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总工会发布 第4期重点工作创新案例

版次:006    2024年10月09日

扫描二维码查看第4期创新案例

9月30日,《重庆工会重点工作创新案例》第4期发布,入选案例46个,现选登7个案例,供各级工会相互学习借鉴,并结合实际推广应用。

思想政治引领

渝中区总工会培根铸魂汇聚力量 打造职工“行走的思政课”

渝中区总工会立足职工需求开展“行走的思政课”,着力打造职工思想引领品牌,不仅有效提升了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文化素养,还促进了职工队伍的整体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

“以文化人”深化红色教育。举办“以文化人”系列活动,覆盖企业253家、职工2189人,把思想政治引领贯穿职工活动始终。挖掘整合区内外红色教育资源,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人运动旧址等增设5条思政研学路线,开展“行走的力量”实践活动21场。线上发布红色故事、研学日记征集令、互动问答,扩大思政教育覆盖面。

“渝理同行”开展劳模宣讲。组织开展“培根铸魂”主题宣讲活动,充分利用劳模工匠资源,成立“红岩渝理同行——榜样模范行”理论宣讲队伍,深入一线开展宣讲十余场,覆盖职工800余名,用寓教于乐、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工会特色内容。

“幸福学堂”丰富文化活动。完善“幸福学堂”体系,利用职工业余时间,开展线下培训课程和“云课堂”,建立“一心多点”职工活动圈,服务职工7000余人次。打造“劳动创造幸福”职工沉浸式文化实践活动,将“思政课”与“中国梦·劳动美”等劳动主题教育活动紧密结合,开展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20余场。

宣传传播

潼南区总工会三招促“三力” 探索工会宣传新实践

潼南区总工会紧贴新形势下工会宣传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切实加大工会工作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工会新闻宣传的思想引领、价值导向和文化支撑作用,有效增强工会组织的号召力、影响力、战斗力。

突出典型树标杆,增强工会工作“号召力”。深化主流媒体合作,做好“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等先进代表的宣传,利用重大节点营造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正能量氛围,“五一”劳动节前夕为23个先进集体和个人制作宣传专题片,对“五一劳动奖”“工人先锋号”等先进典型在《潼南报》《潼南新闻》系统宣传,发挥引领作用。

突出重点抓亮点,扩大工会工作“影响力”。重点宣传常年开展的“春送岗位”“夏送清凉”“金秋助学”“冬送温暖”等暖心工程,实施“涪江奔腾 建设制造强区”“十佳”产业工人评选活动,注重挖掘总结工会工作亮点经验,不断扩大工会工作影响力。

突出素质强队伍,提升工会工作“战斗力”。聚焦宣传工作“快、严、准、细、实”的特性,开展“青竹荟”——机关干部“潼台比武”公文写作技能培训,对镇街、部门200余名宣传员进行信息宣传知识培训,锻造一支政治过硬、作风过硬、能力过硬、忠诚党的事业、竭诚服务职工的工会宣传工作者队伍。

劳动和技能竞赛

巫山县总工会以数字技能赋能乡村振兴

巫山县总工会组织承办川渝职工电商直播数字技能大赛,不仅发挥了工会组织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方面的积极作用,更是对“数字赋能”的具体实践,为乡村振兴开辟了一条新路径。

云上搭台,以赛为“媒”,技能竞赛有创意。搭建赛事平台,以数字技能竞赛为媒介,组织川渝职工围绕“电商直播”“短视频创作”竞赛,释放带动效应,宣传推广两地景区、民宿、土特产。

田间练兵,以赛带销,技能竞赛接地气。电商职工化身新农人,以“巫山脆李”为题,基地当赛场、赛场成市场的“田间练兵”方式,决赛期间带动销售57000多单600多万元,实现技能提升与经济效益双赢。

职工唱戏,以赛促技,技能竞赛促发展。以电商职工为主角,川渝43个区县300多名达人主播同台竞技,将“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百万职工游巴蜀”和地方特产推介有机结合,全网曝光达8450万次。

川渝工惠,以赛赋能,双圈建设增动力。建立“川渝工惠”赛事平台私域流量池,试行“职工推广大使”策略,激活工会群体销售潜力。制作“百万职工游巴蜀”线路攻略和推荐名录,实现赛事流程数字化、数字服务持久化。

发挥劳模工匠作用

璧山区总工会实施“三新三联三实”服务 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璧山区总工会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全力推进“三新三联三实”服务,当好企业“娘家人”,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构建“三新”服务体系。一是组建一支新队伍。组建“劳模工匠助企行”服务分队,深入企业开展宣传宣讲19次、技能培训6次,成功申报“五小”展示项目10个,支持康佳开展Micro LED巨量转移及修补技术攻关。二是建立一套新机制。建立工会服务企业网格制度,确定1名社会化工作者或党建指导员一对一联系企业,提高工会服务深度和精度。三是搭建一个新平台。在“企业之家”设立产业工人服务站,为产业工人提供全方位服务。

