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寒露,你适合“秋冻”吗

版次:012    2024年10月08日

“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10月8日3时00分迎来寒露节气。寒露,是深秋的节令。寒露节气后,昼渐短,夜渐长,日照减少,热气慢慢退去,寒气渐生,昼夜温差较大,晨晚略感丝丝寒意。很多人都听说过“春捂秋冻”,秋冻是指从立秋到寒露的八九十月份,秋季气温稍凉时,不要过早、过多地增加衣服。中医专家提醒,寒露节气不是所有人都适合“秋冻”,大家应该注意保暖。

今年寒露与重阳相伴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七个节气,秋季的第五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此时节,雨水渐少,露水增多,天气干燥。史书记载:“斗指寒甲为寒露,斯时露寒而冷,将欲凝结,故名寒露。”古人根据对大自然的观察,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其中,“菊有黄华”强调了九月菊花开放,白、红、黄、紫,颜色相间;直、卷、挑、乱,姿态各异。正因为“菊有黄华”,深秋照样是生机勃勃的,于是,农历九月又有了一个雅致的名字——菊月。

今年寒露,与重阳相伴。10月11日,农历九月初九,就是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在古时候,民间就有寒露吃螃蟹的习俗,“寒露发脚,霜降捉着,西风响,蟹脚痒。”此时雌蟹卵满、黄膏丰腴,正是吃母蟹的最佳季节。此外古人还喜欢吃芝麻、喝菊花茶,芝麻具有润肠燥,排毒的功能,而菊花味甘苦,性耐寒,有散风清热、清肝明目和解毒消炎等作用。

寒露时节有这些乐趣

■捕鱼季

人们总说,秋天在浅水才能钓到鱼。这是因为在寒露时节,气温迅速下降,阳光无法穿透深水区。这时候鱼儿就要游到水温相对较高的浅水区。

■饮菊花酒

菊花是寒露的代表花卉。为了防止秋燥,中国很多地区都有饮用菊花酒的习俗。这是重阳节的一种传统,重阳节通常在寒露前后。据古书记载,饮用菊花、茯苓菇和松脂制成的这种酒可以让人青春永驻。

■吃山楂

民间俗语云:“寒露收山楂”。很久以前,山楂提取物就被用在草药中。山楂中的抗氧化成分被认为能够活血通络,促进心脏健康。

■远足

随着寒露的到来,中国的北方呈现出深秋景象,白云红叶,偶见早霜。在重阳节这天,人们往往会带着茱萸去爬山。这一习俗起源于东汉时期,旨在辟邪消灾。

■做腌鱼

湖南西部的侗族人有在寒露时节做腌鱼的习俗。据说在寒露到来的那天,将腌鱼配以黄酒、盐、糯米、辣椒粉、花椒粉和生姜制作,味道会非常鲜美。

不是所有人适合“秋冻”

“春捂秋冻”是人们熟悉的养生谚语,秋冻是指从立秋到寒露的八九十月份,秋季气温稍凉时,不要过早、过多地增加衣服。这是因为微寒的刺激可提高大脑的兴奋性,增加皮肤的血流量,使皮肤代谢加快,机体耐寒能力增强,进而提高人的抗病能力。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适合“秋冻”。

“秋冻并不是一味‘扛’着,即使是健康人群,也要把握好秋冻的度,不能冻得浑身哆嗦还不加衣服,应根据个人感受,以无不适反应为准。”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肾病科主任医师徐建龙提醒说,“另外,各地入秋的时间有所不同,一般来说,秋冻的气温分界线为15摄氏度以下。如果气温降到15摄氏度以下,持续两周以上,人们就应该结束秋冻,穿上秋冬的衣服了。否则非但不能预防疾病,还会惹病上身,适得其反。”

徐建龙认为秋冻要因人而异。那些长期患病,有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病史的人是不宜秋冻的。这些人一旦着凉、感冒,很容易导致旧病复发或病情加重。家长也要注意,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的身体发育还不完善,体质较差,在进入深秋时就要注意保暖。对这些孩子而言,“秋捂”甚至比秋冻更加重要。

生活中,很多人即便天凉也习惯露出一截纤细的脚踝。从健康的角度来说,这种做法并不值得提倡。俗话说“寒从脚上起”,脚冷则全身冷,充分说明了脚部保暖的重要性。脚离心脏最远,血液循环较差,因此天冷时不要露出脚踝,以免受凉感冒。进入深秋后,要选择穿长裤和中长筒袜子保暖。

寒露该如何养生

1.寒露不露脚

俗话说:“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寒露节气应尽量少穿凉鞋、不露脚踝,体弱及平素畏寒怕冷之人应当注意穿上能覆盖踝关节的袜子以护阳保暖,以免寒从足底生。

2.养阴润燥

秋季燥气当令,人们容易出现口唇干燥、皮肤干燥等表现,所以要多吃些养阴润燥的食品。但寒露时节的润燥,与白露时节的“清润”不同,应以“甘润”为主,可以多吃些蜂蜜、芝麻、胡萝卜、莲藕、银耳、百合、香蕉、核桃等食物以养阴润肺。

3.宜早睡早起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载有“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睡可以顺应阳气收敛,早起可使肺气得以舒展。可以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4.宜心态平和

寒露以后,草木枯黄,日照减少,人们更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而出现情绪低落、焦虑抑郁的表现。进入深秋,除了要预防外界寒冷带来的影响,我们也要关注自己以及家人的情绪,保持情绪的平和,防止秋季肃杀之气过度影响健康。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