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曾经有家“飞鸿堂”

版次:010    2024年09月26日

飞鸿堂刻字店的字号印章

飞鸿堂刻字店的字号印章

黄笑芸的书法

□王小迟

重庆曾经有家飞鸿堂,听这名字,好多人都误以为这是一家武馆,或者是哪家“操扁掛”的打打行,其实是文化人的殿堂。

江南有西泠印社,西南有飞鸿堂印社。西泠印社在杭州,飞鸿堂在渝州(重庆)。

飞鸿堂的来源已久,查资料得知,在清雍正年间,有一位治印高手叫汪启淑(1728年~1798年),这位老先生著有“飞鸿堂”印谱一书。

到了清乾隆年间,另一位学者、藏书家、校勘家陈仲鱼(1753年~1817年),在所写论印的书籍中,有一句“飞鸿堂上惯留宾”,其中又提到飞鸿堂。

重庆的飞鸿堂印社,20世纪20年代就有了,最早在民国路(现在的五一路)重庆市京剧团那个位置(当年叫王爷庙),有一家刻字店,取名飞鸿堂刻字店,飞鸿堂里有很多刻字高手。飞鸿堂刻字店的字号印章,均是“带卍字格花边加梅花”,手工刻制很费时,制作繁缛,这种工艺现已失传!

民国时期的重庆飞鸿堂刻字店,聚集了很多金石高手,能工巧匠。因而刻制的印章,工艺缜密,产品质量高,有口皆碑。用行话说,当时的工艺水平,可以做到“宽能跑马,密不藏针”。民国时期的飞鸿堂刻字店无疑是业界佼佼者。

1949年后从事刻字的工匠仍是手工业个体经营,包括飞鸿堂刻字店。1958年对全国的手工业者进行了改造,市中区个体刻字从业者全部集中成立了“重庆市市中区刻字工艺生产合作社”,1973年更名为重庆雕刻工艺厂,隶属重庆二轻局工艺美术公司。

时任厂长李中权(李中荃)先生既是刻字工艺高手,又是擅长金石篆刻的跨界篆刻家。李中权虽布衣素士匠人出身,早年以刻字谋生,但他聪慧好学、勤习碑帖、广读印谱、临摹佳作、深谙金石篆刻之道,弱冠之年便有操刀奏石之功。

集体化后他重新创建飞鸿堂印社,其目的是推广普及篆刻艺术,仗之超越单纯刻字店的工匠作业,使飞鸿堂既刻制普通的私人名章,又从事金石篆刻业务,雅俗共赏。

当时飞鸿堂从业人员黄华章、成鸿勋、李毓琛、唐俊皆该厂高手。李中权先生也亲自操刀治印,还特邀至交黄笑芸、曾右石、盛伟卿等篆刻家,客座飞鸿堂,挂牌治印。

当时的飞鸿堂门市部装饰典雅,橱窗内展示出琳琅满目高档石章、象牙印章,墙上展示近现代名家书法真迹,是名副其实的书法篆刻圣殿。

金石学最早形成于北宋时期,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是金石学的开创者。他的学生曾巩在《金石录》中最早提出了“金石”一词。这里的“金”主要指的是青铜器及其铭文,而“石”则是指石刻,尤其是石刻文字。

1979年召开了全国第四届文代会,文艺界的春天来了。1980年,文艺界终于摆脱了多年的精神桎梏。老厂长李中权决定恢复飞鸿堂,将篆刻艺术发扬光大,继续贯彻雅俗共赏的经营理念。1980年金秋送爽之时,在重庆雕刻工艺厂会议室里,李中权组织召开了恢复飞鸿堂经营的一次座谈会。应邀参会者都是当年重庆书法篆刻界名流人士和资深前辈:黄原、许伯建、黄笑芸、曾右石、孟重輿、傅则、程敦志、许彦白、毛峰、夏昌谦、程军等。

老友重逢、交谈甚欢,对恢复飞鸿堂经营一致支持。座谈会上大师们个个挥毫泼墨留下墨宝庆贺。

为庆贺飞鸿堂能再开业,老先生们不辞辛劳,商承祚题了竖匾、黄芦芸题了横匾、许彦白榜书了“飛鴻堂”三个繁体字匾,使重新开业的门市部增辉不少。门厅内又挂满了许伯建、黄笑芸、曾右石等人的书法,挂牌刻印的篆刻家除原有的黄笑芸等人外又增加了傅则、程敦志、夏昌谦、程军等人。

改革开放后,久违的外国友人、游客、学者络绎不绝来中国重庆,他们对中华文化十分欣赏,格外喜欢,对书法、国画、印章都充满好奇。飞鸿堂就在这段时间,承接了很多外国友人要求刻制印章的业务,20世纪80年代飞鸿堂进入鼎盛时期,名噪一时。

1988年底因房屋产权归属等问题,飞鸿堂被迫停业。从1958年至1988年刚好三十年,飞鸿堂的经营画上了一个句号!飞鸿堂虽然没有了,但重庆雕刻工艺厂还存在,商承祚所书的飞鸿堂印社这块黑底金字竖牌匾,一直挂在五四路雕刻厂营业部,一直到2005年重庆雕刻工艺厂解散!

飞鸿堂辉煌的过去,厂长暨书法篆刻家李中权功不可没,为了实现弘扬篆刻艺术的夙愿,先生作了很多抛砖引玉的工作。李中权是重庆书法家协会第一届理事和组织委员、重庆篆刻学会筹备组成员,是学会秘书长。先生于1986年因病早逝。(作者系重庆市邮政局退休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