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10 2024年10月08日
□简云斌
万盛经开区地处大娄山北部余脉,多高山深谷,有黑山谷、万盛石林、奥陶纪、南天门、九锅箐等风景名胜。但境内无大江大河,只有一些山涧溪河在山谷中流淌,其中最大的一条河绕万盛城区而过,叫孝子河。
得名
孝子河是綦江河的支流,全长89公里。该河在万盛境内长29公里,河床宽20~50米,落差142.5米,平均径流量9.1立方米/秒。总体而言,孝子河体量不大,冬春水流淙淙,夏秋山洪暴发方有滔滔之势。
从古至今,孝子河有过4个名字:葛溪、水潈(cóng)溪、平滩河、孝子河。
葛溪是孝子河及下游蒲河的早期称谓,得名或与僚(lǎo)人有关。也有专家认为,“蒲河”乃“濮河”之讹,意指濮人所居之河。濮人即僰(bó)人,僚人是濮人(僰人)后裔。綦江上游古称“夜郎溪”,下游称“僰溪”。
水潈溪是孝子河在清代中期之前的称谓,得名源于发源地——水潈(今南川区兴隆镇),意即水汇聚的地方。此处为浅丘砂岩地貌,植被茂盛,梯田众多,水源丰富,为孝子河(属綦江水系)和龙川江(大溪河支流,属乌江水系)的分水岭。
孝子河还有一个名字:平滩河。清嘉庆九年(1804年),当地人在万盛场(今万盛城区一带)河段修建了一座小石桥,由于此处河滩较平,桥得名平滩桥(后被水冲毁),人们又把这一段河流称为平滩河。
真正以孝子河来命名该河,大约在清代中后期。据民国版《南川县志》记载:“此水发源名水潈溪,至万盛场西南,始名孝子河。相传昔有周孝子,佣力求食,母再醮(再嫁)而贫,仍待孝子奉养。每得米,必徒涉此河以馈。一日,水盛涨,孝子念母切,仍乱流以往,被水卷去数里,竟得生。人皆以为纯孝之报,故以名河。”
千百年来,孝子河培育了万盛淳厚的人文。这片土地上,出现过宋代赵牟氏、陈太夫人、龚秀才,明代秦寡妇、杨宗枝,清代邓九先、唐洵、傅懿、傅丞宪、陈藻、僧宗益、蒋燮琦,民国犹海龙、刘子如、李锄云等一大批乡贤,他们以高尚的德行泽润桑梓,使万盛成为名副其实的“孝善之地”。
风物
以前,孝子河水量比现在大,两岸植被丰茂,风物可圈可点。
孝子河在巴南区石滩镇境内沙河坝处,有一座建于清光绪年间的铁门闩桥,桥面由两块巨石连接,巨石间嵌有一块铁铸的燕尾榫,甚为奇特。在南川境内,有建于1918年的陡溪桥,为昔日南川南平至石莲、青山的要道,该桥桥身于前些年毁损,今又重建。
过陡溪桥,进入万盛红岩大峡谷。据民国版《南川县志》记载,这一带“山高谷深,水落数百丈,乱石填咽,但闻淙淙之声”,谷中多深潭,潭中之鱼可达百斤之重。
孝子河出峡谷后,在东乡坝蜿蜒流淌,两岸地势平旷,河畔修竹成林,有许多水车和水磨,水车引水灌田,水磨用来舂米。过去,这里小桥流水,水车轻转,白鹭低飞,锦鳞跃波,好一派田园风光。现已变为万盛城区。
万盛段孝子河沿岸,文物古迹不少。在马鞍山、二郎峡石壁上,有东汉至南北朝时期的崖墓多穴;在鱼田堡龙门道观,发掘出南宋陈太夫人墓;在万东镇建设村陈家沟,发掘出南宋马国宝墓;在三元桥和汪家沟,有明代播州杨氏立的“播州界”石刻……这些文物古迹有的尚存、有的已毁,见证着万盛大地的沧桑。
