看塞外”,近处竹浪翻滚,鸟语花香;向远眺望,塞外高原山山起伏相连,远山如黛,林木青翠欲滴。山顶上一座现代的高压铁塔雄踞其上,高压拉线清晰可见,延伸至远方,多么壮丽的河山……

3.邂逅老令公后人

听着英雄的故事,缅怀着英雄,我们去茶舍小坐,令我高兴的是,朋友向我们引见了“杨家将”的后人,代县政协副主席杨梁远,交谈中得知他竟是老令公第三十八代后人。

杨梁远,1.7米的个子,古铜色的脸色,样子像上马定乾坤的武将;谈话有条有理,像提笔安天下的文人。我迫不及待地讨教杨家将后人情况,杨梁远告诉我:老令公后人遍布全国各地。在代县城东18公里的枣林镇鹿蹄涧村建有“杨忠武祠”,全村900多人,基本上都是杨家将后代。在梁山好汉中排名第17位的青面兽杨志、岳飞的得力干将杨再兴都是老令公的后人。他还说:“代县这一块,杨家将的后人习武者已经寥寥无几了。”

雍熙三年(986年),杨业、潘美率西路军杀出雁门关,初战告捷,迅速占领云州、朔州等地。然而由于东路军的溃败,宋军形势逆转,最终在陈家谷口遭到辽军的包围。杨业为了减少伤亡,提出避实就虚、诱敌歼灭的战术,遭到监军王侁的责备,认为杨业畏惧避敌。杨业无奈,遂率部孤军出击,在兵刃死战中,身受重伤,最终被俘。但杨业心向宋国,宁死不屈,绝食三日而亡。后被追赠太尉。

告别了杨梁远,告别了杨令公老英雄,我们回到雁门关城下。

蓝天白云下,恰逢一群小学生身着校服,手拿礼仪小五星红旗,正精神抖擞地赶往雁门关,他们手中的五星红旗鲜艳夺目。

回望“中华第一关”雁门关,回望连绵雄奇的塞外高原,我吟起了“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迈诗句。

雁门关,您是英雄之城,更是英雄的“摇篮”。

多想再看看雁门关,想想雁门关,听听雁门关英雄的故事……(作者系重庆市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