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区的涅般 从窝棚区到打卡地

遵循“一尊重五统筹”的总体要求,重庆实现老旧小区的安居乐业

版次:008    2024年09月30日

更新后的社区广场

▲以前民主村脏乱差

▲以前民主村脏乱差

在九龙坡民主村社区广场一角,立着一个“建设诗稿”的雕塑,其中有一句“沧海桑田呈眼前,撑天黄葛自依然”,让民主村的环境巨变和记忆留存跃然纸上。

建于1951年的九龙坡区民主村几乎与新中国同龄,几十年来,一代代居民在这里居住生活,与共和国一起成长,这里有他们的记忆,有他们从窝棚到网红社区的居住变迁,也有他们普普通通但支撑生活的乐业之梦。

没有厕所的苏式红砖楼

一座建设厂,半个杨家坪。

几乎所有老杨家坪人都留存有建设厂的记忆,即使搬走了十几年,杨家坪仍然处处有着建设厂的痕迹,比如民主村。民主村是建设厂的家属居住区之一。

83岁的邹洪政是民主村的老居民,1946年他跟家人搬进民主村,那时还叫兵工署第21厂。“家属区的房子很破,很多都是席子围成的窝棚,好一点的是碎石垒的墙,青砖房也有,但是少,一般工人没资格住。”邹洪政记得,那时候民主村一带到处是菜地,工人们见缝插针开地出来种菜或者养鸡。

转机出现在1949年之后,因为抗美援朝战争的爆发,工厂急速扩张,全厂达到近万人,家属区不够住了。民主村开始修建苏联式红砖楼,这种两层楼的房子十几年中陆陆续续建了100多栋。

75岁的民主村艺术团团长彭其碧和共和国同龄,1953年全家搬进苏式红砖楼,“房子修得很漂亮,屋里是枣红色的木地板,造型比较洋气。就是太小了。”彭其碧介绍说,一栋楼只有12间房,楼上住6家,楼下住6家,每家一间屋。面积最大的有20平方米,最小的只有14.5平方米,而且房间里没有厕所,只能几栋楼共用一个公共厕所,“上一趟厕所要走几分钟,家家必备尿桶。”

没有电梯的八层小楼

民主村居住条件的又一次改变,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建设厂当时的摩托车业务如日中天,手里有钱后,开始规划建设一批8层楼高的标准住宅。

1997年,干了15年铣工和4年办公室工作的肖和林家从红砖房搬进8层楼高的混凝土楼房。他父亲是建设厂的军代表,所以当年全家是最早住进红砖房的那一批。

新修的8层楼房子户型几乎相同,50多平方米,分成两室一厅,小是小点,但至少有了独立的厨房和厕所,再也不用跑公共厕所了。不过房子没有电梯,“那时也没觉得爬8楼有好高,好像大家腿脚都很好。这几年走不动了,很多老人都把房子卖了。”

接下来就是一个城中村的通常轨迹。随着建设厂效益的下滑和搬迁,那些奔跑在街巷的孩子们在长大并逃离,民主村开始“变”了。曾经的食堂、坝坝电影、广场交谊舞消失不见,变成了挤来挤去的汽车和摩托车、狭窄而破烂的公路、街边乱搭乱建的小店铺、形迹可疑的夜晚和清晨……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民主村一边老去一边“换血”,农村进城人口大量涌入。

肖和林说,他所住的楼栋,外来人口占到60%以上,楼下全是搭建的违章建筑,厨房扩建、杂物间扩建,一不小心就走到别人家里去了。

民主村不再是那个井然有序的建设厂家属区,变成了城中村。

民主村里的安居乐业梦

2021年底,九龙坡区政府启动对民主村的更新工作。

这场更新工作历时一年多,九龙坡城市更新公司与居民们开了无数次商讨会。听取居民们的诉求,再变成漂亮的设计方案。“一号信箱希望保留”“红砖楼能不能不拆”“路灯再亮一点多一点”“老树不能砍啊”“有个社区老年食堂就安逸了”……

这是一场关乎个人利益与城市大局的双向奔赴。更新工作最终获得了从上到下的认可。记者看到,横亘在民主村与万象城之间的高土坡被推成了宽阔的大道,原来破旧的水泥公路修成了柏油路,人行道宽阔整洁。符合老旧小区改造条件的108栋老楼全部换了新颜,外墙面重新粉刷,楼栋入口装了门禁系统,改善了消防、生活垃圾处置等设施,有的老房子还装上了电梯,而社区广场更是成了网红打卡地。

安居之后就是乐业,无数人在民主村里谋生。

2014年,李代顺在民主村19栋下面用几根钢管一撑,搭成一个简易棚子,摆出“李三理发”的牌子,开始正式摆摊理发。5元的价格至今10年未涨价,成为民主村的网红理发摊。改造后,这些路边乱搭乱建的小摊去到哪里?经过很多次的意见征求和磋商,更新公司利用社区的角落空地,建立了五个“惠民巧匠坊”,将各种小生意、小摊贩搬到里面,不收租金、不收税费,让小摊贩们得以继续谋生。

1999年,黄乾友从西彭来到民主村,他每天提着两个桶,在居民区或菜市场卖粽子。一家人的生活,就装在两个桶里。后来粽子越卖越多,他就租了个破旧的门面,并注册了“黄粽仁”商标。改造后,这些曾经的美食店又搬到哪里?更新设计团队在民主村曾经烟火味最旺盛的区域,新修了各种特色门面,起名“半坡聚落”,通过招商的方式,将绝大部分民主村的老牌美食店都保留下来。

除了留住民主村的市井烟火,更新后的民主村还引进了多种新潮业态。一角艺术油画空间的老板周正茂是民主村二代,从小在民主村长大。尽管2012年就搬了出去,到直港大道买了更大更好的房子,但他在留学意大利五年之后,最终还是回到民主村,将原来的老房子装修出来,开了一间油画室,做一些艺术沙龙、卖画的业务。“很喜欢民主村的氛围,看得到前景,所以我才回来。”

画外音

对社区的改造更应反映居民所需所求

从脏乱差的城中村到新晋网红打卡点,民主村的变化不仅在于旧楼更新,更在于一拆一建之间,拆掉了居民的怨气,建立起安居乐业的幸福感。

重庆的老旧小区改造,坚持遵循“一尊重五统筹”的总体要求,改变过去大拆大建、推倒重来的做法,注重尊重居民意愿和历史沿革,全面完善社区生活功能、产业功能、人文功能,挖掘老旧小区居民就业机会,实现老旧小区的安居乐业。

2024年重庆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835个。截至目前,重庆已累计启动改造城镇老旧小区6069个、1.37亿平方米,惠及居民145万户。“老旧小区改造中,居民的要求听起来复杂,但是总结起来就是12个字: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九龙坡城市更新公司董事长唐万民表示,城市的核心是“人”,社区是城市最小的细胞,牵系着千家万户,对社区的改造,更应该反映居民的所需所求。

新重庆-重庆晨报记者 廖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