三元桥是孝子河最重要的文化地标。据记载,该桥建于清咸丰元年(1851年),由万盛场富商邓九先卖地捐资,动员绅民集资建成。桥为三孔石拱桥,桥身长约50米,桥孔跨度12.8米。桥身两面各有3个石凿圆圈,分刻“三元桥”三字,祈福万盛子弟科举“三元及第”。三元桥建成后,极大方便了两岸交往,促进了万盛场的繁荣。1936年,因修建川湘公路,三元桥被改为公路桥,桥上的石栏杆、石狮子、土地庙、功德碑全被拆除。1949年后,三元桥又历经4次改扩建,至今仍是万盛城区交通要津。
航运
孝子河的河床很浅,滩多水急,本不适于行船。令人意外的是,从清道光年间至20世纪50年代初,孝子河竟然一直有航运。
过去,万盛场盛产焦炭、火焙纸、矾砖等产品。同时,万盛场也是南川及贵州正安等地山货的集散地,这些大宗货物要运往重庆中心城区,光靠人力背运费时费力,人们便打起了孝子河的主意。
从清道光年间开始,有本地商人用小船将炭花贩卖到綦江、重庆中心城区、泸州等地,船叫“胡豆壳船”,载重仅3吨。清末至抗战期间,航运日繁,自流井盐帮、桥淮帮纸号、东林煤矿及多家小煤窑集资,先后在孝子河中修建了6道闸坝,一段段提高水位。第一道闸坝就筑在三元桥下,码头在周家滩(原区水厂处)。万盛场周边的炭花、火焙纸、矾砖和南川、贵州方向来的土特产,均集中在此装船。小木船往来于万盛场至蒲河鲁峡洞之间。
闸坝蓄水后,一次可放行几十艘船。每艘船载重6~9吨(谷口河以下河段可载重11吨),有3人操作,船头船尾各一人撑桨,另有一人前后照应。冬季水枯,船只常常搁浅,虽三九严寒,船工也要赤身下水背船。
抗战时期,重庆兵工厂需用万盛的焦煤炼钢,孝子河航运更显重要。东林煤矿及周边小煤窑的煤,均通过孝子河运至蒲河鲁峡洞,再用人力转运至下游杨柳湾上较大的船,经綦江、长江运至重庆。最繁忙时,上游孝子河有船300多艘,下游蒲河则更多。一艘艘小木船,载着兵工厂急需的焦煤,在湍急的河水中穿梭不停。小小的孝子河,也为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
孝子河航运,一直持续到1953年三江至万盛的铁路通车才停止。
润城
孝子河滋育了万盛这块土地。
远古时期,今万盛城区为一个内陆湖,后来河水冲决二郎峡,泥沙淤积,形成一片沃野,宜于农耕。
春秋战国至南北朝时期,土著先民濮人(僰人)、僚人等在此刀耕火种,渔猎为生。唐代,朝廷为控制南平僚,以今万盛境为中心设立溱州及荣懿县。宋代,汉人逐步迁入,今万盛城区两河口处为荣懿寨治所。明清时期,今万盛城区一带叫东乡坝,人烟渐密,形成集市,成为川黔交界物资集散地,人们将集市称作万盛场,寓意万业兴盛。此前,万盛场还有过万寿场、石鹅场、火把场等称呼。
风雨千年,春秋代序,在孝子河的波光中,万盛经历了唐宋溱州、移民乡邑、“抗战煤都”、工矿重镇、“三线建设”基地、转型新区等沧桑变迁,从一个小小乡场,成长为一座拥有20多万人的重庆南向支点城市。
这座城市以孝子河为纽带,在黑山、方家山、黄高山、凤凰山、八面山、二郎山等山岭的屏护下,铺开自己的山水格局,襟带渝黔,连通陆海。一代代移民怀揣希望与梦想,从四面八方来到这座崇山峻岭中的城市,将汗水和热血奉献在这里,将眷恋与慰藉安放在这里,他们的名字就叫万盛人。
如今,这座城市已逐渐褪去矿山的底色,蝶变为新型工业之城、旅游之城、康体之城。孝子河仍在静静流淌,它将继续见证万盛日新月异的变迁,承载万盛人绵长的乡愁。(作者单位:重庆市万盛经开区党工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