采取“三联”服务措施。一是业务联培。联合高新区总工会,开展高新技术人才培训;联合区应急管理局开展企业安全员技能大赛,组织120余家民营企业参赛,以赛促训;联合区人力社保局等3家单位开展企业集体协商培训。二是阵地联用。联合镇街、园区建设共享职工之家4个,依托共享职工之家开设瑜伽、短视频剪辑等职工课堂。三是活动联办。联合高新区总工会等单位,开展职工运动会、登山、歌手大赛等文体活动,联合各镇街每年举办4场“乡村有约·璧定有你”企业助农主题活动。

突出“三实”服务重点。一是用工保障扎实。会同区人力社保局等部门开展“春风行动”招聘会20场,组织企业赴区内外开展现场招聘活动50余场;发布企业招工令8期;积极对接区职教中心等学校,为企业批量输送实习生。二是惠企政策真实。发布62项“惠民强企”服务事项清单,2023年给予企业“劳模创新工作室”等奖补共计1068.45万元。三是牵线搭桥务实。联合高新区企业服务局,组织企业座谈会5场,鼓励规上企业加大释放本地配套订单额度;组织新能源储能供应链对接会,以订单为牵引,促进区内企业供应链深度融合。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

重庆交通工匠学院强化机制建设 助推产改出实招

重庆交通工匠学院是我市首批挂牌、全国首个命名为交通工匠学院的高职院校。学院确立“四个基地”建设思路,构建“四方联动”工作机制,创新“六式并举”培训模式,聚集优势形成合力,成效显著。

推行“数字基地+技能大师”模式。建成数字化专业化培训基地集群,开展技能培训与鉴定服务超7000人次,打造20余个特色培训项目,为13家大型企业提供高质量培训,助力节约人力成本3000余万元。

搭建“特色平台+劳模工匠”舞台。依托劳模工匠工作室联盟、技能大赛承办基地和国际技能人才培训平台,承办国、市、行业等赛事20余项,国内千余名选手交流,开展宣讲会数十场,受众40余万人次。与江津区、柳州市达成共育技能人才协议,建成多个国家和市级示范基地,劳模工匠工作室联盟入选全市十佳。

谱写“对外合作+交流服务”篇章。率先承担全市千名班组长师资建设培训任务,实现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跨省合作,承办多地交流活动。面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开展培训15期,为市属国企多家单位拓展海外项目服务,创经济效益8000余万元,获批重庆市人民政府外国留学生市长奖学金丝路项目,培养留学生700余人。

“四技”“五小”“两比”

市机械冶金工会创新拓展“五小”竞赛新模式

市机械冶金工会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以竞赛模式深化“五小”群众性创新活动,激发职工创新创造“大能量”。

三方联动,深造“五小”竞赛之势。推动产业工会“五小”竞赛纳入市总工会网上竞赛“五小”活动总盘子“赛”,组建产业工会“五小”竞赛组委会形成“市总工会统筹、产业工会主导、企业党政工力抓”三位一体的“五小”竞赛组织模式“推”,指导基层工会成立“党政领导、工会主抓、部门协力、职工参与”的“五小”竞赛办“抓”。

双线互动,匠筑“五小”创新之塔。依托“技能强国”公众号,创建产业工会“五小”竞赛专用视频号,构建“学、训、赛、评、宣、用”线上模式。依托线下工匠学院+专业机构现场服务,优化“网上学习、专家面授、入企交流、项目申报、专家评审、成果展示”竞赛流程,激励创新团队和职工推动“五小”成果不断涌现。

三级撬动,广聚“五小”智慧成果。市总工会、产业工会、企业工会层层重视激励,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近三年,市总工会累计奖励7.5万元,产业工会累计奖励18万元,企业工会累计奖励60万元。产业涌现出“五小”竞赛优秀成果210件,创经济效益近5.4亿元。2024年向全国总工会申报获电子认证207项。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

南川区总工会“三个升级” 探索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服务新模式

南川区总工会积极探索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服务新模式、新路径、新内容,持续推动“移动爱心加油站”迭代升级,让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感受到“家”的温暖。

多方联动推动建设升级。工会搭台,组织社会力量参与,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集中的大型商超、城市交通枢纽、建筑工地等布置“移动爱心加油站”,从“高温清凉特供”到“四季开放”,从零星4处到遍布城区20个点,构建起一张覆盖广泛、便捷可达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休息网络,实现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步行15分钟”的无缝服务。

做细做实推动服务升级。推动工会服务和劳动者需求“双向奔赴”,通过抖音、微信视频号等媒体,开设互动交流平台,征集意见263条,制作温情短视频32个,累计获得36万余人次关注,吸引1000余名市民加入爱心接力,接受捐赠清凉饮料3万余瓶,“移动爱心加油站”实现了由“网红”到“长红”的蝶变。

媒体赋能推动运营升级。全媒体助力,采取“全天14小时线上慢直播与24小时全程监播+线下公益+互联网数字公益”的方式不断升级拓展服务范围,增设商家广告位,吸引企业加入爱心接力,目前已有12家企业签订托管协议,为“移动爱心加油站”提供物资保障。